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如何做0-1的突破

2023-12-19 12:00:49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怎麼樣才能做一件有突破的事情。相信很多同學都熟悉,在工作裡面不管作為一個新人還是開發骨幹,甚至是技術的主管,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能夠做出一個有突破的事情?

這個問題我相信會困擾很多開發,甚至很多人在職業規劃裡面會陷入很多焦慮的地方。每次在述職的時候,都會被挑戰做的事情太小太散,沒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什麼是很大的突破,很多時候主管自己都說不清楚。

那今天,從我的角度再聊聊怎麼樣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裡面尋找0~1的突破的機會。

首先還是科學的預設一個前提,我們先給出一個定義,什麼叫做0~1的突破,我們可以從幾個範圍來界定。

0-1突破定義

標準一:體系化

第一個符合「突破」兩個字的產品或能力必須是體系化的、系統化的和模組化的。為什麼要求有體系化?因為我們現在整個社會裡面基本上很多功能都被完善了,所以我們如果只是解決了某一些單點的問題的話,它已經算不上是一種非常大的創新和突破了,不管是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前提都必須要有體系化,要有模組化或者產品化來支撐。僅單憑一個簡單的功能點,已經幾乎不是通過功能點就可以成為讓使用者豎大拇指的時代了。

這個體系化的背後要求我們需要投入了足夠多的需求調研、方案產出、技術落地。從我的經驗上來看,所以一般來說,如果只是投入了一兩週的單人力,一般不大可能能夠解決一個非常大或者深的問題。因此在業務結果達到預期的時候,我們會在考核這個專案的投入的時候,在衡量一個產品或者系統是否是體系化的時候,一般會看下時間投入,比如是不是投入了一個月的時間,兩個月的時間,甚至是半年,一年。

如此大的專案就務必要求我們在前期的客戶調研、方案的設計、保證過程管理以及驗證結果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標準二:客戶數量和質量

第二個是產品或者能力解決客戶的數量和質量有一定的要求。不能說我解決了某一個客戶的Bug,就是一個0~1的突破,肯定不是的,也不是說我答疑了客戶1萬個問題,我就做到了一個0~1的突破。對於我們在C類產品裡面可能上線了一個新產品服務了一千萬的使用者,那麼就可以定義成一個高質量的產品能力,比如螞蟻花唄借唄的上線就是極大的一個創新型的產品,當年做成花唄和借唄的技術同學晉升加速、漲薪加速是很明顯的。除了直接使用者數量的指標外,還有其他可以參考的指標,比如商業化產品的GMV收入、高質量大客戶的收入等等,比如在企業服務裡面,如果解決了幾個重點標杆客戶的大問題,那麼也可以認為做出客戶是高質量的,也可以能說自己做了0-1的突破。

我繼續來分享一下怎麼樣去尋找到0~1的突破的事情,特別是對於一名工程師來說。

結合環境

首先一定要結合環境來分析我們的工作,我們所有人在社會中工作一定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只有當社會問題非常複雜非常多的時候,才有我們的施展空間。反而如果當經濟下行,需求萎靡,就很難能夠做到非常大的突破。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這個也是很多人為什麼說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小時候經常會願意相信神話,相信英雄,總認為英雄可以改變很多,夢想自己也能成為英雄,去輔佐君王,扶大廈之將傾。而現在,則越來越意識到人的能力有限,很多東西是集體和趨勢所決定,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大勢面前,微乎其微。

所以這裡面我們會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要找到一片相對的藍海,存在一定的問題,存在一定量的市場空間,我們才有可能做出0~1的突破的事情。否則就等於大海撈針,徒勞費力。

比如大概在十年前電商剛剛興起的時候,去做電商行業就很有可能碰到非常多的挑戰,比如說訂單支付,導購優惠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技術上面去解決,也因而導致了大量0-1的突破,比如支付寶的十萬級QPS支付的場景。

比如今年在直播行業開始火爆的時候,也衍生出來了大量的視訊流暢度問題,直播架構問題,直播平臺的穩定性問題,也存在大量的空間能夠讓我們去做0~1的突破的事情。

但是相反,如果這個行業本身就日暮西山的情況下,我們就很難能找到機會點,比如說在前幾年的煤礦產業或者通訊產業,它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都已經非常的穩定,使用者總量甚至開始下行了,往往就不會產生過多的需求,所以就算你空有一身通訊或者煤礦的本事,也很難找到突破的點,更別說做到很多創新的突破了。

日本在70年代,做出了很多的突破,特別是半導體和企業產業,當時是市場空間足夠大,日本人精雕細琢的功夫直接把汽車和半導體產業做到了世界前列,但是當市場飽和後,日本後面失落的三十年幾乎沒有什麼世界級別的創新,甚至在新能源和網際網路被一衣帶水的中國超越。

所以想要做0~1突破的地方,第一個關鍵就是要找到足夠大的市場,如果市場不夠大,幾乎不可能產生非常大的變革。

尋找機會

其次是要抓住合適的機會。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人口是非常多的,按照某個極小的比例是優秀人才,那優秀人才的數目也不少,但凡有一件好事未必輪得上你,所以我們在尋找一個機會的時候,不管是核心開發還是主管,我們都應該在團隊結構上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也就是入局要有機會點,尋找到合適的空缺職位。

也就是我們要向組織表示出來,這個事情我能做好,而也只有我能做好。這個很多時候就非常考驗一個公司的組織結構和團隊結構。比如在我的團隊裡面,往往在一到兩年內只有一到兩個非常大的專案,那這個時候我把專案給誰是最合適的呢?那一定是在能力方面,在資歷方面都能夠承擔得起這份職責的同學。所以我們在找到這個機會點的時候,勢必就要考核這個團隊有沒有我合適的位置,如果沒有我合適的位置的情況下的話,就算我進去了,我也未必能夠抓住這個機會。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情並不是特別的難,所以完全形成不了個人的競爭力了,很多時候主管或者說整個公司的分配就會決定了這一個機會到底會給到誰來做。

如果有了合適的機會,想要做到這個事情,其實就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了。你只要抓住這個機會,然後做好過程管理,做好結果管理,基本上八九不離十了。

創造機會

第三個是主動創造機會。俗話說機會是不等人的,有些時候你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的話,你完全接不住這個機會點。或者說有些時候機會還沒來臨的時候,你根本意識不到他是一個機會,所以這個對於想做一些突破的事情的同學來說,就一定要關注如何去找到機會,甚至是創造機會。

對於「創造機會」我深有體感,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一方面你要特別關注客戶的需求,關注市場的需求,很多程式設計師只是低著頭寫程式碼,不聞窗外事,也不願意去接受組織和市場的變化,可能覺得自己也改變不了什麼,也影響不了什麼,這個就是在主動性上面已經輸了。

而實際上我們這個社會是能夠接受創新和變革的,特別是對於網際網路來說,如果一個同學真的很有想法,很有客戶的感知力,大概率是能夠找到合適的機會並且落地的。

比如我之前就非常關注大客戶的一些動向,這裡麵包括我自己和客戶去共創,在答疑群裡面看到客戶的提問,從這裡面我就能夠Get到客戶的眾多需求,從需求裡我就可以判斷哪些問題是共性的,哪些事是個性的。

剩下的就是在等待機會,整個組織在推進過程中是有一定的慣性的,並不可能東一時西一會,這個時候我們只要等待在合適的時間點上把這個事情提出,並且講清楚它的價值,協同好大家的利益,最後把它執行落地。比如說在新的財年述職的時候,就可以專題的形式來提出來,來使得你的主管和合作方相信這個事情是能夠帶來業務結果的。

甚至你覺得可以挑戰一下的話,你甚至可以拉一個專題的討論會,說清楚它的價值以及它拿到更具挑戰性的結果,我相信很多主管都會認同你的想法的。一定要大膽點,總之就算老闆不同意,至少老闆知道你是非常有創意,有想法的,你也損失不了什麼。

學會等待

最後就是等待,我們不可能說找到一個非常藍海的市場,又找到一個非常強力的團隊,然後還有很多人願意支援我們的事情,這個想想都不可能。所以我們確實要學會去等待,從我們生態的角度來看,整個自然界裡面動靜結合,但是大部分事物靜止止的,只有少部分在運動,只有動的那部分反而是點綴了整個自然界。對於我們的職業發展和社會發展也是一樣,不大可能一直會有很大的機會,經濟都有很大的增長,使得你在這裡面都能夠做到非常大的突破。而往往就是我們積累了一段時間,才可能能等待到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這個時候我們只要把這個機會抓住就可以了。

當然也要有一個清晰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在我們發現某一個業務板塊甚至是公司已經不大可能能夠創新的時候的話,我們可以選擇新的一個方向或者行業或者公司團隊。

 

總結

總之,在想做到一個很大的突破的時候,往往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當前的社會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還是有很多的創新和創造空間的,因此我覺得時代給到每個人的機會還是非常多的,只要你願意去折騰,願意去拼搏,都有可能獲取到超出預期的結果。我也都已經看見很多做到很多0~1突破的人,機會就在那裡,競爭激烈,就看你有沒有勇氣去嘗試一下。

所以相信自己,大膽的去嘗試一下,如果沒有等到合適的機會,不妨再等等或者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