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各位好啊,我是會程式設計的蝸牛,作為java開發者,平時偵錯介面的時候,肯定需要用到介面偵錯工具,或者Swagger之類的。Swagger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將後臺加的一些介面註釋資訊直接展示出來,但是每次關閉網頁後,下次就需要再次設定引數。今天要介紹下postman這款工具,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我接觸這款工具前,都是開發的前後端一體的專案,所以也沒有使用postman的需求。後來做前後端分離開發,就被安利了這款工具,用著用著也就慢慢熟悉了。
但是用的時間久了,感覺有些地方還是比較麻煩的,後來去網上一查,發現還是我知道的太少了。其實postman有很多隱藏的操作技巧的,掌握這些技巧,可以大大的增加我們的偵錯效率,今天就來簡單分享一下我認為比較實用的幾個技巧。
環境變數/全域性變數
由於我們經常需要切換不同的服務地址,比如我本地開發的時候,需要使用原生的地址,部署到測試伺服器後,需要使用測試的地址。在使用這個功能之前,只能新建一個除了請求地址不一樣,其他都一樣的請求,或者每次變化請求地址時,自己手動改下地址。這樣就很麻煩了,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環境變數了。
那麼具體怎麼設定呢?
首先,我們找到主介面右上角,如果沒有新建過環境變數的話,預設是顯示【No Enviroment】,可以點選右側的那個帶有眼鏡的小按鈕,開啟一個設定新環境變數的介面。
然後,再點選上面的【Add】按鈕,開啟一個新增環境變數的介面。
這裡面主要有幾個引數需要設定下,第一個是環境變數的名稱,目前預設是【New Enviroment】,還有一個是【VARIABLE】也就是引數的名稱,還有一個是【CURRENT VALUE】也就是當前的值,這個是比較重要的,至於【INITIAL VALUE】,看那上面的提示,是在團隊共同作業的時候,給其他成員分配的值,這裡也不需要。
類似這樣設定,然後我們就可以在使用的時候,選擇這個環境了。像這裡的【host】變數,只需要用一個兩個雙大括號就是{{}},就能解析了。
既然說到了環境變數,那就順便說一下剛才在新增環境的時候,下方的全域性變數的用法。其實,這個和環境變數的明顯差別就是,環境變數是為了使每個環境變數的值不一樣,而全域性變數的意思顯而易見,就是不管在什麼環境下(包括不使用環境變數的時候),這個引數的值都是一樣的。聰明如你們,應該知道怎麼用了吧。
別名命名
其實這個是我平常有時候自己偷懶,導致在新增請求的時候,直接複製之前使用的請求,然後再直接改一下那些必須改的設定。這樣做的好處是,確實新加一個請求的速度快了,壞處就是如圖所示,看起來根本分不清哪個是哪個。
當然,也可以往右側移動下,檢視具體的名稱,但這樣明顯很不好,選完之後,又得拉回來。所以,這個最好是在新增請求的時候,直接給它命名一個簡單明瞭的名稱,比如這個請求是用於登入的,那就叫做【登入】。
這樣的話,查詢起來就非常方便了,而且看名字就知道是幹嘛的。這裡我推薦跟後臺JAVA Controller層的介面註釋名稱保持一致就可以了。
系統自帶變數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在使用請求的時候,免不了有時候需要傳一些隨機的值或者當前時間這種,如果自己造的話,每次造也很麻煩,這裡postman也幫我們提供了幾個變數。
如何使用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在變數值的那一欄,輸入一個左大括號,下面就自動出來了。不得不感嘆,現在的軟體都在朝著自動補全的方向發展。
可以看到,我們之前新增的環境變數,也在裡面,是標藍的,還有那3個標黃的,就是系統自帶的變數,分別是{{$guid}}、{{$timestamp}}、{{$randomInt}},它們的作用分別是:新增一個GUID,例如b002-bj23-aae2-44ee-ddfsfdsfskt、當前的時間戳,精確到毫秒、生成1到100之間的隨機整數。
總結
其實,postman除了以上這些技巧,還有其他的一些技巧,但由於我還沒有使用過,這裡先不說明了,像斷言、引數化、Monitor監控介面等,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自行研究下。
我之前還聽別人安利過一個叫postwoman的軟體,據說功能類似,而且還是開源免費的,聽名字就是衝著postman來著,哈哈,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推薦閱讀 點選標題可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