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上一次覆盤,還是在2022年12月31日。那次覆盤的內容是年終工作總結,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快要兩個月,也是時候該做一次覆盤了。
這兩個月,發生的事情其實不算多,但是心態發生了不小的轉變。
原以為該結束的專案,一直拖著沒有結束。原因其一是因為對接的客戶方聯絡人並不知道確切的驗收標準,再加上他們各自也有KPI指標,所以一直讓我們這邊配合支援;原因其二是因為接下來的一期合作會有競標,如果我們這邊支援的不錯,對競標會有幫助。所以即使符合驗收標準,為了形象工程,也要繼續支援。
對於第一個原因,在雙方溝通後,客戶方對接人比較固執,仍然希望我們支援。迫於第二個原因,我們便選擇了繼續。
整個過程就是這樣,說起來兩三句話就能表達清楚,但實際過程確實很煎熬。反觀專案的其它模組,雖然也有延期,但總體來說都還算好溝通,沒有讓我感到特別不適,並且都已經正常完成驗收。只有這個模組,無論是我還是組員,都已心力交瘁。想想後面可能還會到來的一期合作,甚至產生了不太希望合作發生的念頭……
正是有了上述體驗,我得到了一個結論:現在的我,還不足以應付管理工作的全部內容。
誠然,做技術,然後轉型管理是一條很多人都會選擇的路,我也不例外,不然也不會去考PMP證書。但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對於那些較容易溝通的客戶,能很順利地把專案做下來,而且客戶評價還不錯。但對於不太好溝通的客戶,便很難拿下。
我覺得這裡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經驗不足,畢竟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是好溝通的客戶,所以遇到難纏的客戶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是性格使然,我的個性其實不太善於言辭,實實在在地做事更適合我。
在這兩個月中,我多次說服自己,不要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依然無法達成所願,甚至內心很痛苦。
上上週末,去書店,看到《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一本很薄的書。很快,我便看完了。這本書在某些地方被歸類為哲學宗教,但我覺得所有上班族,特別是對工作現狀不滿意的人群要看一看。
整本書是以作者的經歷串起來的,他本人遇到了困惑。像大多數人一樣,畢業,然後上班。隨著職位的提升,薪資越來越高,工作越來越忙。在外人看來蠻體面的,自己覺得也還不錯,但又覺得哪裡不對。書中的原文是這樣描述的(有點長,但我覺得很契合現在的我,也是受到震撼最大的一段):
如果我坦誠面對自己,我得承認,我多年來都在想,除了我已經體驗到的事物,生活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並不是說生活很糟糕。當然,生活偶爾令人沮喪,尤其是最近,可我有體面的工作,也有知心的朋友。生活還好,甚至可以說挺好。可我心底隱約有種別樣的感受,就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就是因為產生了這種感覺,人們才會問出那個問題。」凱茜說。
我驚呆了。她再次道出了我的想法,而且我突然意識到,她的話可能是對的。我深深吸了一口氣,感覺自己又來到了懸崖邊。這一次,我往前邁了半步。
「凱茜,能再多跟我說說那個問題嗎?」
她點點頭:「我剛才說,問出這個問題就好比開啟一扇大門。人的心靈也好、靈魂也罷,不管你用什麼詞形容,它都會去追尋答案。這個問題會佔據提問者生活的優先位置,直到他有一天找到答案。」
「你是說,一旦有人問自己‘我為什麼來這裡?’他就再也無法拋開這個問題了?」我問。
「不,不是無法拋開。有的人只是不經意瞥到這個問題,也許還仔細看了,但最後依然會忘記。有的人問了自己這個問題,並且在某種程度上真的想知道答案,他們就很難再忽視這個問題了。」
「假設有人問了這個問題,也找到了答案。」我問,「那然後呢?」 「這是件好事,也是件很有挑戰性的事。」她笑著說道。
「我剛才說,提問這個行為本身就能產生尋找答案的動力。」
「要是有人找到了答案,就會產生另一股同樣強大的力量。人們一旦知道了他們為什麼來,為什麼存在,找到了活著的目標——他們就想實現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就像藏寶圖上代表藏寶地點的×️。一旦看到了×,你就很難假裝沒看見,很難不去尋寶。回到我們說的具體問題上,一旦有人知道了他們來這裡的目標,他們從情感上、甚至從生理上,都很難不去嘗試實現那個目標。」
我往後靠了靠,努力體會凱茜講解的一切。「這麼說,提問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我答道,「我就說嘛,人最好還是永遠不要問那個問題,繼續原有的生活,不要開啟潘多拉的盒子。」
凱茜看著我:「可有人選擇提問。只要時機成熟,每個人都得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不知道該做出什麼反應,只好緊張地大笑。想到自己之前迷路時終於看到街燈有多麼興奮,現在的我不知該作何感想。 「需要面對的事情太多了。」我說。
「我希望你不要覺得這些事情要‘面對’,而是要‘迎接’。」凱茜迴應,「你知道嗎?你之前形容的那種感覺,不是一種別人告訴或描述給你聽的感覺。如果有一天你決定放下那種感覺,就勇敢做出選擇吧,只有你自己才能給你自己做決定。」
對,「只要時機成熟,每個人都得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來這裡」,是:「為什麼來,為什麼存在,找到了活著的目標」。
回顧我的職業生涯,其實也沒有多少規劃,要麼是走大多數人走的路,要麼就是跟著感覺走,走一步算一步。跳槽過很多次,但唯一不變的,甚至可以說是從學生時期就堅持的一件事就是寫作。從軟體開發,到測試,工作內容變了,但不變的只有寫作。寫作幫我出版了自己的圖書,還有電子出版物。當然,還有部落格。
當然,我也像書中提到的那樣:
我從未用這種方式思考過問題。在我過去的人生中,我所作出的大部分決定都是為了迴應他人的期待,比如說家人的建議、文化環境帶來的壓力和別人的看法。而現在問題不一樣了。
如果從事寫作,我和《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書中所提到的問題一樣,我想過錢的問題(書中的原問題是:你滿足嗎?)。畢竟現在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這本書也給了我答案:
凱茜等我說完才開口:「約翰,如果一個人一步步想清楚自己為什麼存在,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你覺得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發現感到興奮嗎?
「然後,去做實現存在意義的事情,是不是也很令人興奮?」她問。
我又愣住了。這個問題似乎簡單了點兒。我難道是聽漏了?「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說,「怎麼會不興奮呢?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再怎麼興奮,再怎麼有幹勁都不為過。」
「那你覺得這個人有什麼理由會失敗?」 我看著她。還沒等我回答,她又開口了。
「你見過每天都全力以赴做事情的人嗎?他們是不是把時間都花在自己能真正樂在其中的事情上?」 我想了想說:「這樣的人不多,不過我確實認識幾個。」
「他們擅長做自己愛做的事嗎?」凱茜問。
「當然擅長啦。」我帶著一絲諷刺的語氣答道,「他們在那些事上花了大把時間,當然會擅長了。比如說,他們閒暇時讀的書是關於那些事,看的電視節目也是關於那些事,甚至還會參加相關的集會……有了這些投入,他們肯定會擅長他們所做的事情。」
「他們會感到厭倦嗎?」她問。
「不會,」我說,「對於自己愛做的事,他們似乎怎麼做都做不夠。這類人做起事來就像打了雞血,而且……」我說到一半打住了。
凱茜衝我一笑:「你覺得這種人會很難找到工作嗎?」
還有這一段:
有些人為了買更多東西去賺更多錢。他們希望通過購物滿足自己,因為他們每天在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可這裡面有一個陷阱,他們買的東西越多,為了掙錢而工作的時間就越長,一不留神就會陷入惡性迴圈。
說到這,這篇覆盤看上去像是好書分享,但我想說的是:這本書確實觸動了我。為什麼我會頻繁跳槽,想改變工作環境,但無論在哪家公司,都還會從事寫作的「兼職」工作?難道這不代表我對工作內容本身就不滿意嗎?難道這還不夠證明這不是我真的想做的事情嗎?
當我回看自己之前寫過的一些文字,那些提到寫作的文字,還有我的未曾磨滅的理想,我突然明白了。工作內容,其實就是為了寫作「造血」。寫作才是我真的想做的事情。當我想通這一切的時候,我很激動,有種淚流滿面的衝動(但實際外表很平靜)。
是啊,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呢?失敗了,又會如何呢?留在現在的公司打工,雖然收入穩定,但如果有一天被裁員(外包公司文化如此),除了得到收入,我還有什麼得到呢?所以這真的值得繼續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