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物本能vs機器人工程:誰才有「意識」?
我們已經就人類意識的初級形式和高階形式進行了初步探討。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將初級意識定義為可以無需高階意識參與的本能反應。而高階意識則需要大腦高階區域的參與,可以進行更復雜的抽象思考和判斷。
我們今天再深入研究初級意識這個概念。我們將通過一些案例來進一步闡明初級意識的一些重要屬性。這不僅可以豐富我們對初級意識的理解,也有利於我們區分它與高階意識的不同之處。同時,我們也將舉例說明機器如何模擬人體的某些初級功能,進而擴充初級意識在更廣泛範圍內的適用性。
通過這次探討,我們相信讀者將能夠對初級意識這個概念有一個更深入和系統的瞭解。這將是我們未來在這一課題上繼續探索的良好出發點。
人類站立和行走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動作,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其複雜的控制邏輯。我們不由自主地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即使在轉身、彎腰或搬運重物時,也很少會失去平衡倒下。我們確信沒有人能精確描述他如何向每塊肌肉下達的指令細節,所以人體是如何實現這一神奇功能的?
人體內建有可感知方向和加速度的平衡器官,主要有內耳中的平衡神經和眼球運動神經等。它們可以實時檢測身體各個部位的姿態和運動變化。如果身體出現傾斜,平衡器官就可以立即捕捉到這個訊號。同時,人體各個關節和肌肉內都佈滿了伸展受器和壓力受器,它們可以感知各個部位的拉伸程度和施加的壓強。這些外周感測訊號通過神經系統反饋到大腦幹和小腦。
一旦大腦檢測到身體失去平衡,它就會立即下達指令,選擇性地收縮和放鬆身體兩側相應的肌肉群,產生一個能使身體重新找到中心線的動作。通過這種高度協調的反饋控制,人體才能穩定站立。簡單的思考:人類能保持站立,是高階意識還是本能的初級意識?
儘管人體利用生物學機制保持平衡,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工程技術來複刻和模擬這一功能。例如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的一款二足機器人「Atlas」,就能像人一樣自主站立和行走。
它利用內建的陀螺儀和加速度感測器實時檢測身體各個部分的姿態。這些外部感測器對應人體內耳中的平衡器官。一旦檢測到失衡,它就會通過內建的微處理器進行傅立葉變換,計算需要對哪些關節產生何種幅度和方向的扭矩來調整中心重心。
與人體不同的是,機器人採用的是全數位閉環控制。它利用效能超強的CPU進行快速迭代計算,並通過伺服電機實時控制每個關節的轉動。整個控制環路的響應時間可達每秒數百次,精度在毫弧秒量級,遠超人體神經反應。
正是依靠這一高效的閉環控制系統,機器人才能在失去平衡的瞬間迅速調整各關節,保持穩定的垂直立姿。與人體目的相同但技術不同,它成功地利用現代工程學的成果來複制了人體的這一天然本能。進一步的問題:所以機器人算具有意識嗎?
在遊樂場中有一種室內遊戲,通過設定傾斜的地面或旋轉的光影,製造身體失去平衡的感覺。這讓人類的兩個意識系統發生了衝突。
高階意識系統知道自己的身體並沒有真正失去平衡,因為閉上眼睛就會消除這種感覺。但初級意識系統會根據平衡器官和肌肉肢體的反饋,產生身體失衡的錯覺。
這一衝突現象也出現在太空環境中。在失重狀態下,人體的平衡系統失去參考,初級意識持續反饋身體旋轉失控的資訊。但高階意識系統明確知道這是錯覺。這導致宇航員長期處在初級和高階意識的矛盾中,產生頭暈目眩的不適。
對此,科學家也設計了一些測試手段。例如使測試者戴上左右映象顛倒的特殊眼鏡。此時視覺輸入的左右反轉,直接導致初級意識系統產生身體嚴重扭曲的感受,與高階意識對身體正常狀態的判斷髮生抵觸。
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人類初級和高階兩個意識系統之間的互動和衝突。前者直接連線感知輸入,後者則利用前者,並基於更高層次的綜合判斷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說,初級意識產生的生理訊號,為高階意識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動支援關係,高階意識行為的發生不可能脫離初級意識層面的底層支援。我們所認為的自主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只是一個固定的演演算法得出的結果。
人類能保持站立,是高階意識還是本能的初級意識? 機器人也能努力維持自己的站立,所以機器人算具有意識嗎? 對於「意識」這個古老而複雜的哲學概念,至今沒有統一和明確的定義。但通過前面的分析和案例,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幾點判斷:
第一,人類意識並非一個單一的整體,它包括了初級層面對身體和環境感知的直觀反應,也包括了高階層面進行邏輯推理和複雜決策的能力。
第二,生物本能這類自發的本能反應,以及機器人這種高度自動化的控制系統,都還不屬於意識現象。因為它們都只是基於預先設定的模式在響應,沒有主體的內在體驗。
第三,如果人工智慧想要達到真正的意識,僅僅實現外部行為特徵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內在的感受並形成獨立的心智活動。這對於當前的技術水平而言還有很大的挑戰。
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一些器官誕生了,生物擁有了和客觀世界直接互動的能力,同時整套的伺服系統也慢慢得建立。而這個伺服系統所需要的中央控制邏輯或者邏輯中需要的一些核心閾值,同樣和器官一樣被編碼到了遺傳基因中。最終生物具有了依賴於遺傳得以傳承的物種特性,並且包括了進化而來得到的閾值最優解,但是這一切還不足以被認為是高階意識。因為生物本能即使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主觀」性,會促使生物在特定領域的行為圍繞一個由固定閾值決定的範圍展開。但是因為沒有高階意識,這種基於神經或其他機制的反應,例如機器人的高度自動化的各種行為,依然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那個「主觀意識」。
只有向更高階的意識提供基礎支撐的伺服系統,其行為才可能被稱為初級意識。如果我們進一步收窄意識的定義,那麼這些初級意識並不能被稱為意識。生物本能不是一種意識,機電自動化系統不是一種意識。無論大模型表現得再有意識,只要沒有出現高階意識,那麼所有表現出的現象都不應該是意識現象。當然,這裡的核心是我們如何定義「意識」。廣義的都可以算意識,但是狹義的來說,我們把意識劃分成更多更小的概念對進行意識研究有更好的幫助。
因此,當下關於機器擁有「意識」的斷言都還是過於武斷。我們需要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上,慎重而審慎地推進人工意識的研究,並建立健全的倫理規範。我們需要基於一定的理論,例如對初級意識和高階意識的認識,約定進行高階意識實驗的規範和底線。只有這樣,這項技術才能真正造福人類,而不是成為潛在威脅。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宣告,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線。
如有問題,可以通過 [email protected] 聯絡我,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