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周星馳在社交賬號上招聘web3.0的人才,感覺有必要說說web3.0,當然不是基於技術層面,而是從另一個維度說說web3.0以及其它相關的概念,從而做到如何反欺詐,如何避免被資本割韭菜。想到哪寫到哪,可能會比較亂。
任何技術的出現既有內在驅動因素,也有外在推動的原因,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出現,而不是人為創造出的一個概念。技術本身沒有錯,但很多人會利用這些新技術、新概念來包裝一些專案去圈錢、去割韭菜,這才是我們需要防範的。
每出現一些新的技術,就會出現一批待收割的韭菜,過去幾年伴隨著位元幣市場的潮起潮落,資本市場對韭菜們也順利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收割。因為總有人希望一夜暴富,幻想跟著資本一起去收割他人的財富,實際上你和股市裡的散戶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莊家待宰的羔羊。
大部分人對區塊鏈到底是什麼都沒搞明白就直接下場開始炒幣,結果輸的連親媽都不認識,以至於每到夜深人靜都會徘徊在樓頂的天台上思考今後人生的剩餘價值。
還有一些人也搞明白了什麼是區塊鏈,並天真的以為搞幾臺高階顯示卡的機器就可以挖礦了,並夢想著在礦池中挖到位元幣,從而實現財富來源的多元化,畢竟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35歲可能就要提前退休了,今後能否看到詩和遠方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別人不清楚什麼區塊鏈,但我是程式設計師啊,我最清楚啊,別人炒幣失敗並不代表我就能遇到滑鐵盧,我可能是個例外,萬一夢想實現了呢?
實際上大部分人對算力缺乏基本的敬畏,他們不知道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廉價的水電站旁邊,上萬臺機器正在瘋狂的計算著HASH256,並總能比你優先拿到記賬權。
這哪是拼算力,這就是赤裸裸的拼電力,2021年位元幣挖礦用掉的電力超過泰國全年的電力消耗。如果你輸出的電力連泰國芭提雅的一家夜店都無法點亮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做好程式設計師吧。
什麼是區塊鏈?其本質是基於一套密碼學為核心的記帳方式,而位元幣只是其應用的一個領域,它只是將這種記賬方式去中心化(傳統貨幣是以銀行記賬為中心),並通過算力比拼的方式來分配記賬權,從而達到防篡改的目的。
位元幣能被市場接受,是因為它的總量是一定的,也就是2100萬個。 它不會像美聯儲那樣對美元進行超發,從而導致全球性通脹,為了對抗美元的超發,其他國家都要被迫超發本國貨幣用以對衝美元的泛濫。如果這段時間你經常看新聞就知道目前全球性通脹有多厲害了。
事實上位元幣被設計出來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貨幣的超發問題,其根源是作為虛擬的美元和實體的黃金早就脫鉤了,理論上美聯儲可以無限印製美元,並通過加息和減息(美元潮汐)的方式收割全球財富。
其次,位元幣這種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去中心化的記賬方式,讓位元幣本身擺脫了基於信用為核心的金融體系。 我們之所以相信美元能夠進行全球流通,是因為美國的「信用」背書。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無厘頭,即使你不認可美國,但你也一定會認可美元, 哪怕是恐怖分子,也需要拿美元去買炸彈潤美國。
但信用也是會貶值的,一旦美國霸權消失,美元的價值也會大幅縮水。而區塊鏈技術是基於科學的自然規律,也就是說它的信用等級要比任何公司、國家這種人類組織都要高。
應用於位元幣上的一系列演演算法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以及熱點地區局勢的緊張和緩和而發生任何變化,也就是位元幣在虛擬世界中具備了現實世界中黃金的特性——總量固定和稀有且物理特性穩定。
位元幣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不是任何人或組織都有資格或能力在虛擬世界釋出所謂智商幣。
正如在現實世界中不是誰都有資格印鈔票,美國印鈔票是建立在其背後11艘航空母艦包括眾多的海外軍事基地以及強大的科技實力。中國有能力印鈔票是立足於全球第一的製造業地位和全球第一的消費市場。辛巴威能印鈔票,就是基於它確實是一張廢紙,其價值還不如你用的手紙。
回到web3.0上,首先web3.0的感念是怎麼產生的,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web1.0和web2.0。因為只有弄清了這些概念,我們才能避免被他人收割。
web1.0可以理解為以桌面終端為主導的網際網路時代,其代表公司就是新浪、搜狐和網易,也就是前三巨頭時代。
網際網路時代的特點就是資訊是單向傳播,網際網路公司是內容生產者,使用者只能被動消費,雖然當時的使用者也可以通過聊天室、BBS、部落格等有限的方式傳播資訊,但就其產生的資訊量而言還是非常有限的。
事實上在撥號上網的年代,使用者想任性的消費網際網路上的內容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首先你要能容忍掉線,並具備在瀏覽器上逐行看圖片的勇氣和毅力。
隨著網路頻寬的提升,尤其是智慧行動終端和3G網路的出現,web2.0的時代也真正到來了。
web2.0可理解為以行動終端為主導的行動網際網路時代,其代表公司就是BAT(百度、阿里和騰訊),也就是後三巨頭時代。這個時代特點就是資訊的雙向傳播,使用者既是內容的生產者,也是內容的消費者。
此時的網際網路公司開始平臺化,那種單純以輸出內容為主的傳統網際網路公司開始逐漸邊緣化。
行動網際網路時代出現的代表性產品就是微博。你讓一個人寫一篇部落格,還是不容易的,一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構思,其次這個人要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最後,當創作衝動來臨時你的時間也是富裕的,否則衝動一過再想提筆幾乎不可能,除非寫部落格本身就是你的職業。
相較於寫部落格創作一篇140字的微博還是非常容易的,字數少就意味著創作的門檻大大降低了,這讓很多人都能力去釋出一篇微博,同時微博的「可讀性」也提高了,畢竟讓使用者碎片化的看一堆微博要比系統性的看一篇部落格要容易的多。
智慧化終端和3G網路的出現,加速了人們創作內容的熱清,人們可以藉助行動終端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的創造和消費內容,在滿足自身精神追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他人的消費熱情。
web2.0產品的大爆發離不開智慧手機和3G行動網路的出現,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必然趨勢。 試想如果在諾基亞手機大行其道和2G通訊時代,即使web2.0的技術成熟了,人們也不可能創作出太多的資訊和內容。
隨著4G、5G以及智慧機效能的不斷提升,短視訊的應用的出現也就自然而然了。畢竟,短視訊的創作門檻更低,大家連構思140個文字的能力都不需要了。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幾乎一睜開眼睛就上網一直上到閉眼睡覺,這種模式完全重構了我們的社會,是我們大部分人有生以來經歷過的最大的技術體驗。
隨著web2.0應用的爆發式增長,其潛在的弊端也逐漸出現。使用者產生的各種資料(消費、娛樂、社交等)逐漸被平臺公司抓取。這些頭部公司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勾勒出一個虛擬世界的你,它們利用各種資料探勘技術,甚至能做到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自己。
它們知道你的消費能力、消費習慣、出行方式、娛樂方式、社交模式,甚至思考方式,這些APP在給你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將你消無聲息的綁架了,或者說他們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你的某些行為,如果他們願意這樣做的話,實際上他們已經這麼幹了。比如在你可能需要某個產品的時候,及時展現給你一個候選清單。當你認同某個觀點時,不斷給你推播相同的觀點從而強化你對此觀點的認知,從而達到變相洗腦的目的。
正因為如此,有人就提出了,我們能否打破平臺公司對個人資料的壟斷,比如利用區塊鏈技術將使用者資料去中心化。也就是讓每個人擁有自己產生的資料,而不是讓那些壟斷的網際網路巨頭擁有。
如果我們把web1.0抽象的定義為對資料的可讀,web2.0定義為是對資料的可寫,那麼理所當然web3.0就應該是對資料的可擁有。
因此有人開始歡呼web3.0來了,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是的,資本市場又可以收割新一批的韭菜了。 只有你真的理解這些概念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時,你才有可能避免成為待收割韭菜。那麼web3.0到底是什麼?
首先web3.0不等於元宇宙,正如2.0時代的到來是基於硬體的快速提升,即智慧終端和3G(4G、5G)行動網路的出現。
元宇宙的發展也離不開硬體裝置的支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顯示卡的運算能力,也就是顯示卡的運算速度要快到能夠渲染出遠超電影畫面的3D場景,能夠做到讓你在每一幀中聲臨其境,真正達到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在終端顯示上VR裝置要讓你戴上去非常舒適,而不是產生頭昏噁心的糟糕體驗。
這些硬體裝置如果不達標,那麼基於其上的應用將無法談起,也就是說你還是會停留在二維的應用世界,而不是元宇宙的三維世界中。
因此強行將web3.0和元宇宙繫結,等於是蹭扎克伯克的熱度,元宇宙不是個概念,它一定會到來! 但web3.0卻不一定,強行將三維展現作為web3.0的一個要素更是無從談起。此外,AI技術在元宇宙中一定會得到極大應用(如虛擬人、場景構建和模擬),但卻不一定是web3.0必須要具備的,這個和資料的可擁有也沒有任何關係。因此,現在很多對web3,0的定義是牽強附會的。
那麼對於資料可擁有,即去中心化可以實現麼?
問題在於這些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存哪,是存在使用者自己的電腦上麼,顯然是不現實的,存在雲端麼,現在大部分應用的資料已經存在雲端了,存在雲端並不代表使用者就擁有這些資料,雲端儲存只是個形式而已。
假設淘寶開發了一個基於web3.0的購物平臺,採用了區塊鏈技術,對外號稱不會獲取使用者資料,使用者資料屬於使用者,你會相信麼?因為淘寶既是裁判也是選手,記賬權永遠在淘寶手中。
位元幣利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是基於記賬權的爭奪,是算力的體現,它的每筆記賬交易寫入區塊要消耗電力2140千瓦時,並且每筆交易要經過一個小時才能確認。無論區塊鏈技術多麼高大上,它也僅僅是一個基於密碼學的記錄工具,它跟去中心化沒有任何關係。你覺得什麼應用可以複製位元幣的成功呢?你能點亮泰國芭提雅的夜店麼?
此外,以web3.0應用為幌子(各種web3.0的遊戲)發行虛擬貨幣的騷操作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如果你發現一個web3.0應用在發行虛擬貨幣,一定要提高警惕,因為可能是一個炒作的概念,是一種割韭菜的包裝形式。因為它釋出的不是美元,而是辛巴威幣,擦屁股都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