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Elon Musk 想將 Twitter 重新設計定位成一款「超級應用 - X」的野心已經不再是祕密。伴隨著應用商店中 Twitter 標誌性的藍鳥 Logo 被 X 取代後,賽博世界充滿了對這件事情各種角度的探討與分析。
Musk 曾經無數次通過微信這一樣本來推廣他的「超級 App」願景,但許多不曾熟悉中國網際網路的異國網友,仍然有一連串問題亟待回答。「微信是啥?」,「超級 App 是啥?」,「超級 App 為什麼是所有問題的終極答案?」,「在美國這一套玩法能落地嗎?」
與未經挖掘的美國市場不同,中國的行動網際網路市場一直是各類網際網路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但與 Musk 的「打造超級應用」慷慨激昂的願景相比,國內的網際網路市場好像已經預設「超級 App」是任何一個企業想要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
儘管國內市場的各家網際網路巨頭都打造了自己的「超級 App」並覆蓋了過億的人群,但不同產品之中卻又彰顯了不同的設計理念與特色,有一些應用看似功能豐富但卻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和諧的使用體驗,甚至會有一些產品的體驗愈發臃腫。
我們將在下文中嘗試對這些設計理念進行一些探討與分析。
在 2010 年之前,網際網路市場中還並沒有出現「超級應用(即 Super App,下文以‘超級應用’指代)」的身影,在那個時候大多數網際網路 App 均是以提供垂直領域的功能與服務為主,也就是基於「產品目標使用者的使用任務」來梳理 App 的設計思路,並最終深耕 UI 與體驗設計。
在那個時候,行動網際網路使用者大都需要通過下載安裝不同的 App 來完成不同場景中的生活服務。社交類的微信和 QQ,電商類的支付寶和手機淘寶,工具類的搜狗輸入法和 UC 瀏覽器,資訊類的今日頭條和墨跡天氣,影音類的芒果 TV 和網易雲音樂。除了這些生活必備類的工具產品,我們還可能會在不同的小眾領域有一些自己的心頭所好,比如攝影后期的 Snapseed 和 B612,小眾領域社交的最右和 lofter 等等。
當我們把時間跳躍到 2020 年,不難發現「超級App」已經進化成一個能覆蓋「衣食住行」等各類生活場景的全能應用。從即時通訊到行動支付,從分享照片到視訊直播,「超級應用」已經在 13 億中國網友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對於那些前往中國的異國遊客而言,踏入中國的需要第一個面對門檻可能就是各種「超級應用」。遊客們只有在下載安裝了「超級 App」之後,才可以通過其完成諸如填寫報關單,訂餐打車,預定酒店與支付房費等各種出行事宜。而由於這些「超級應用」實際上的「連線一切」的現狀,不安裝它反而有可能體會到手足無措般的痛苦與無奈。
「超級應用」的「包羅萬象」 有點像是它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和無所不能。而基於它所建立的這個「包羅萬象且不斷生長」的生態系統又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無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正如同德國哲學家和媒體理論家彼得·斯洛特迪克曾經描述的那樣,「已經吸納了一切曾經在外部的東西。」
彼得·斯洛特迪克倡議建立一個包含所有生物——人類、動物、植物和機器的「本體論體」這種「一切性」也給競爭對手留下了很少的機會來獲得類似的主導地位,網際網路巨頭將使用者在手機與 App 中的每一次點選或滑動都變成了可以獲利的了流量入口,這種構建自己的網際網路帝國的美好畫面,或許正是像馬斯克等一眾矽谷科技領袖所津津樂道的「護城河」所在。
使用者在手機中的每一次點選與滑動都可能為大型的科技公司帶來利潤與增長空間,在超級應用中「包含一切」的能力給對手也留下了渺小的競爭機會來獲得類似的主導地位。
雖然打造自己的「超級應用」來構建網際網路帝國的夢想可能正是像 Musk 等矽谷科技領袖所著迷的原因所在。但我卻並不認為應該在其中通過修改 ICON 角標,增加閃屏與推播提示,引入資訊流等各種「打斷使用者心流」的方式來進一步吸參照戶的注意力。
比如在這篇文章中,作者 Jianqing Chen 就這樣認為:
微信是一款少用的「具有自己獨到設計哲學」的網際網路 App,與其他同類產品不同,它不僅很少修改自己的 LOGO 來慶祝節假日或向用戶傳送通知,也幾乎不修改應用開啟時的閃屏頁吸參照戶注意力。在這個略顯封閉的應用中,使用者只能看到他們的聯絡人所釋出的內容,而非像是微博或抖音通過關注名人來積累關注。微信的閃屏頁在視覺上很乾淨,十多年來一直沒有變化
這種略顯缺少「花哨與引人注目」的特性,可能在某種角度反而是刻意為之的產品哲學,正如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 2019 的年度公開演講中所提到的「微信的設計原則之一是讓使用者儘快離開它」那樣,它嘗試通過減少使用者在微信中所花費的時間來打造自己的產品特質。
等等,這種產品設計方法與實際的現狀看起來有點矛盾,如果說一款「超級應用」試圖讓使用者儘快離開,那它又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網際網路護城河呢?我們都知道讓某款應用受歡迎的做法,通常都是在其中提供各種稀缺性的資源,從而增加使用者在應用中花費的時間,從而提升 DAU(即 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使用者),但這裡卻似乎反其道行之了?
張小龍是這樣解釋這個問題的,
為了保持使用者對應用長期且日常的參與,能夠讓他們儘快離開反而是重要的」。
也就是說,對時間和精力較低程度的需要,反而是在這款「超級應用」在產品設計角度中能夠保持使用者在大多數時候留存與活躍的關鍵原因。
張小龍的想法藉助於小程式變得逐漸清晰起來。
小程式是這款超級應用中第三方開發的子應用程式集合,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各種輕鬆存取的功能入口,使用者可以通過掃碼或者搜尋小程式的方式叫出租車、訂餐、購買火車票和玩遊戲等都不再需要跳出開啟第三方 App,這也幫助使用者避免了安裝或解除安裝新 App 的繁瑣成本。
App 頂部的小程式面板,使用者可以從螢幕頂部下拉在這款超級應用中,小程式被儲存在螢幕頂部的一個隱藏面板中,使用者可以通過向下滑動螢幕來開啟小程式。在這樣的設計理念中,小程式幾乎消失於所有地方卻又無處不在。
很多學者與分析師都曾將這款超級應用稱為「生活元素」的存在,它並不明顯,也不會打斷你正專注的事情,但它又無處不在,就像自然世界中的空氣、水等元素一樣。
這種無處不在但又並不張揚的環境,與中國古代的道家哲學產生了深刻的共鳴。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就是構成萬物基礎的東西。在《道德經》中也說到「道生一(或無),一生二(陰陽),二生三(天、地、人;或陰、陽、氣息),三生萬物」。在道家的理念中,是「無」決定了宇宙中一切事物如何產生、如何演化,直至如何消失。
儘管這些古代智者的文字深奧難測,但過去的道家思想有助於人們理解「一切」和「虛無」的相互作用。這種觀點為「一切」增添了另一個層面的含義,併為「包含應用」應用的發展開闢了另一種願景。
也許「超級應用」對「一切」這個詞「即是萬物又是無物」般的解讀,才是他們能夠在過去 十多年中成功的祕訣所在。可能許多科技領袖在構思通過打造自己的超級應用來構建護城河時,也可以從對「萬物」更深入的理解中收益,而非簡單的將「一切」等同於「更多且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