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跨年演講對技術人的一點啟發

2023-01-02 21:00:22
  • 前言
  • 故事1. 電動車與書店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故事2.《螃蟹與紅酒》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故事3.《甘地與糖》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故事4.《60秒與10年》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故事5.《建築師與婚禮》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故事6.《天文學家與玫瑰》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故事9.《「10萬+」與微雕》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故事10.《聽診器與博爾塔拉》
    • 羅胖點評
    • 大叔點評
  • 結語

本文首發於智客工坊-《"時間的朋友"2023跨年演講對技術人一點啟發》,感謝您的閱讀,預計閱讀時長5min。

前言

技術總是務實的,因為技術人乾的大多數事情是確定的。

但是,務虛其實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幹事創業的過程中,充滿了不確性,甚至是讓人迷茫。

曾經我也對各種網紅大V的各種演講嗤之以鼻,從技術人樸素的情感角度認為他們講的東西過於「雞湯」,不夠務實。

在過去到十多年職業生涯中,經歷過網際網路行業的蓬勃和繁榮,也見證了行業的退熱和低迷。

逐漸明白,各個行業其實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技術人要有危機感,站在行業到高度看待問題,甚至需要跨行業,多維度到分析問題。

於是,我也更加關注跨年演講,畢竟這是普通人獲取行業現狀和未來資訊的一個很好的渠道。

《時間的朋友2023跨年演講》,整個分享持續了三個半小時,有對過去一年的覆盤,有對行業的思考,大多數是以故事引入主題。

歲末年初,忙碌了一年的技術人們,可以適當放慢自己的腳步,喝上一杯咖啡,跟著大咖們一起梳理過去一年行業的發展歷程,那些充滿趣味的小故事或許能對您有所啟發。

故事1.電動車與書店



第一個故事,是一個「補窟窿」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我不知道他的姓名,我們就叫他「龍華哥」吧。他37歲,原來開工廠,這兩年生意失敗,工廠關了,還欠了200萬的債。

這大概就是人生谷底的樣子吧。

怎麼辦呢?偶然有一天,他發現,深圳的街頭,地鐵口到處都停著電動車,許多電動車的座椅上都有破洞。你想,一個多雨的亞熱帶城市,下雨之後,有洞的座椅坐上去,一褲子的水,會給騎車的人帶來很多麻煩。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對別人有用的活兒——去把這些電動車車座的破洞補上。

他就帶著一些皮革貼,滿大街去找電動車,補好破洞之後,再貼上一張收款二維條碼,上面寫著:「坐凳給您補好了,掃碼支付,金額您隨意。」

這話聽著耳熟。酒桌上常見的詞兒:「我幹了,您隨意。」

等他忙完一天回家,開啟手機,發現真的不斷有人開始付款,有3塊、5塊、8塊、20塊,還有人留言感謝。

第1天操作,總共31筆,收了184塊錢。要知道,他補座椅用的皮革貼,每一張的成本在一毛錢左右,所以貼了100張出去,也才10塊錢的成本。誒,這個事兒能幹!

第二天,收款562塊,刨去皮革貼的成本30塊,地鐵日票25塊,掙了大概有500元。

等他忙完一天回家,開啟手機,發現真的不斷有人開始付款,有3塊、5塊、8塊、20塊,還有人留言感謝。

一個新的生計就這麼找到了。

羅胖點評

這個故事中再一次看到了一個「做事的人」該有的樣子。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面對困難,有三種結果。最好的,當然是打贏困難,其次是被困難擊敗,但還有沒有更糟糕的結果呢?

有。那就是被困難定義。

什麼叫被困難定義?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個人在樹前贏了一次,就把自己定義成了「可以靠運氣活下去的人」。被鎖死在一次成敗之中,這太糟糕了。

而我們故事當中的這位「龍華哥」,迅速地擺脫了「失敗的工廠主」這個定義,開始在別處尋找機會。從製造業的工廠主,到滿大街去補車座,這是多大的跨度?這是一種多麼強悍的擺脫定義、重啟自己的能力?

龍華區有一句話:「無奮鬥,不龍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眼裡奮鬥者的樣子,也是我們這代人心目中深圳精神的樣子:遇到難處,一邊對他人的困境保持同理心,一邊不挑不揀,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樣,很多原來看不見的,身邊的小機會就會生動地浮現出來。

大叔點評

「好高騖遠」總是大多數年輕人的通病。幹事創業,不一定是那種驚天動地的壯舉,也不一定總是想著要改變世界的偉業。普通人也有屬於普通人機會。

幹事創業本質上就是解決使用者的需求。需求和機會無處不在,從小處著手,主動尋找需求。

故事中「龍華哥」發現了電動車車座破損這一隱形需求,並主動嘗試,找到電動車座椅補漏這一生計。

中國市場很大,不盲從,不隨大流,不做同質化到競爭,尋找差異化到需求,也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條生計之路。

故事2.《螃蟹與紅酒》



法國有一家著名的酒莊遇到了一個問題:有一年極端天氣導致葡萄的品質大打折扣。你看,這對賣酒的人來說,就是個難題。你不說老實話吧,客戶能嚐出來;說老實話吧,又怕沒人買,這事咋辦?

羅胖點評

我覺得這個文案寫得好。好就好在:在這個文案裡,「不完美」變成了一個特色。

它給我的啟發就是,既說了老實話,又呈現了對自己一段經歷的珍愛,還保持了對未來的期待,這才是高境界的老實話。始終保持希望,堅持說老實話,這也是一種英雄主義啊。

大叔點評

當我們提及「老實」這個詞有時候不太受歡迎。特別是當我們說某個技術同學人很老實的時候,感覺像是在罵人。

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針對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表達的方式和話術都有講究。

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程式碼之外的軟體能。

故事3.《甘地與糖》



有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拜見印度的聖雄甘地。

她對甘地說:「求您一件事,我兒子太愛吃糖,醫生說這樣不好,但我說服不了他。我兒子非常崇拜您,您能勸勸他嗎?」

甘地說:「你下個月再來吧。」

這位母親說:「我們走了三天才到這兒,您就開開金口勸勸吧。」

甘地還是堅持說:「不行,你們下個月再來。」

一個月後,那對母子又來了。甘地就對那個小男孩說:「小朋友,你不要再吃太多糖了。」小男孩點點頭。

這位母親就問:「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您上個月怎麼就不肯說呢?」

甘地說:「因為那時候我也有吃太多糖的習慣。」

羅胖點評

張嘴說話很容易;但是隻說自己相信和能做到的事,不容易。所以,今年跨年演講,我也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

什麼宏觀經濟形勢、產業發展格局、中美博弈分析、投資理財預測,咱們一概不聊。今年的環境複雜到這種程度,每一個講老實話的人,都不應該假裝自己手裡有答案,宣稱自己看得清未來。

唯一真正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思考的指標轉向自己。

你看甘地,他其實不需要身體力行之後,才知道吃糖不好。吃糖對身體不好,這就是個道理。但當甘地加入了自己戒糖的行動之後,聽在小男孩耳朵裡,這句話才更有說服力。

這是說老實話的更高境界:先以自己為道路,再為後來者開路。

大叔點評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想要讓別人去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允許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自我影響力。

故事4.《60秒與10年》



10年前,我開始幹一件事。每天早上,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上發一段60秒的語音。我說要堅持做10年,最終堅持完成了。60秒的文稿,合起來有100多萬字,一共是3652條。為什麼還有零有整的呢?10年啊,中間有兩個閏年。這麼一想,10年,還真是一段漫長的時間。

就在10天前,2022年的12月21號,我終於畢業了,這每天60秒的行為藝術終於結束了。

羅胖點評

心裡有一個做事的志向,就像心裡有個痛處,時刻提醒著它的存在。不是摩拳擦掌,不是下定決心。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個心裡的洞,它始終向世界張開,需要我用全部的精力去填滿它,到處搜尋資源去完成它。

這才是一件能長期堅持下去的事情的樣子。

長期堅持幹一件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些念頭可以像種子一樣種下,然後等著它慢慢發芽。

大叔點評

當下,很多網友都喜歡在新的一年,給自己立flag,甚至把新年目標發到網路上,期望在網友的監督下完成這些目標。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堅持真的太難了。

故事中,羅胖堅持十年做邏輯思維到60s語音,絕對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什麼行為藝術,而是發自內心到認可這件事的價值。

如果一件事情,不能讓你內心真正的觸動,或者說你發自內心的想起完成。那你即便離了flag也是很難完成的。因為,沒有人會在乎你和監督你,除了你自己。

我在做我的個人分享站之前,足足思考了一年,才真正開始著手去做,到現在已經三年了。

那一年,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所以,最後就在自己的監督下去做了這個事情。

當你的內心認可一件事的價值,只有對這件事到長期價值認可,你才能堅持長期去做,而不是單純的感興趣而已。

故事5.《建築師與婚禮》



她叫袁媛,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建築設計師,在國內首屈一指的房地產企業萬科幹了4年的專案管理。但在2019年,袁媛做了一個非常任性的決定,從萬科辭職,改行去搞婚禮策劃。

站在我們外人的角度看,這不是瞎折騰嘛!先不說從建築師到幹婚慶,這職業聲望降了很多,光是改行初期的收入損失,也很大啊。改行頭一年,袁媛進了北京一家大型婚慶公司,從頭學起,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只有三千多塊。

但她說:自己就是喜歡這一行。

羅胖點評

從袁媛的經歷裡,我得到的啟發是:就是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不被身份標籤限制,邊走邊打包無數技能和個人特質,可以靈活變換工種,同時不會浪費任何一段經歷。

袁媛就是這類人,她沒有被「建築師」這個職業標籤綁架。她把自己30多年的人生裡蒐集到的所有養料,統統打包帶走,然後找了一個自己覺得還挺有意思的行業,在那裡重新開張。「添酒回燈重開宴」,無非就是這麼回事。

哪裡是什麼改行?不過是帶上全副身家,換個地方再開張。

大叔點評

過去流行一句話「學一技之長,終身受益」。然而,在這個時代,這個觀念似乎不太適用了。

「技多不壓身」,「學到老,活到老」,「斜槓青年」,「十字型人才」成了當下的主流思想。

期望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幹一輩子已經變得不切實際。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一邊奔跑,一邊尋找」將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跨界,切換身份和行業可能是未來到一種趨勢。

故事6.《天文學家與玫瑰》



有一位南京大學天文系的學者胡波,在學校待了14年,從本科讀到博士畢業,馬上要評副教授了,結果突然決定改行去搞裝修了。

那這個改行,是不是浪費有點大啊?而且大學老師幹裝修,那得從頭開始吧?

胡波卻講,我這怎麼能叫改行呢?我在過去14年受到的天文學教育,培養的方法論,拿來搞裝修,一點都沒浪費啊。

羅胖點評

胡波老師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基層研究人員。但他的思維方法和個人特長,如果平移到做裝修上,那就是降維打擊啊。

過去我們是怎樣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首先是根據他的社會身份,更準確地說就是一個人的職業。你是建築師,我是天文學家,他是大廠碼農。我們各自在社會評價上處在一個確定的位置。

每個職業,又有自己固定的上升通道。講師上面是副教授,副教授上面是正教授,人人都處在通天之梯上的某一級,外界根據他的位置對他做判斷。

聽完胡波的故事,你會發現很難用外在的身份標籤定義他。他是誰?他是一個有想象力,有研究能力,擅長統籌規劃,熱愛生活的年輕人,這才是他獨特的「核心」。

改行,不是承受損失,而是拓展生命豐富性的機會。

故事7.《香帥與AI》

略。

故事8.《露營與英雄歸來》

略。

故事9.《「10萬+」與微雕》



這是公眾號「GQ實驗室」的一篇文章,名字叫《紅了!》。

文章內容呢,是一條一條的,就是形容什麼是美。每一句也算有意思吧。

比如——

美是任何一個想要開啟相機的時刻。

美是「這版方案我們OK」。

美是說好最後一杯但為了再多坐一會兒又忍不住倒滿的酒。

美是老闆的反義詞。

......

就這樣的短句,一共150句。要湊這麼多,還挺不容易的。

就這樣的短句,一共150句。要湊這麼多,還挺不容易的。

我算是多年的老文字工作者了,這樣的文章,結構是既定的,文字也不錯,擱我手上,我是改不動了。你讓我提建議,我頂多說,讓設計師在排版上再想想辦法。

但是,《智族GQ》雜誌的編輯總監劉衝(Rocco)跟我講了一個詞,叫作「微雕」。他說,文字寫成這樣,頂多算有了個坯子,微雕還沒開始呢

給你看看這篇文章微雕後的樣子。

你看這句,「美是通完宵後拉開窗簾所看到的紅色朝陽」,模擬了日出的動畫效果。

再看這句,「美是江水長流無盡時」,設計成了流水的狀態。

還有這句,「美是隨隨便便」,每個字都會輕微左右晃動,讓你感受到一種輕鬆隨意的感覺。

150句,每一句的呈現方式都不一樣。

為了讓每一段文字的彈出時長都恰到好處,需要責編、設計、策劃和主編,幾個年齡段不同的人,在主觀感受上達成共識。光這一項工作,又花上了好幾個小時。

這一下,該沒什麼可做的了吧?

不,還有個手機適配問題啊。他們測試了多個版本,無論是用夜間模式看,還是正常模式看,無論手機是什麼系統的,是新款還是舊款,也都要是舒服的。

稿子發出去,就等著刷屏了吧?

他們說,留言區也是文章的一部分。留言區放哪條留言,不放哪條留言,也要考慮到跟正文綜合起來的效果。

150句清新文字組成的這篇文章,在微信公眾號裡拿到的成績,你猜是多少?10w+嗎?不,是400w+。

但這還不是GQ今年唯一一篇爆款文章,他們每年有350篇以上的10w+。僅僅靠這一個公眾號,年收入已經上億。

羅胖點評

這幾年,我們聽到多少人說,行業太捲了啊,賽道不行了啊,產業夕陽了啊,什麼招兒都使了就是沒用啊,我腦子裡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念頭。

就拿剛才這篇文章來說,新媒體行業,眼下已經不算是什麼朝陽行業。想讓一篇文章爆紅,很多人採取的方法也就是蹭熱點、標題黨、送福利、騙轉發這些管用的招法。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可做的呢?

但是,現在看了這篇文章,我就想問自己:「少廢話!就問,在別人下功夫的地方,你功夫下到了嗎?在別人不下功夫的地方,你下功夫了沒有?」

你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內卷」嗎?當然不是,內卷是低水平的複雜化,是你用這招,我也用這招,大家互相耗著。但微雕,是總能找到下刀的新角度,它們不在同一個作業面上。

其實不僅是在事上可以微雕,在人跟人的關係上,微雕這套打法,照樣有啟發。

大叔點評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其實也有適合普通人的發力點。

技術人特別是容易陷入一個誤區,總是從技術出發思考問題,著往往會導致事情還沒開始幹就被自己否定了。

我們需要晶片,作業系統這種突破性的技術,但是那這個賽道,普通人進不去。

新能源,造成新勢力,大家都看好,但是資產太重。

「微創新」或許是適合普羅大眾。

故事中,這篇文章,單看文字,可能是令人乏味的。但是,結合文字意境,讓每一句的呈現方式都有所不同,絞盡腦汁的增加表現方式,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這種微創新,總是讓人耳目一新,適當的嘗試或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故事10.《聽診器與博爾塔拉》



協和醫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在把聽診器放到病人胸口之前,要把聽診器的前端用手焐熱,再放上去。為什麼?為了不讓病人覺得突然被冰了一下,不舒服。

協和醫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在把聽診器放到病人胸口之前,要把聽診器的前端用手焐熱,再放上去。為什麼?為了不讓病人覺得突然被冰了一下,不舒服。

但有一次,有位年輕醫生就跟導師擡槓,說夏天聽診器又不冰,為啥還要拿手焐一下呢?老師說,拿手焐一下的目的不僅僅在於不讓病人難受,還在於讓病人看到大夫的這個動作,知道大夫非常關心他的感受。

羅胖點評

一個病人通過聽診器,通過焐一下這個小動作,就能感知到大夫對自己的關心,能感知到這個大夫面對的不是一個病,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對大夫就有了一層信任。有了信任,病人就會更傾向於遵從醫囑,依從性就會好,那治療的效果就會更好。醫生就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想想現在的醫院吧,遍佈各種現代化的檢查流水線,醫生和病人之間會永遠隔著各種機器和儀表。所以,當醫生勤於用聽診器的時候,他就會經常來到病人身邊,來到病床旁邊。這個時候,小小的、看起來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聽診器,就成了醫生和病人之間重要的接觸媒介。

聽診器的本質是什麼?它其實不只是一個診療手段,它更是一個觸點。

所有做成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所有的良好關係都建立在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上。而所有的信任都建立在真實的觸點上。

「我深化這種關係,是為了推廣;而推廣,也是為了深化這種關係。」

關係是有魅力的。

很多做品牌行銷和服務業的朋友,經常懊惱資源有限,能做的動作有限,能覆蓋的使用者有限,那不妨可以試試,咱不多做,就設計一個能推進深度關係的觸點,看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大叔點評

「使用者第一」,「顧客至上」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石。技術總歸是為人服務的。

時時想著客戶,解決客戶急難愁盼的問題。

故事中的觸電本質上就是客戶的痛點,信任點。

故事11.《話劇與常識》

略。

結語

本文只是摘取了《時間的朋友2023年跨年演講》22個故事中8個相對乾貨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也有大叔自己一些膚淺的點評,希望給大家帶來一點共鳴。

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認知的過程也是充滿曲折。

職業總是有侷限性的,崗位的侷限帶來認知的侷限。

務虛,是從不確定中尋找確定。

務虛,是從迷茫中尋找自我。

務虛,是深思熟慮之後對未來的一種規劃。

技術人除了要立足自己的崗位,精進專業之外,還需要站在大咖們的肩上去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格局。畢竟,你的未來不只是現在的那一畝三分地。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