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原理及實踐(Java/C/C++)

2020-08-13 11:16:03

原理

基本概念

什麼是TCP/IP、UDP?

詳細的可以看一下這個:學習計算機網路知識只要一篇就夠了!

  •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即傳輸控制協定/網間協定,是一個工業標準的協定集,它是爲廣域網(WANs)設計的。TCP/IP協定族包括運輸層、網路層、鏈路層
  •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定)是與TCP相對應的協定。它是屬於TCP/IP協定族中的一種。
    這裏有一張圖,表明瞭這些協定的關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ocket在哪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ocket是什麼

Socket是應用層與TCP/IP協定族通訊的中間軟體抽象層,它是一組介面。在設計模式中,Socket其實就是一個門面模式,它把複雜的TCP/IP協定族隱藏在Socket介面後面,對使用者來說,一組簡單的介面就是全部,讓Socket去組織數據,以符合指定的協定。

如何使用

前人已經給我們做了好多的事了,網路間的通訊也就簡單了許多,但畢竟還是有挺多工作要做的。以前聽到Socket程式設計,覺得它是比較高深的程式設計知識,但是隻要弄清Socket程式設計的工作原理,神祕的面紗也就揭開了。

一個生活中的場景。你要打電話給一個朋友,先撥號,朋友聽到電話鈴聲後提起電話,這時你和你的朋友就建立起了連線,就可以講話了。等交流結束,掛斷電話結束此次交談。 生活中的場景就解釋了這工作原理,也許TCP/IP協定族就是誕生於生活中,這也不一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先從伺服器端說起。伺服器端先初始化Socket,然後與埠系結(bind),對埠進行監聽(listen),呼叫accept阻塞,等待用戶端連線。在這時如果有個用戶端初始化一個Socket,然後連線伺服器(connect),如果連線成功,這時用戶端與伺服器端的連線就建立了。用戶端發送數據請求,伺服器端接收請求並處理請求,然後把迴應數據發送給用戶端,用戶端讀取數據,最後關閉連線,一次互動結束。

原理

1、網路中進程之間如何通訊?

原生的進程間通訊(IPC)有很多種方式,但可以總結爲下面 下麪4類:

  • 訊息傳遞(管道、FIFO、訊息佇列)

  • 同步(互斥量、條件變數、讀寫鎖、檔案和寫記錄鎖、號志)

  • 共用記憶體(匿名的和具名的)

  • 遠端過程呼叫(Solaris門和Sun RPC)

但這些都不是本文的主題!我們要討論的是網路中進程之間如何通訊?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唯一標識一個進程,否則通訊無從談起!在本地可以通過進程PID來唯一標識一個進程,但是在網路中這是行不通的。其實TCP/IP協定族已經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網路層的「ip地址」可以唯一標識網路中的主機,而傳輸層的「協定+埠」可以唯一標識主機中的應用程式(進程)。這樣利用三元組(ip地址,協定,埠)就可以標識網路的進程了,網路中的進程通訊就可以利用這個標誌與其它進程進行互動。

使用TCP/IP協定的應用程式通常採用應用程式設計介面:UNIX BSD的通訊端(socket)和UNIX System V的TLI(已經被淘汰),來實現網路進程之間的通訊。就目前而言,幾乎所有的應用程式都是採用socket,而現在又是網路時代,網路中進程通訊是無處不在,這就是我爲什麼說「一切皆socket」。

2、Socket是什麼?

上面我們已經知道網路中的進程是通過socket來通訊的,那什麼是socket呢?socket起源於Unix,而Unix/Linux基本哲學之一就是「一切皆檔案」,都可以用「開啓open –> 讀寫write/read –> 關閉close」模式來操作。我的理解就是Socket就是該模式的一個實現,socket即是一種特殊的檔案,一些socket函數就是對其進行的操作(讀/寫IO、開啓、關閉),這些函數我們在後面進行介紹。

socket一詞的起源
在組網領域的首次使用是在1970年2月12日發佈的文獻IETF RFC33中發現的,撰寫者爲Stephen Carr、Steve Crocker和Vint Cerf。根據美國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記載,Croker寫道:「名稱空間的元素都可稱爲通訊端介面。一個通訊端介面構成一個連線的一端,而一個連線可完全由一對通訊端介面規定。」計算機歷史博物館補充道:「這比BSD的通訊端介面定義早了大約12年。」

3、socket的基本操作

既然socket是「open—write/read—close」模式的一種實現,那麼socket就提供了這些操作對應的函數介面。下面 下麪以TCP爲例,介紹幾個基本的socket介面函數。(以下爲C++)

3.1、socket()函數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socket函數對應於普通檔案的開啓操作。普通檔案的開啓操作返回一個檔案描述字,而socket()用於建立一個socket描述符(socket descriptor),它唯一標識一個socket。這個socket描述字跟檔案描述字一樣,後續的操作都有用到它,把它作爲參數,通過它來進行一些讀寫操作。

正如可以給fopen的傳入不同參數值,以開啓不同的檔案。建立socket的時候,也可以指定不同的參數建立不同的socket描述符,socket函數的三個參數分別爲:

  • domain:即協定域,又稱爲協定族(family)。常用的協定族有,AF_INET、AF_INET6、AF_LOCAL(或稱AF_UNIX,Unix域socket)、AF_ROUTE等等。協定族決定了socket的地址型別,在通訊中必須採用對應的地址,如AF_INET決定了要用ipv4地址(32位元的)與埠號(16位元的)的組合、AF_UNIX決定了要用一個絕對路徑名作爲地址。
  • type:指定socket型別。常用的socket型別有,SOCK_STREAM、SOCK_DGRAM、SOCK_RAW、SOCK_PACKET、SOCK_SEQPACKET等等(socket的型別有哪些?)。
  • protocol:故名思意,就是指定協定。常用的協定有,IPPROTO_TCP、IPPTOTO_UDP、IPPROTO_SCTP、IPPROTO_TIPC等,它們分別對應TCP傳輸協定、UDP傳輸協定、STCP傳輸協定、TIPC傳輸協定。

注意:上面的type和protocol不是可以隨意組合的,如SOCK_STREAM不可以跟IPPROTO_UDP組合。當protocol爲0時,會自動選擇type型別對應的預設協定。

注意:當我們呼叫socket建立一個socket時,返回的socket描述字它存在於協定族(address family,AF_XXX)空間中,但沒有一個具體的地址。如果想要給它賦值一個地址,就必須呼叫bind()函數,否則就當呼叫connect()、listen()時系統會自動隨機分配一個埠。

3.2、bind()函數

正如上面所說bind()函數把一個地址族中的特定地址賦給socket。例如對應AF_INET、AF_INET6就是把一個ipv4或ipv6地址和埠號組合賦給socket。

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函數的三個參數分別爲:

  • sockfd:即socket描述字,它是通過socket()函數建立了,唯一標識一個socket。bind()函數就是將給這個描述字系結一個名字。
  • addr:一個const struct sockaddr *指針,指向要系結給sockfd的協定地址。這個地址結構根據地址建立socket時的地址協定族的不同而不同,如ipv4對應的是:
struct sockaddr_in {
    sa_family_t    sin_family; 
    in_port_t      sin_port;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


struct in_addr {
    uint32_t       s_addr;     
};

ipv6對應的是:

struct sockaddr_in6 { 
    sa_family_t     sin6_family;    
    in_port_t       sin6_port;      
    uint32_t        sin6_flowinfo;  
    struct in6_addr sin6_addr;      
    uint32_t        sin6_scope_id;  
};

struct in6_addr { 
    unsigned char   s6_addr[16];    
};

Unix域對應的是:

#define UNIX_PATH_MAX    108

struct sockaddr_un { 
    sa_family_t sun_family;                
    char        sun_path[UNIX_PATH_MAX];   
};
  • addrlen:對應的是地址的長度。

通常伺服器在啓動的時候都會系結一個衆所周知的地址(如ip地址+埠號),用於提供服務,客戶就可以通過它來接連伺服器;而用戶端就不用指定,有系統自動分配一個埠號和自身的ip地址組合。這就是爲什麼通常伺服器端在listen之前會呼叫bind(),而用戶端就不會呼叫,而是在connect()時由系統隨機生成一個。

網路位元組序與主機位元組序
主機位元組序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大端和小端模式:不同的CPU有不同的位元組序型別,這些位元組序是指整數在記憶體中儲存的順序,這個叫做主機序。參照標準的Big-Endian和Little-Endian的定義如下:

  • a) Little-Endian就是低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低地址端,高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高地址端。
  • b) Big-Endian就是高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低地址端,低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高地址端。

網路位元組序:4個位元組的32 bit值以下面 下麪的次序傳輸:首先是0~7bit,其次8~15bit,然後16~23bit,最後是24~31bit。這種傳輸次序稱作大端位元組序。由於TCP/IP首部中所有的二進制整數在網路中傳輸時都要求以這種次序,因此它又稱作網路位元組序。位元組序,顧名思義位元組的順序,就是大於一個位元組型別的數據在記憶體中的存放順序,一個位元組的數據沒有順序的問題了。

所以: 在將一個地址系結到socket的時候,請先將主機位元組序轉換成爲網路位元組序,而不要假定主機位元組序跟網路位元組序一樣使用的是Big-Endian。由於 這個問題曾引發過血案!公司專案程式碼中由於存在這個問題,導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問題,所以請謹記對主機位元組序不要做任何假定,務必將其轉化爲網路位元組序再 賦給socket。

3.3、listen()、connect()函數

如果作爲一個伺服器,在呼叫socket()、bind()之後就會呼叫listen()來監聽這個socket,如果用戶端這時呼叫connect()發出連線請求,伺服器端就會接收到這個請求。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int connect(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sten函數的第一個參數即爲要監聽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個參數爲相應socket可以排隊的最大連線個數。socket()函數建立的socket預設是一個主動型別的,listen函數將socket變爲被動型別的,等待客戶的連線請求。

connect函數的第一個參數即爲用戶端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參數爲伺服器的socket地址,第三個參數爲socket地址的長度。用戶端通過呼叫connect函數來建立與TCP伺服器的連線。

3.4、accept()函數

TCP伺服器端依次呼叫socket()、bind()、listen()之後,就會監聽指定的socket地址了。TCP用戶端依次呼叫socket()、connect()之後就想TCP伺服器發送了一個連線請求。TCP伺服器監聽到這個請求之後,就會呼叫accept()函數取接收請求,這樣連線就建立好了。之後就可以開始網路I/O操作了,即類同於普通檔案的讀寫I/O操作。

int accep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accept函數的第一個參數爲伺服器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個參數爲指向struct sockaddr *的指針,用於返回用戶端的協定地址,第三個參數爲協定地址的長度。如果accpet成功,那麼其返回值是由內核自動生成的一個全新的描述字,代表與返回客戶的TCP連線。

注意:accept的第一個參數爲伺服器的socket描述字,是伺服器開始呼叫socket()函數生成的,稱爲監聽socket描述字;而accept函數返回的是已連線的socket描述字。一個伺服器通常通常僅僅只建立一個監聽socket描述字,它在該伺服器的生命週期內一直存在。內核爲每個由伺服器進程接受的客戶連線建立了一個已連線socket描述字,當伺服器完成了對某個客戶的服務,相應的已連線socket描述字就被關閉。

3.5、read()、write()函數等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至此伺服器與客戶已經建立好連線了。可以呼叫網路I/O進行讀寫操作了,即實現了網咯中不同進程之間的通訊!網路I/O操作有下面 下麪幾組:

  • read()/write()
  • recv()/send()
  • readv()/writev()
  • recvmsg()/sendmsg()
  • recvfrom()/sendto()
    我推薦使用recvmsg()/sendmsg()函數,這兩個函數是最通用的I/O函數,實際上可以把上面的其它函數都替換成這兩個函數。它們的宣告如下:
    #include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count);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count);

       #include 
       #include 

       ssize_t send(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size_t recv(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size_t sendto(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const struct sockaddr *dest_addr, socklen_t addrlen);
       ssize_t recvfrom(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truct sockaddr *src_addr, socklen_t *addrlen);

       ssize_t sendmsg(int sockfd, const struct msghdr *msg, int flags);
       ssize_t recvmsg(int sockfd, struct msghdr *msg, int flags);

read函數是負責從fd中讀取內容.當讀成功時,read返回實際所讀的位元組數,如果返回的值是0表示已經讀到檔案的結束了,小於0表示出現了錯誤。如果錯誤爲EINTR說明讀是由中斷引起的,如果是ECONNREST表示網路連線出了問題。

write函數將buf中的nbytes位元組內容寫入檔案描述符fd.成功時返回寫的位元組 數。失敗時返回-1,並設定errno變數。在網路程式中,當我們向通訊端檔案描述符寫時有倆種可能。1)write的返回值大於0,表示寫了部分或者是 全部的數據。2)返回的值小於0,此時出現了錯誤。我們要根據錯誤型別來處理。如果錯誤爲EINTR表示在寫的時候出現了中斷錯誤。如果爲EPIPE表示 網路連線出現了問題(對方已經關閉了連線)。

其它的我就不一一介紹這幾對I/O函數了,具體參見man文件或者baidu、Google,下面 下麪的例子中將使用到send/recv。

3.6、close()函數

在伺服器與用戶端建立連線之後,會進行一些讀寫操作,完成了讀寫操作就要關閉相應的socket描述字,好比操作完開啓的檔案要呼叫fclose關閉開啓的檔案。

#include 
int close(int fd);

close一個TCP socket的預設行爲時把該socket標記爲以關閉,然後立即返回到呼叫進程。該描述字不能再由呼叫進程使用,也就是說不能再作爲read或write的第一個參數。

注意:close操作只是使相應socket描述字的參照計數-1,只有當參照計數爲0的時候,纔會觸發TCP用戶端向伺服器發送終止連線請求。

4、socket中TCP的三次握手建立連線詳解

我們知道tcp建立連線要進行「三次握手」,即交換三個分組。大致流程如下:

  • 用戶端向伺服器發送一個SYN J
  • 伺服器向用戶端響應一個SYN K,並對SYN J進行確認ACK J+1
  • 用戶端再想伺服器發一個確認ACK K+1

只有就完了三次握手,但是這個三次握手發生在socket的那幾個函數中呢?請看下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從圖中可以看出,當用戶端呼叫connect時,觸發了連線請求,向伺服器發送了SYN J包,這時connect進入阻塞狀態;伺服器監聽到連線請求,即收到SYN J包,呼叫accept函數接收請求向用戶端發送SYN K ,ACK J+1,這時accept進入阻塞狀態;用戶端收到伺服器的SYN K ,ACK J+1之後,這時connect返回,並對SYN K進行確認;伺服器收到ACK K+1時,accept返回,至此三次握手完畢,連線建立。

總結:用戶端的connect在三次握手的第二個次返回,而伺服器端的accept在三次握手的第三次返回。

5、socket中TCP的四次握手釋放連線詳解

上面介紹了socket中TCP的三次握手建立過程,及其涉及的socket函數。現在我們介紹socket中的四次握手釋放連線的過程,請看下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圖示過程如下:

  • 某個應用進程首先呼叫close主動關閉連線,這時TCP發送一個FIN M;

  • 另一端接收到FIN M之後,執行被動關閉,對這個FIN進行確認。它的接收也作爲檔案結束符傳遞給應用進程,因爲FIN的接收意味着應用進程在相應的連線上再也接收不到額外數據;

  • 一段時間之後,接收到檔案結束符的應用進程呼叫close關閉它的socket。這導致它的TCP也發送一個FIN N;

  • 接收到這個FIN的源發送端TCP對它進行確認。

這樣每個方向上都有一個FIN和ACK。

6、一個例子

首先,先給出實現的截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伺服器端程式碼如下:

#include "InitSock.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InitSock initSock;     // 初始化Winsock庫 
 
int main() 
{ 
    // 建立套節字 
    SOCKET sListen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用來指定通訊端使用的地址格式,通常使用AF_INET
    //指定通訊端的型別,若是SOCK_DGRAM,則用的是udp不可靠傳輸
	//配合type參數使用,指定使用的協定型別(當指定通訊端型別後,可以設定爲0,因爲預設爲UDP或TCP)
    if(sListen == INVALID_SOCKET) 
    { 
        printf("Failed socket() \n"); 
        return 0; 
    } 
     
    // 填充sockaddr_in結構 ,是個結構體
	/* struct sockaddr_in {
	
	short sin_family;  //地址族(指定地址格式) ,設爲AF_INET
	u_short	sin_port; //埠號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IP地址
	char sin_zero[8]; //空子節,設爲空
	} */
 
    sockaddr_in sin; 
    sin.sin_family = AF_INET; 
    sin.sin_port = htons(4567);  //1024 ~ 49151:普通使用者註冊的埠號
    sin.sin_addr.S_un.S_addr = INADDR_ANY; 
     
    // 系結這個套節字到一個本地地址 
    if(::bind(sListen, (LPSOCKADDR)&sin, sizeof(sin)) == SOCKET_ERROR) 
    { 
        printf("Failed bind() \n"); 
        return 0; 
    } 
     
    // 進入監聽模式 
	//2指的是,監聽佇列中允許保持的尚未處理的最大連線數
 
    if(::listen(sListen, 2) == SOCKET_ERROR) 
    { 
        printf("Failed listen() \n"); 
        return 0; 
    } 
     
    // 回圈接受客戶的連線請求 
    sockaddr_in remoteAddr;  
    int nAddrLen = sizeof(remoteAddr); 
    SOCKET sClient = 0; 
    char szText[] = " TCP Server Demo! \r\n"; 
    while(sClient==0) 
    { 
        // 接受一個新連線 
		//((SOCKADDR*)&remoteAddr)一個指向sockaddr_in結構的指針,用於獲取對方地址
        sClient = ::accept(sListen, (SOCKADDR*)&remoteAddr, &nAddrLen); 
        if(sClient == INVALID_SOCKET) 
        { 
            printf("Failed accept()"); 
        } 
         
         
        printf("接受到一個連線:%s \r\n", inet_ntoa(remoteAddr.sin_addr)); 
        continue ; 
    } 
 
    while(TRUE) 
    { 
        // 向用戶端發送數據 
        gets(szText) ; 
        ::send(sClient, szText, strlen(szText), 0); 
         
        // 從用戶端接收數據 
        char buff[256] ; 
        int nRecv = ::recv(sClient, buff, 256, 0); 
        if(nRecv > 0) 
        { 
            buff[nRecv] = '\0'; 
            printf(" 接收到數據:%s\n", buff); 
        } 
     
    } 
 
    // 關閉同用戶端的連線 
    ::closesocket(sClient); 
         
    // 關閉監聽套節字 
    ::closesocket(sListen); 
 
    return 0; 
} 

用戶端程式碼:

#include "InitSock.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InitSock initSock;     // 初始化Winsock庫 
 
int main() 
{ 
    // 建立套節字 
    SOCKET s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if(s == INVALID_SOCKET) 
    { 
        printf(" Failed socket() \n"); 
        return 0; 
    } 
     
    // 也可以在這裏呼叫bind函數系結一個本地地址 
    // 否則系統將會自動安排 
     
    // 填寫遠端地址資訊 
    sockaddr_in servAddr;  
    serv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Addr.sin_port = htons(4567); 
    // 注意,這裏要填寫伺服器程式(TCPServer程式)所在機器的IP地址 
    // 如果你的計算機沒有聯網,直接使用127.0.0.1即可 
    servAdd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127.0.0.1"); 
     
    if(::connect(s, (sockaddr*)&servAddr, sizeof(servAddr)) == -1) 
    { 
        printf(" Failed connect() \n"); 
        return 0; 
    } 
     
    char buff[256]; 
    char szText[256] ; 
     
    while(TRUE) 
    { 
        //從伺服器端接收數據 
        int nRecv = ::recv(s, buff, 256, 0); 
        if(nRecv > 0) 
        { 
            buff[nRecv] = '\0'; 
            printf("接收到數據:%s\n", buff); 
        } 
 
        // 向伺服器端發送數據 
 
        gets(szText) ; 
        szText[255] = '\0'; 
        ::send(s, szText, strlen(szText), 0) ; 
         
    } 
     
    // 關閉套節字 
    ::closesocket(s); 
    return 0; 
} 

封裝的InitSock.h

#include <winsock2.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stdio.h>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  // 鏈接到WS2_32.lib 
 
class CInitSock      
{ 
public: 
    CInitSock(BYTE minorVer = 2, BYTE majorVer = 2) 
    { 
        // 初始化WS2_32.dll 
        WSADATA wsaData; 
        WORD sockVersion = MAKEWORD(minorVer, majorVer); 
        if(::WSAStartup(sockVersion, &wsaData) != 0) 
        { 
            exit(0); 
        } 
    } 
    ~CInitSock() 
    {    
        ::WSACleanup();  
    } 
}; 

Java實現

JAVA網路程式設計之Socket用法
Java 網路程式設計 之 socket 的用法與實現

C語言實現

c語言socket雙向通訊+一伺服器端對多用戶端通訊

C++實現

C++:實現socket通訊(TCP/IP)範例
Socket通訊——Linux下,使用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