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被比喻為人類大腦,其作用是指揮和控制人體的各項功能。而記憶體和硬碟則相當於大腦中的記憶板塊,用於記錄和儲存資訊。主機板則類似於人的神經系統,起到連線和協調人體各個部分的作用。顯示卡則類似於人的眼睛,負責顯示影象和視訊。而計算機的電源則類似於人的心臟,只有啟動電源才能進行各種活動。
CPU,全稱為中央處理單元 (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電腦中最重要的元件之一,可以說是電腦的核心。它扮演著讓電腦真正成為計算機的角色。CPU 就像人的大腦一樣,是電腦的智慧和計算能力的源泉。CPU 主要負責執行計算機程式和應用程式中的指令。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關鍵階段,即指令提取、解碼和執行。首先,CPU 從主記憶體中提取指令,然後解碼這些指令的實際內容,最後由 CPU 的各個部分執行這些指令。這樣,CPU 就能夠實現各種計算和操作,從而驅動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執行。
記憶體(Memory),作為計算機中至關重要的元件之一,扮演著程式與CPU之間的橋樑。它充當著計算機系統中所有程式執行的平臺,因此記憶體對計算機的效能和執行效果有著巨大的影響。記憶體也被稱為主記憶體,其主要功能是儲存CPU需要進行運算的資料,同時也用於與硬碟等外部儲存裝置進行資料的交換。在計算機執行過程中,CPU會將需要運算的資料調入主記憶體中進行計算,待計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因此,主記憶體的執行狀態直接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執行。可以說,記憶體在計算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計算機正常執行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主機板(Motherboard)是計算機系統中的核心元件之一,它整合了各種電子元件、插槽和介面等,為CPU、記憶體和各種功能卡(如音效卡、網路卡等)提供了安裝插槽,同時也為各種多媒體和通訊裝置提供了介面。主機板的作用類似於人體的神經系統,將計算機系統中的各個部分連線起來,實現資料的傳遞和通訊。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主機板所支援的CPU、記憶體等硬體規格也是不同的,因此選擇合適的主機板對於構建一臺高效能的計算機至關重要。一般來說,主機板會標明支援的CPU型號和插槽型別,以及支援的記憶體頻率和容量等資訊。因此,在選擇主機板時,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所使用的硬體規格進行匹配,以確保主機板能夠正常執行並提供最佳效能。
下圖展示了主機板的結構圖,可以清晰地看到主機板上的各個元件、插槽和介面的佈局。這些元件的合理設計和佈局,能夠為計算機系統的穩定執行和擴充套件性提供良好的支援。
北橋晶片:在主機板晶片組中,北橋晶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主機板中最重要的晶片之一,負責控制CPU、記憶體和顯示卡等核心元件的工作。因此,北橋晶片的效能直接影響著主機板的整體效能表現。為了保證北橋晶片在高負載情況下的穩定工作,一般會在其上方安裝散熱片,以降低其工作時產生的熱量。
南橋晶片:南橋晶片是主機板晶片組中的第二大晶片,它主要負責控制輸入/輸出裝置和外部裝置。南橋晶片承擔著管理和控制USB裝置、IDE裝置、SATA裝置、音訊控制器、鍵盤控制器、實時時鐘控制器和高階電源管理等裝置的功能。它為這些裝置提供了穩定的連線和資料傳輸,確保計算機系統的正常執行和外部裝置的相容性。
主機板是一個配件,它擁有各種各樣的插槽,有時候甚至多達數十乃至上百個。在主機板上,我們需要將 CPU 和記憶體插入其中。為了解決 CPU 和記憶體之間的通訊問題,主機板的晶片組和匯流排發揮了重要作用。晶片組負責控制資料傳輸的流向,即確定資料從哪裡到哪裡。而匯流排則充當著實際資料傳輸的高速公路。因此,匯流排速度(Bus Speed)直接影響著資料傳輸的快慢程度。
一般來說,主機板上的晶片組分為北橋和南橋。北橋是主要的系統匯流排,負責連線CPU、記憶體和顯示卡等主要元件,因此其傳輸速度較快。而南橋則是輸入輸出(I/O)匯流排,主要負責連線硬碟、USB、網路卡等外圍裝置,其中最常見的是PCI匯流排。這兩條匯流排通過橋接晶片或電路相互連線。
可以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解釋,就好比一個城市中有兩條主幹道,一條屬於行政區,一條屬於商業區,而中間有一個環島將這兩條主幹道連線在一起。系統匯流排就好比行政區的主幹道,而I/O匯流排則類似於商業區的主幹道。雖然系統匯流排和I/O匯流排的頻寬都以Gbyte為單位衡量,但顯而易見的是,行政區的主幹道相對於商業區的主幹道來說更為核心、更寬闊、更順暢,因此對於設計要求也更高。
CPU匯流排,也被稱為FSB(前端匯流排,Front Side Bus),是PC系統中速度最快的匯流排,也是晶片組和主機板的核心。通常,匯流排可以分為三類:資料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這對於CPU匯流排也適用。在微型機中,CPU作為匯流排的主控,通過控制匯流排向各個部件傳送控制訊號,通過地址匯流排指定需要存取的部件,如記憶體,資料匯流排則用於傳送資料資訊。資料匯流排是雙向的,即資料資訊可以由CPU傳送至其他部件(寫),也可以由其他部件傳送至CPU(讀)。CPU匯流排位於晶片組和CPU之間,負責CPU與外界所有部件的通訊,因為CPU是通過晶片組來連線各個部件的。此外,CPU匯流排還負責CPU與Cache之間的通訊。就像之前提到的,CPU匯流排就像是一條主幹道,資料和訊號從這條主幹道上流向各個部件和外部裝置,同時也從各個部件流回CPU(主要是資料)。
在擁有了主機板、CPU和記憶體這三大核心元件,並接上電源供電後,計算機基本上就可以開始執行了。然而,此時還缺少各種輸入/輸出(I/O)裝置,這些裝置對於計算機的正常運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你使用的是個人電腦,那麼顯示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顯示器,我們才能看到計算機輸出的各種影象和文字,因此顯示器被稱為輸出裝置。
同樣地,滑鼠和鍵盤也是不可或缺的配件。它們是我們輸入文字和執行各種操作的工具,例如寫下這篇文章。因此,滑鼠和鍵盤被稱為輸入裝置。
除了顯示器、滑鼠和鍵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裝置,那就是顯示卡(Graphics Card)。在如今使用圖形介面作業系統的計算機中,無論是Windows、Mac OS還是Linux,顯示卡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人可能會說,在組裝計算機時沒有購買獨立的顯示卡,計算機仍然可以正常執行!這是因為現在的主機板通常都內建了顯示卡。然而,如果你使用計算機進行遊戲、圖形渲染或深度學習等應用,那麼很可能需要購買一塊獨立的顯示卡,並將其插入主機板上。顯示卡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內部除了CPU之外,還有另一個處理器,即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GPU能夠執行各種計算任務,使其在遊戲、圖形渲染或深度學習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馮·諾依曼提出了計算機制造的三個基本原則,即採用二進位制、程式儲存和順序執行。他還提出了計算機的五個組成部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記憶體、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這套理論被稱為馮·諾依曼體系結構,而根據這一原理製造的計算機則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
馮·諾依曼最早提出了程式儲存的概念,併成功地將其應用於計算機的設計中。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成為現代計算機的基礎,至今大多數計算機仍然採用馮·諾依曼計算機的組織結構。因此,馮·諾依曼被譽為「現代計算機之父」。他的貢獻為電腦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特點包括:
為了實現馮·諾依曼體系結構,計算機必須具備以下功能: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為計算機的設計和執行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指導,使得計算機能夠高效地處理資料和執行程式。這一體系結構的影響深遠,至今仍然是現代計算機的基礎。
程式的執行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執行指令的迴圈。馮·諾依曼型計算機採用了序列順序處理的工作機制,即使相關資料已經準備好,也必須逐條執行指令序列。如下圖所示:
具體的執行過程如下:
這種序列順序處理的工作機制使馮·諾依曼型計算機能夠高效地執行程式,並完成各種計算和資料處理任務。控制器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指令的要求來控制計算機的各個部件,使其協調工作。整個過程中,資料和控制資訊在計算機內部不斷傳遞和交換,實現了計算機的功能。
哈佛結構是一種記憶體結構,將程式指令儲存和資料儲存分開。其主要特點是將程式和資料儲存在不同的儲存空間中,即程式記憶體和資料記憶體是兩個獨立的記憶體。每個記憶體都有獨立的編址和存取方式,這樣可以減輕程式執行時的訪存瓶頸。
在哈佛結構中,程式記憶體和資料記憶體可以同時存取,提高了資料的讀取和寫入速度。由於程式和資料記憶體是分開的,因此程式的指令和資料可以同時傳輸到CPU,這樣可以提高計算機的並行性和執行效率。
哈佛結構和馮諾依曼結構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是否區分指令和資料。在實際情況中,指令和資料儲存在記憶體中的同一位置。然而,在CPU內部的快取中,仍然會區分指令快取和資料快取,因此在執行時,指令和資料會從兩個不同的地方獲取。在CPU的外部,通常採用馮諾依曼模型,而在CPU的內部使用哈佛結構。大多數的DSP沒有快取,因此直接採用哈佛結構。雖然哈佛結構設計複雜,但效率較高,而馮諾依曼結構相對簡單但速度較慢。為了提高處理速度,CPU製造商在CPU內部增加了快取記憶體,同時基於相同的目的,區分了指令快取和資料快取。
計算機的基本硬體組成包括中央處理器(CPU)、記憶體、主機板、輸入/輸出裝置和顯示卡等。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核心,負責執行計算機程式和應用程式中的指令。記憶體用於儲存和交換資料,對計算機的效能和執行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主機板起到連線和協調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輸入/輸出裝置包括顯示器、滑鼠和鍵盤等,用於輸入和輸出資料。顯示卡負責顯示影象和視訊。如果有條件,我認為自行組裝一臺電腦會提供更高的價效比,並且可以通過實踐學習計算機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