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共用的需求是如何產生的?
據說當年美國和蘇聯冷戰期間,雙方都有摧毀對方的能力。而蘇聯 不怕死的性格讓美國人多少有些害怕。美國當時害怕自己的軍事指揮中心被蘇聯摧毀。於是,美國建立了阿帕網,並把自己的軍事指揮中心分開建立,這就叫分散式,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同時,美國還要求科學家,希望 指揮中心之間的資料可以互相共用,就誕生了檔案共用的需求。不過那時是ftp,即檔案傳輸協定,nfs是後來才誕生的
nfs:network filesystem:網路檔案系統。每一臺主機一旦將磁碟分割區,必定會在磁碟上建立檔案系統,這叫本地檔案系統。而網路檔案系統呢?簡單地說,伺服器共用一個目錄樹,使用者端從遠端通過網路tcp/ip協定向伺服器發出資源呼叫的請求,這個資源呼叫函數是在伺服器上的。伺服器收到使用者端的請求將其處理,處理完成再返回給使用者端
windows系統部署nfs:
全程採用命令列操作。是為了能夠適應沒有圖形介面的windows nano server.一些單位吐槽windows server以及windows server core 佔用資源太大,後來微軟推出了 最小化的windows server,不支援安裝圖形介面。即windows nano server.幾百兆記憶體就能執行,速度還快。windows nano server 授權 免費,很多單位會把核心業務放在windows nano server伺服器上,比如銀行。
注:下面的流程 輸入命令 會有cmd /c 開頭,以及"" 。powershell與cmd命令不是完全相容,有時會按照powershell的定義來解析,會產生歧義,這樣就無法正常執行cmd命令。所以使用在powershell中輸入cmd /c 是告知powershell 我是要執行cmd命令,加""是為了不讓powershell產生歧義
1.啟用檔案和印表機共用
cmd /c 'netsh advfirewall firewall set rule group="檔案和印表機共用" new enable=yes'
2.建立共用目錄
new-item -type directory D:\nfs
你也可以用:md D:\nfs
3.建立賬戶,並設定口令
net user nfs chungking888 /add
圖示如下就是建立了一個賬戶。賬戶名:nfs 口令:chungking888
4.檢視建立的賬戶資訊
net user nfs
5.對共用目錄授權。以什麼樣的使用者以什麼樣的許可權 存取nfs共用目錄
cmd /c "icacls D:\nfs /grant:r users:(OI)(CI)(RX,W)"
6.檢視共用目錄許可權資訊
icacls D:\nfs
7.建立目錄共用,即將目錄共用出去
cmd /c "net share nfs=D:\nfs /grant:users;full"
建立nfs目錄共用,並授予users使用者組對nfs共用目錄有完全存取的許可權
8.使用者端掛載nfs共用目錄
cmd /c "net use z: \\192.168.1.163\nfs /user:nfs"
將伺服器的nfs共用目錄掛載到使用者端本機,並將其對映為本地碟符z: 以後操作nfs共用目錄,就像操作本機分割區一樣方便
另外:windows nfs服務依賴項:
nfs伺服器端依賴lanmanserver服務,browser服務lmhosts服務
net start lanmanserver:啟動lanmanserver服務
net start browser:啟動browser服務
net start lmhosts:啟動lmhosts服務
nfs使用者端依賴於lanmanworkstation服務
net start lanmanworkstation:啟動lanmanworkstation服務
不論面對任何作業系統,在使用一個服務時,應當瞭解這個 服務依賴於什麼樣的環境,依賴於什麼樣的庫程式,依賴於什麼樣的服務
而不是盲目的走一步看一步,報錯了,也沒有一個解決思路,就盲目的百度,谷歌。網上的文獻也有很多,但都是別人寫的,你能不能將別人寫的內容吸收到自己腦中,不至於這次解決了問題,下次遇到問題仍舊束手無策,再次盲目百度。最為重要的是 使用的作業系統是乾淨的,不是精簡系統。也不要隨意安裝第三方「安全軟體」,第三方的全家桶會禁用一些服務,也會影響日常使用。
有時依賴關係還是很複雜。a服務依賴於b服務,b服務依賴於c服務,這也沒什麼,很好解決。那種環形依賴最為致命。什麼意思?就是a服務依賴於b服務,b服務依賴於c服務,c服務又依賴於a服務。這種環形依賴多半出現在linux作業系統中。
本文來自部落格園,作者:田園詩人,轉載請註明原文連結:https://www.cnblogs.com/itquan/p/1723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