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職業的質量管理都是從 CMMI 和 ISO 質量體系演化過來的,但是能做真正的質量管理的公司很少。質量管理的 QC 偏測試,對最終的產品負責;QA 偏過程,從過程把控質量;QM 偏體系,類似於全面質量管理,建立質量文化。
硬體公司更關注質量
質量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質量就是符合要求;質量管理核心是人;CMMI裡面要求的這種質量,之前在中興通訊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後來,中興推廣敏捷,質量管理人員轉為敏捷教練,後面的事情就不太瞭解了。[敏捷後的質量怎麼管理?]
在業界,一般有QA崗位的公司很多都是兼職,也有的乾的都不是質量的事情,只是掛個名。
也有的把質量部的同學都叫做 QA,不分那麼細
質量領導很關鍵
有質量意識的領導,會組建專業的質量團隊,來把控研發過程;不懂的領導會覺得,這些人沒有產出,沒有價值……同時也對質量團隊的領導有要求,怎樣體現出自己和質量團隊存在的價值
QA指標哪裡來
我現在的公司有QA團隊,剛開始還覺得怪怪的,原來是專業的設定。只是這個QA團隊制定的指標經常被開發團隊所詬病;也不知道這些指標是從哪來的?
CMMI裡面的過程域,質量和設定管理都是CMMI-2裡面的。裡邊有標準和指標。
做得好的,會先出方案,領導評審,找團隊實驗,改進,推廣;不好的,就是領導想啥就是啥,其實背後都是某個領導的要求;CMMI裡面還有一個EPG,這個才是過程改進的,主導和推廣標準,只不過,大多數讓QA來幹
質量和設定貫穿始終
厲害的質量管理人員,會一步步建立質量框架,把需求-開發-測試-上線,這些過程資料實現閉環,不會出現專門考核開發或測試的情況;質量和設定一樣都是貫穿於研發過程中。
質量更要求獨立,以第三方的角度對過程把控,所以也就要求質量團隊要有直接向大領導彙報的權利;在一個公司裡面,質量直接歸屬於大領導的架構,說明還是要專業一點;如果是掛在產品、開發、測試,下面的,那就完了,基本就是附屬和工具
這裡說的質量,已經不是產品質量、測試保證的質量了;獨立於產研運測單獨執行才行,但是獨立出去又很難做。
這個就要看質量團隊領導了,專業的領導會展現出質量的必要性;一般的質量人員如果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工作,那就不行了
個人愚見:一般來說,有QA的公司,流程會專業一點;有CM的公司,流程一定是專業和標準的;之前看一個精益專家說,公司的流程就是一個公司管理的體現
很多測試只做測試,或者關注測試質量。很少會關注研發過程中的質量
從人性來說,人很多都會高看自己,低看別人;比如,不瞭解質量的會說,質量不就是幹****的,就這個我們測試或產品也能幹呀,還要養這些人?然後他們接過去之後,幹著幹著就乾沒了
特別是製造業,像華為中興,質量是他們的戰略之一,所以相對要求會很高;汽車也是,因為一旦出現事故,那就是大事;曾經某個大公司IPTV出事故,董事長親自上門道歉
得了去QA化的病
羨慕有QA團隊的設定,做公有云IaaS這塊,質量這塊都是研發自己負責;當時福報雲是學 Google 去QA團隊化,認為質量是研發的一部分,由研發 RD 自己負責, who run who build。不設定專門的QA和SRE崗;
但是 Google 給工程師的待遇,和國內公司的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同意,也是藝高人膽大,Google 這麼做上限高但是下限也低呀。不要輕易學習,畫虎不成反類犬。位元組就是這個毛病[捂臉]
消除浪費而不是降成本
華為的狼性文化,給員工喂得的是肉;而那些要學習的公司,甚至連草都不想給
何止是草啊,連水都不給喝。
我司現在廁所都自帶紙[捂臉]
應該降的,不是成本,而是浪費。
能看得見的都是成本,減就對了
在業務人員眼裡,QA 也是成本,不能創造收益……
在業務人員眼裡,SRE 也是成本,不能創造收益……
在業務人員眼裡,研發也是成本,不能創造收益……
這不是降本,這是剝削。
很多老闆眼裡只有能創造營收的銷售才是幫他賺錢的;研發什麼的都沒用.....
吐槽小結
前面討論的還是很深刻,後面一轉移到降本增效上來就偏了,變成了吐槽「資本家」不喂肉,不給水,不給廁紙,甚至把除了銷售人員的QA、研發、SRE都當成了成本都要減,至此吐槽結束。這就是我們群討論的內容,一群身在黑暗腳踩光明的打工仔,加入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
我的相關文章
質效提升 | 聊QA與業務測試(中)
研發效能組織能力建設之特性團隊FeatureTeam(上)
DevOps|研發效能不是老闆工程,是開發者服務
質效提升 | QA不做業務需求測試,你怎麼看?
網際網路公司研發效能/工程效率團隊建設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