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Edison。
近日,在公司的學習日上,學習了李忠秋老師的線上直播課《結構思考力》,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小時內容,但卻令我印象深刻,以至於我開始逐漸刻意訓練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所謂的《結構思考力》核心內容其實來源於一本經典的書籍巴巴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我老早就聽說過,但是一直沒有學習過。李老師的這門課就相當於是《金字塔原理》的在地化版本,藉著這次機會,我對這次直播課的內容做了一些筆記,分享與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面臨著兩種情況:
一種是你和別人討論業務和技術,別人說了半天,一句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根本不知道他在表達什麼,感覺有點浪費時間;
另一種是別人和你討論業務和技術,你說了半天,也一句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別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表達什麼,感覺有點浪費時間;這其實就是沒有邏輯,雜亂無章的表現,可能對於參與對話的人來說,都是種災難。
同樣的事情,如果能夠結構化思考和表達,可以節省雙方更多地時間,提高效率。如果你仔細觀察,公司中的高階管理者,一般都會很重視結構化的能力。
那麼,結構化的能力有沒有可以學習的套路呢?李忠秋老師分享了一個很好的套路:論證類比。
論:結論先行,證:以上統下,類:歸類分組,比:邏輯遞進。
這或許是我們需要改變的第一步:在工作、彙報、溝通中,先說結論。很多時候,我們做了40分鐘的演講,寫了幾千字的部落格,讀者還是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讓其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效率。
在結構思考力中,強調先總後分,即先框架後細節,先總結後具體,先結論後原因,先重要後其次。比如,李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某電力公司的經理向總經理彙報,洋洋灑灑說了半天,總經理不知所云,實在不耐煩了,還是不知道他要說什麼,只好說「說結論!」。然後,對方才說,「電費核算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需要支援!」可以看到,最重要的資訊最後才說,而且被淹沒在各個問題中了。
圖片來源:《結構思考力》
李老師說,平時可以多看看以下幾個領域的內容,他們在結論先行這個方面算是一個模範了:
政府工作報告
報紙
諮詢公司的報告
總結:在工作中,直切主題,不說廢話,結論先行,大家都高效。
很多時候,我們即使先說了結論,但沒有支援結論的依據,老闆還是不滿意。這就是,有結論,更要有依據,因此接下來的論證也需要完整,即以上統下。例如,一個銷售經理做報告,他的目的是想動員業務經理們大理推廣新產品,主題為《新產品收益高》,他準備了6個方面來闡述這個主題:
1、規模帶來效益
2、新產品擁有專項獎勵
3、公司考核會向新產品傾斜
4、資訊交叉驗證,透明度高
5、貸後檢查集中,易操作
6、追加擔保有抓手
但是,有了結論,卻沒有支援結論的一句,即以上統下。因此,看起來仍然是一盤散沙。根據上面的內容簡單分析一下,做下分類:123是想說明產品收益高,456是想說產品風險可控。
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只需要稍加修改,就可以讓上面的散沙變成一個金字塔:
圖片來源:《結構思考力》
這就是:以上統下,上面有啥,下面就應該有啥。
有了結論,以上統下,還需要什麼呢?答案是:歸類分組。
歸類分組,即為了提高效率,需要控制分類的個數,到底是分成3點還是5點,7點還是9點,這其實關係著接收者一次效能夠接收的資訊量(是能記住3點 還是 5點),以及你闡述的時間(是5分鐘還是20分鐘?)。在歸類分組時,有一個重要的原則:MECE法則。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它有時也被稱為「不重不漏」。MECE也是芭芭拉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之一!
當我們在分析解決問題,或對複雜事物進行分明別類時,往往會用到MECE法則。它能有效的幫我們對問題進行結構化分析,或對事物進行歸類分組,避免因思維混亂而出現重疊或遺漏的邏輯問題。
例如下圖,把運動員分男選手和女選手,已經做到了「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符合MECE法則;而其他兩個分類就不符合MECE法則,要麼有遺漏,要麼有重疊又有遺漏。
由上可知,通過逐步分解法把問題的所有要素定義清楚,是MECE分析的核心思路。彼此獨立又完整的問題定義,是進行後續問題分析和解決的基礎,也是結構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李老師則在《結構思考力》舉了一個出差要帶什麼東西的例子,很多人總說老是忘記這忘記那,清單怎麼也列不全。
But,如果你有一個金字塔結構,可能就簡單多了,如下圖所示,這就是歸類分組的力量!
圖片來源:《結構思考力》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最後一步:比,即邏輯遞進。
我們在對材料和資訊進行歸類分組後,同一類或同一組內的材料和資訊按什麼順序進行排列就成了問題。
如果順序不對,這些材料傳遞出來的資訊就會出現偏差,讓讀者難以理解和接受。這時,就需要運用到邏輯遞進這一原則。
邏輯遞進,就是同一邏輯範疇的資訊必須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正因為有了這種邏輯順序,才使得事物變得有規律可循,顯得更加有序,更加系統。
最常見的邏輯順序有三種:
按照前因後果的順序來陳述。比如,領導要告訴你本週的工作安排,那麼他的陳述過程應該是從週一開始講,接著到週二、週三...週五。如果領導突然在中間加一句上週五我們應該做什麼,就不符合時間順序的遞進關係了,你聽著也會覺得很突兀。
按照事物的組成結構或空間來陳述。比如,某汽車公司的銷售人員需要向主管彙報本月全國各地的銷售額,按照華東、華西、華南、華北、華中這樣的順序來講。另外,把一個抽象概念拆分成幾個組成要素,也是結構順序的一種。
按照重要性來排列。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我們應該多運動」,有下面幾個理由,這時候就可以把重要的理由排在前面,強調出多運動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按照一定的順序組織語言,展現出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更有利於溝通的準確和順暢。
圖片來源:《結構思考力》
結構化之路,知易行難,唯有不斷地刻意練習,才能練就結構化的思考和表達。如果全文只能記住四個字,那一定是「論證類比」。
圖片來源:《結構思考力》
最後,如果你對這門課感興趣,可以購買李忠秋老師的暢銷書《結構思考力》。
我自己也剛剛買了一本,他的課程基本基於他的這本書來構建的,不止論證類比這部分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