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的協程自推出以來,受到了越來越多Android開發者的追捧。另一方面由於它龐大的API,也將相當一部分開發者拒之門外。本篇試圖從協程的幾個重要概念入手,在複雜API中還原出它本來的面目,以全新的角度帶讀者走進Kotlin協程世界。
在很多有關協程的文章中,描述協程通常會用這樣的一句描述——協程比執行緒更加輕量,是可取消的。這句話沒有錯,這兩個都是協程的優點,但是並不是特點,它並沒有解釋協程是什麼。那麼什麼是協程的特點呢,我覺得可以先用執行緒做個類比,解釋一個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類比。 我不打算使用科學嚴謹的描述,我想給執行緒一個我自己的定義——執行緒是一個可供CPU排程的執行單元,它有自己的執行塊,可以獨立地執行邏輯。我特意將執行緒的三個關鍵特徵列舉出來了:
這是我對執行緒的直觀感受,並且這些特點是能從程式碼上體現出來的。如Java中的Thread
,它是執行緒的同時,也是一個實體物件,能通過API來認識它,使用它。而它的特別之處就是我上面列舉的三點,這些都是執行緒特有的。我試著用相同的思路來給協程下一個自己的定義——協程是由執行緒排程執行的執行單元,它也有自己的執行塊,可以獨立或者協同執行邏輯。其實Kotlin中的協程也有自己對應實體和操作API,甚至和執行緒的還很像(如生命週期),但是由於Kotlin對協程的封裝過於徹底,很多API沒有暴露出來,以至於我對協程的認識一直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另外,其實協程是有多種實現方式的,以下我的觀點僅針對Kotlin的協程實現,可能與其他語言的實現不一致。
Kotlin中的協程物件本質上來講就是個可執行的程式碼塊, 執行的程式碼就是建立協程傳遞進去的。除此之外它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協程是不和執行緒繫結的。它可以在某個時刻斷開當前的執行緒,然後在其他時候,附著到其他執行緒上。也就是說,它像一個乒乓球,執行緒就好比是球拍,它可以在球拍間反覆橫跳。所以,結合這兩個特點,官方給協程的定義是 一個可掛起的計算實體。我覺得這個定義不算精確,它只體現了掛起這個概念,沒有體現恢復的概念。我給它一個我自己的定義——一個可被排程的計算實體。
明白了協程是什麼還不夠,因為Kotlin的協程還涉及到很多方面,有幾個關鍵概念需要理解。
提到Kotlin的協程就不得不提到掛起函數,這是Kotlin協程實現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簡單來說,掛起函數是一種非同步實現方案,它是一個普通函數的前提下,還具備掛起和恢復的特性。 它是解決耗時計算和結果傳遞的一種方案。那麼它和我們常見的基於回撥的方案相比,有什麼不同呢。在基於回撥的方案中,計算過程和結果沒有關係,結果需要通過另一個物件,在計算完成後由計算過程手動傳遞,而這一過程是可能被反覆巢狀的,從而導致,一些本該是序列化的程式碼,被割裂成幾個部分,分散到不同的程式碼塊中。如以下讀寫檔案的程式碼
// asynchronously read into `buf`, and when done run the lambda
inChannel.read(buf) {
// this lambda is executed when the reading completes
bytesRead ->
...
...
process(buf, bytesRead)
// asynchronously write from `buf`, and when done run the lambda
outChannel.write(buf) {
// this lambda is executed when the writing completes
...
...
outFile.close()
}
}
同樣的邏輯,將read
和write
實現為掛起函數後,能寫成什麼樣呢?
launch {
// suspend while asynchronously reading
val bytesRead = inChannel.aRead(buf)
// we only get to this line when reading completes
...
...
process(buf, bytesRead)
// suspend while asynchronously writing
outChannel.aWrite(buf)
// we only get to this line when writing completes
...
...
outFile.close()
}
這是Kotlin官方給的一個例子,可以看出掛起函數的實現非常符合直覺,是和思考過程保持一致的,同時還減少了大量的巢狀。
為了更好地解釋掛起函數,我還需要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掛起點。
掛起點是一個分界點,代表著從這個時刻之後,執行過程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地方執行,然後在某個時刻,再從這個點恢復,繼續往下執行。這個過程中,當前執行緒不會被阻塞。所以 掛起函數其實實現了非同步非阻塞的通訊模式。
一句話總結,掛起函數是一種不阻塞當前執行緒,並能返回非同步計算結果的函數。
前面提到的掛起函數雖然好,但是有個限制,普通方法是不能呼叫掛起函數的,只能通過掛起函數呼叫。那麼就出現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協程建立者。launch
, future
, sequence
都是協程建立者。顧名思義,協程建立者是用來建立協程物件的,除此之外和普通函數沒有區別。它們就是通往協程世界和掛起函數的大門。在這個大門裡,我們可以盡情地使用掛起函數,簡化我們的計算過程。當然,這些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這些函數都有多個設定引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CoroutineContext
。
CoroutineContext
的作用是提供協程的各種設定資訊,本質上就是儲存非重複元素的容器(Set),裡面的元素可以根據Key獲取到(如排程器),稱之為元素(Element)。這裡,我忍不住想把它的介面定義放出來,因為實在是太美了。
interface CoroutineContext {
operator fun <E : Element> get(key: Key<E>): E?
fun <R> fold(initial: R, operation: (R, Element) -> R): R
operator fun plus(context: CoroutineContext): CoroutineContext
fun minusKey(key: Key<*>): CoroutineContext
interface Element : CoroutineContext {
val key: Key<*>
}
interface Key<E : Element>
}
以上就是Kotlin中對CoroutineContext
的定義,這些API每個都有其巧妙的用途,讓人歎服
get
目的是根據Key獲取對應的物件,這個方法的奇特之處就是查詢引數。利用這個方法在執行某個操作之前判斷CoroutineContext
是否有某個設定物件,從而實現一種許可權認證。
fold
其實就是一種迭代演演算法,可以對全部元素進行檢查。
plus
這就很有意思了,它可以讓兩個物件合併起來,並且當key
相同時使用右側的物件覆蓋左側的物件。這在我們的協程使用中絕對是最靈活的API了。我們可以使用+替換調原本的排程器,使用我們給定的排程器,而且看起來是那麼自然。
minusKey
返回不包含指定key
的context
,相當於一種取反操作,這在某些情境下非常有用。
我覺得這應該算得上是對抽象的極致體現了,這個介面用簡單的API抽象了增刪改查四個操作,並且保留了強大的擴充套件性。在最開始接觸協程的時候,我常常對協程複雜的工作機制和簡單的引數設定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直到我看到了這個定義,我才明白它真正的強大之處,它不僅可以用系統預設的工作設定完成工作,還允許使用者實現自己的CoroutineContext
來隨時替換掉預設設定,完成自己客製化化的任務。
Continuation
不是Kotlin特有的概念,它在維基上的解釋是一種控制狀態的抽象表示。而在Kotlin中,它是對協程在掛起點的一個狀態抽象,這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API來將這個概念具體化。
interface Continuation<in T> {
val context: CoroutineContext
fun resumeWith(result: Result<T>)
}
它有個關鍵的函數——resumeWith,它表示在掛起狀態之後的某個時刻,通過這個狀態物件從原來的位置恢復過來。這是掛起函數實現的關鍵。而這裡面的控制狀態就是由引數體現了,成功或者失敗,所以它還有兩個擴充套件方法:
fun <T> Continuation<T>.resume(value: T)
fun <T> Continuation<T>.resumeWithException(exception: Throwable)
協程是一個可被排程的計算實體,可通過協程建立者建立,在協程的程式碼塊裡可以使用掛起函數,它能必要的時候掛起,然後在條件滿足後恢復,完成非同步程式碼的序列化程式設計。
以上就是理解協程的關鍵概念,在實際使用協程的過程中可能用不到很多,但是卻會對我們理解其運作過程很有幫助,也是寫出標準協程程式碼的關鍵。Kotlin協程並沒有很多黑魔法,只是為了適用多種不同的使用場景,有了龐大的API,本篇文章就是對這些API的一個概括解釋,後面將會針對各種場景再進行詳細梳理,希望大家喜歡。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