名稱 | 特點 |
---|---|
水星 | 最小 |
金星 | 軌道最近正圓、逆向自轉 |
地球 | 有生命 |
火星 | 與地球最相似 |
木星 | 最大、有光環 |
土星 | 衛星最多、光環最美 |
天王星 | 有光環 |
海王星 | 有光環 |
太陽巨大的能量來源於氫轉化爲氦的熱核反應(核聚變)
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誌。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是中國公元前140年前後(西漢)成書的《淮南子》中記載的:「日中有踆(qun)烏」
即太陽風暴,是太陽黑子活動高峯時釋放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的影響:
極光產生的條件:大氣、磁場、太陽風三者缺一不可。 極光發生在電離層
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爲1.5億千米,被定義爲一一個天文單位
光年是天文學中常用的距離單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離爲1光年
概念 | 介紹 |
---|---|
月球 |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人類探索宇宙星際航行第一站 |
自轉 | 自轉週期爲27天多,一個晝夜幾乎相當於地球上一個月,晝夜溫差比地球大 |
繞地球公轉 | 造成月圓月缺 |
沒有空氣 | 聲音不能傳播 |
引力 | 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
表面佈滿環形山 | 由隕石撞擊形成 |
沒有磁場 | 與地球平均距離是38.44萬千米 |
能源 | 氦-3,夠人類用1萬年 |
太陽、月球、地球執行到同一直線上,月球擋住了太陽光。月球在太陽和地球的中間
只發生在朔,即農曆初一,但並不是每次朔都會發生
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
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日食從西邊開始,我國西部居民先看到
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失明
最早的日食記錄見於中國《尚書》。夏、商、周斷代工程利用了中國古籍中豐富的日食記錄
太陽、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直線上,地球在中間,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遮掩而發生
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五前後,即「望日」
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地球直徑是月球的4倍,因此不能形成環食
世界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月食記錄,其次是中國前1136年的月食記錄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
又叫子午線,是在地面上連線兩極的線,指示南北方向
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 和20°W構成的經線圈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經線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一條經線和地球另一側相對應的經線構成一個經線圈
指示東西方向。緯線是圓。緯線圈由赤道向兩極縮小
是0°緯線圈,是最大的緯線圈,把地球分爲南北兩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
南、北緯23°26’的兩條緯線圈,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陽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線,經過雲南、廣西、廣東、臺灣四個省級行政區
66°34的緯線圈,是極圈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
東西半球發生晝夜更替,同緯度的不同地點出現時差
相鄰兩個時區時差1小時。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減-小時; 反之,加一小時中美標準時差爲12小時。美國在西半球,時間比中國晚
自西向東圍繞太陽轉動。是一.種週期性的橢圓周運動。
地球公轉軌道面叫黃道面,地球自轉軌道面叫赤道面,這兩個平面的交角叫黃赤交角,爲23度26分。即地球公轉時地軸傾斜了23度26分。於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太陽高度角變化)。
太陽輻射在不同緯度分佈不均→四季更替,南北半球四季相反。
極晝和極夜是極圈內特有的自然現象。極晝即「日不落現象」
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特點,分爲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大氣。
空氣對流明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有雲、霧、雨
大氣平穩流動,天氣晴朗;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飛機飛行的理想空間
空氣垂直對流強烈,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氣電離程度強
是平流層的一部分,能吸收陽光中對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線,有「地球生命的保護神」之稱
包括熱層全部和大部分中間層。被用來反射和傳送高頻無線電信號,實現遠距離無線電通訊
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雨、雪、雹、雨淞
由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霜、露、霧、霧淞
國家氣象局地面觀測規範規定,降水量僅包括垂直降水
類別 | 對流雨 | 地形雨 | 鋒面雨 |
---|---|---|---|
成因 | 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溼熱空氣上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 暖溼空氣前進途中,遇到地形阻擋, 被迫迎風爬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 | 暖溼空氣在鋒面上擡升, 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降水 |
特點 | 強度大,歷時短,範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電 |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稀少 | 持續時間長, 範圍廣,強度小 |
分佈 | 赤道地區常年發生,中低緯地區夏季午後 | 山地迎風坡 | 多分佈於中緯地帶 |
氣候型別 | 分佈地區 | 氣候特徵 |
---|---|---|
熱帶雨林氣候 | 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位於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亞馬遜河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來等地 | 處於赤道低壓帶控制下, 盛行赤道氣團,高溫多雨。 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6C左右: 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
熱帶草原氣候 |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迴歸線之間,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區,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南美巴西等地 | 處在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乾季、溼季明顯交替。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溼季;信風控制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乾旱少雨的乾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間 |
熱帶季風氣候 |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最爲顯著 | 在一年中風向隨季節轉變非常明顯。夏季風來臨時,赤道氣團帶來大量降水;冬季風來臨時,降水明顯減少。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 |
熱帶沙漠氣候 | 大致在南北迴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區,亞洲阿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沙漠區 | 在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常年乾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強烈,氣溫極高 |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溼潤氣候 | 主要位於大陸東岸,如我國秦嶺以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等地 | 前者夏熱冬溫, 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風時,熱帶海洋氣團帶來大量降雨; 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 降雨減少。後者冬夏溫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較前者均勻 |
地中海氣候 |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緯度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 | 就北半球而言,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北移控制,使其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乾旱炎熱; 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多氣旋活動,暖溼多雨。 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 毫米左右 |
溫帶季風氣候 | 主要分佈於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華北、 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和朝鮮半島 | 冬、夏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乾燥;夏季風時,受極地海洋氣團或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左右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主要分佈於亞歐和北美大陸的內陸 |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變化很大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主要分佈在西歐、北美和南美大陸西海岸狹長地帶 | 終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氣團影響,終年溼潤,冬雨較多,冬不冷夏不熱,氣溫年變化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 1000 毫米之間 |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 主要分佈在歐洲、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 主要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控制。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
苔原氣候 | 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 全年嚴寒, 皆爲冬季。最熱月氣溫僅達1C- 5C。 降水少,多雲霧,蒸發極弱 |
冰原氣候 | 主要分佈於南極大陸和格陵內陸地區 | 全年酷寒,各月氣溫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約在-29C-35C,北極地區在-22C以下 |
高原氣候和山地氣候 | 主要分佈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區,青藏高原、南美安竺斯山等 | 隨着高度增加,氣候垂直變化非常明顯,如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強,風力也大 |
水淹汽車不能開啓車窗時,迅速用逃生錘擊打車輛側車窗邊角處,易於擊碎玻璃
強風是動力,沙塵是物質基礎,是一種不穩定的空氣狀態
蒙古高原和我國西北的沙地、沙漠和戈壁
退耕還林還草,恢復地表植被
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所產生的大氣流動現象
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8- 9級的熱帶氣旋。 熱帶風暴繼續增強就形成颱風
在極不穩定的天氣下由空氣強烈對流運動產生。「龍吸水」就是龍捲風
在中國大陸,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充沛的降水。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造成寒冷乾燥的天氣。中國東南沿海多臺風災害天氣
多發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
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達到10C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5C以下
在北極地帶、西伯利亞以及蒙古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
西伯利亞靠近北冰洋;西伯利亞緯度高,日照很弱;西伯利亞冬季很長
大風、降溫天氣,引發霜凍、雪災、雨凇等,給農作物生長和交通安全造成危害
夏季。東部、南部、東北、四川盆地
降雨量大且集中,地形排水不暢
春季。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長江中下遊地區
季風來遲,水庫蓄水不足
7月中一8月中。長江中下遊地區、江南地區
受副高壓控制,雨帶長期北移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的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太平洋西部地區乾旱而東部地區降雨量過多的現象
熱帶洋流與大氣環流相互作用的結果(洋流與信風反常)
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影響: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早北澇」現象
雷電發生時先看到內電後聽到雷聲,是因爲聲速比光速慢。
中國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間,地震頓度高。
構造變動引起的構造地震和大山活動引起的火山地震。90%的地震屬構造地震
震源、震中、地震波、震中距
用震級和烈度衡量地震規模。一 次地霞只有一個震級: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樣的
震源深度、震中臣、震級、地質構造、地面建築強度等。破壞性地震般是淺源地震
臺灣、西南、西北、華北、東南沿海
大量降雨;大量碎西物質;山間或山前溝谷地形
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直行性
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水下塌陷或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