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vue)入門到精通課程:進入學習
Apipost = Postman + Swagger + Mock + Jmeter 超好用的API偵錯工具:
這兩個方法都可以用來判斷變數型別
區別:前者是判斷這個變數是什麼型別,後者是判斷這個變數是不是某種型別,返回的是布林值
(1)typeof
缺陷:
1.不能判斷變數具體的資料型別比如陣列、正則、日期、物件,因為都會返回object,不過可以判斷function,如果檢測物件是正規表示式的時候,在Safari和Chrome中使用typeof的時候會錯誤的返回"function",其他的瀏覽器返回的是object.
2.判斷null的時候返回的是一個object,這是js的一個缺陷,判斷NaN的時候返回是number
(2)instanceof 可以用來檢測這個變數是否為某種型別,返回的是布林值,並且可以判斷這個變數是否為某個函數的範例,它檢測的是物件的原型
let num = 1
num instanceof Number // false
num = new Number(1)
num instanceof Number // true
登入後複製
明明都是num,而且都是1,只是因為第一個不是物件,是基本型別,所以直接返回false,而第二個是封裝成物件,所以true。
這裡要嚴格注意這個問題,有些說法是檢測目標的__proto__與建構函式的prototype相同即返回true,這是不嚴謹的,檢測的一定要是物件才行,如:
let num = 1
num.__proto__ === Number.prototype // true
num instanceof Number // false
num = new Number(1)
num.proto === Number.prototype // true
num instanceof Number // true
num.proto === (new Number(1)).proto // true
登入後複製
此外,instanceof還有另外一個缺點:如果一個頁面上有多個框架,即有多個全域性環境,那麼我在a框架裡定義一個Array,然後在b框架裡去用instanceof去判斷,那麼該array的原型鏈上不可能找到b框架裡的array,則會判斷該array不是一個array。
解決方案:使用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value) 方法去呼叫物件,得到物件的建構函式名。可以解決instanceof的跨框架問題,缺點是對使用者自定義的型別,它只會返回[object Object]
// [1,2,3] instanceof Array ---- true
// L instanceof R
// 變數R的原型 存在於 變數L的原型鏈上
function instance_of(L,R){
// 驗證如果為基本資料型別,就直接返回false
const baseType = ['string', 'number','boolean','undefined','symbol']
if(baseType.includes(typeof(L))) { return false }
let RP = R.prototype; //取 R 的顯示原型
L = L.__proto__; //取 L 的隱式原型
while(true){ // 無線迴圈的寫法(也可以使 for(;;) )
if(L === null){ //找到最頂層
return false;
}
if(L === RP){ //嚴格相等
return true;
}
L = L.__proto__; //沒找到繼續向上一層原型鏈查詢
}
}
登入後複製
例如
function Person(){
this.name = "小紅"
}
p = Person();
登入後複製
這會發生什麼問題?,怎麼解決
這樣直接使用,this會對映到全域性物件window上。解決方法可以是:首先確認this物件是正確型別的範例。如果不是,那麼會建立新的範例並返回。請看下面的例子
function Person(){
if(this instanceof Person){
this.name = "小紅"
}else{
return new Person()
}
}
p = Person();
登入後複製
在JavaScript程式碼中,由於瀏覽器之間行為的差異,多數JavaScript程式碼包含了大量的if語句,以檢查瀏覽器特性,解決不同瀏覽器的相容問題。例如新增事件的函數:
function addEvent (element, type, handler) {
if (element.addEventListener) {
element.addEventListener(type, handler, false);
} else if (element.attachEvent) {
element.attachEvent("on" + type, handler);
} else {
element["on" + type] = handler;
}
}
登入後複製
每次呼叫addEvent()的時候,都要對瀏覽器所支援的能力仔細檢查。首先檢查是否支援addEventListener方法,如果不支援再檢查是否支援attachEvent方法,如果還不支援,就用DOM 0級的方法新增事件。在呼叫addEvent()過程中,每次這個過程都要走一遍。其實,瀏覽器支援其中的一種方法就會一直支援他,就沒有必要再進行其他分支的檢測了,也就是說if語句不必每次都執行,程式碼可以執行的更快一些。解決的方案稱之為惰性載入。 所謂惰性載入,就是說函數的if分支只會執行一次,之後呼叫函數時,直接進入所支援的分支程式碼。有兩種實現惰性載入的方式,第一種事函數在第一次呼叫時,對函數本身進行二次處理,該函數會被覆蓋為符合分支條件的函數,這樣對原函數的呼叫就不用再經過執行的分支了,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式使用惰性載入重寫addEvent()。
function addEvent (type, element, handler) {
if (element.addEventListener) {
addEvent = function (type, element, handler) {
element.addEventListener(type, handler, false);
}
}
else if(element.attachEvent){
addEvent = function (type, element, handler) {
element.attachEvent('on' + type, handler);
}
}
else{
addEvent = function (type, element, handler) {
element['on' + type] = handler;
}
}
return addEvent(type, element, handler);
}
登入後複製
在這個惰性載入的addEvent()中,if語句的每個分支都會為addEvent變數賦值,有效覆蓋了原函數。最後一步便是呼叫了新賦函數。下一次呼叫addEvent()的時候,便會直接呼叫新賦值的函數,這樣就不用再執行if語句了。
第二種實現惰性載入的方式是在宣告函數時就指定適當的函數。這樣在第一次呼叫函數時就不會損失效能了,只在程式碼載入時會損失一點效能。一下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重寫的addEvent()。
var addEvent = (function () {
if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 {
return function (type, element, fun) {
element.addEventListener(type, fun, false);
}
}
else if (document.attachEvent) {
return function (type, element, fun) {
element.attachEvent('on' + type, fun);
}
}
else {
return function (type, element, fun) {
element['on' + type] = fun;
}
}
})();
登入後複製
這個例子中使用的技巧是建立一個匿名的自執行函數,通過不同的分支以確定應該使用那個函數實現,實際的邏輯都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使用了函數表示式(使用了var定義函數)和新增了一個匿名函數,另外每個分支都返回一個正確的函數,並立即將其賦值給變數addEvent。
惰性載入函數的優點只執行一次if分支,避免了函數每次執行時候都要執行if分支和不必要的程式碼,因此提升了程式碼效能,至於那種方式更合適,就要看您的需求而定了。
概念:限制一個函數在一定時間內只能執行一次。
主要實現思路 就是通過 setTimeout 定時器,通過設定延時時間,在第一次呼叫時,建立定時器,先設定一個變數true,寫入需要執行的函數。第二次執行這個函數時,會判斷變數是否true,是則返回。當第一次的定時器執行完函數最後會設定變數為false。那麼下次判斷變數時則為false,函數會依次執行。目的在於在一定的時間內,保證多次函數的請求只執行最後一次呼叫。
函數節流的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throttle(fn,wait){
var timer = null;
return function(){
var context = this;
var args = arguments;
if(!timer){
timer = setTimeout(function(){
fn.apply(context,args);
timer = null;
},wait)
}
}
}
function handle(){
console.log(Math.random());
}
window.addEventListener("mousemove",throttle(handle,1000));
登入後複製
函數節流的應用場景(throttle)
概念:函數防抖(debounce),就是指觸發事件後,在 n 秒內函數只能執行一次,如果觸發事件後在 n 秒內又觸發了事件,則會重新計算函數延執行時間。
函數防抖的要點,是需要一個 setTimeout 來輔助實現,延遲執行需要執行的程式碼。如果方法多次觸發,則把上次記錄的延遲執行程式碼用 clearTimeout 清掉,重新開始計時。若計時期間事件沒有被重新觸發,等延遲時間計時完畢,則執行目的碼。
函數防抖的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debounce(fn,wait){
var timer = null;
return function(){
if(timer !== null){
clearTimeout(timer);
}
timer = setTimeout(fn,wait);
}
}
function handle(){
console.log(Math.random());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debounce(handle,1000));
登入後複製
函數防抖的使用場景 函數防抖一般用在什麼情況之下呢?一般用在,連續的事件只需觸發一次回撥的場合。具體有:
目前遇到過的用處就是這些,理解了原理與實現思路,小夥伴可以把它運用在任何需要的場合,提高程式碼品質。
動畫原理 : 眼前所看到影象正在以每秒60次的頻率重新整理,由於重新整理頻率很高,因此你感覺不到它在重新整理。而動畫本質就是要讓人眼看到影象被重新整理而引起變化的視覺效果,這個變化要以連貫的、平滑的方式進行過渡。 那怎麼樣才能做到這種效果呢?
重新整理頻率為60Hz的螢幕每16.7ms重新整理一次,我們在螢幕每次重新整理前,將影象的位置向左移動一個畫素,即1px。這樣一來,螢幕每次刷出來的影象位置都比前一個要差1px,因此你會看到影象在移動;由於我們人眼的視覺停留效應,當前位置的影象停留在大腦的印象還沒消失,緊接著影象又被移到了下一個位置,因此你才會看到影象在流暢的移動,這就是視覺效果上形成的動畫。
與setTimeout相比較:
理解了上面的概念以後,我們不難發現,setTimeout 其實就是通過設定一個間隔時間來不斷的改變影象的位置,從而達到動畫效果的。但我們會發現,利用seTimeout實現的動畫在某些低端機上會出現卡頓、抖動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兩個原因:
setTimeout的執行時間並不是確定的。在Javascript中, setTimeout 任務被放進了非同步佇列中,只有當主執行緒上的任務執行完以後,才會去檢查該佇列裡的任務是否需要開始執行,因此 setTimeout 的實際執行時間一般要比其設定的時間晚一些。
重新整理頻率受螢幕解析度和螢幕尺寸的影響,因此不同裝置的螢幕重新整理頻率可能會不同,而 setTimeout只能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間隔,這個時間不一定和螢幕的重新整理時間相同。
以上兩種情況都會導致setTimeout的執行步調和螢幕的重新整理步調不一致,從而引起丟幀現象
requestAnimationFrame:與setTimeout相比,requestAnimationFrame最大的優勢是由系統來決定回撥函數的執行時機。具體一點講,如果螢幕重新整理率是60Hz,那麼回撥函數就每16.7ms被執行一次,如果重新整理率是75Hz,那麼這個時間間隔就變成了1000/75=13.3ms,換句話說就是,requestAnimationFrame的步伐跟著系統的重新整理步伐走。它能保證回撥函數在螢幕每一次的重新整理間隔中只被執行一次,這樣就不會引起丟幀現象,也不會導致動畫出現卡頓的問題。
除此之外,requestAnimationFrame還有以下兩個優勢:
CPU節能:使用setTimeout實現的動畫,當頁面被隱藏或最小化時,setTimeout 仍然在後臺執行動畫任務,由於此時頁面處於不可見或不可用狀態,重新整理動畫是沒有意義的,完全是浪費CPU資源。而requestAnimationFrame則完全不同,當頁面處理未啟用的狀態下,該頁面的螢幕重新整理任務也會被系統暫停,因此跟著系統步伐走的requestAnimationFrame也會停止渲染,當頁面被啟用時,動畫就從上次停留的地方繼續執行,有效節省了CPU開銷。
函數節流:在高頻率事件(resize,scroll等)中,為了防止在一個重新整理間隔內發生多次函數執行,使用requestAnimationFrame可保證每個重新整理間隔內,函數只被執行一次,這樣既能保證流暢性,也能更好的節省函數執行的開銷。一個重新整理間隔內函數執行多次時沒有意義的,因為顯示器每16.7ms重新整理一次,多次繪製並不會在螢幕上體現出來。
白屏時間: 白屏時間指的是瀏覽器開始顯示內容的時間。因此我們只需要知道是瀏覽器開始顯示內容的時間點,即頁面白屏結束時間點即可獲取到頁面的白屏時間。
計算白屏時間 因此,我們通常認為瀏覽器開始渲染 標籤或者解析完 標籤的時刻就是頁面白屏結束的時間點。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白屏</tit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不相容performance.timing 的瀏覽器,如IE8
window.pageStartTime = Date.now();
</script>
<!-- 頁面 CSS 資源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ommon.css">
<link rel="stylesheet" href="page.css">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白屏時間結束點
window.firstPaint = Date.now();
</script>
</head>
<body>
<!-- 頁面內容 -->
</body>
</html>
登入後複製
因此白屏時間則可以這樣計算出:
可使用 Performance API 時
:
白屏時間 = firstPaint - 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
不可使用 Performance API 時
:
白屏時間 = firstPaint - pageStartTime; //雖然我們知道這並不準確,畢竟DNS解析,tcp三次握手等都沒計算入內。
首屏時間: 首屏時間是指使用者開啟網站開始,到瀏覽器首屏內容渲染完成的時間。對於使用者體驗來說,首屏時間是使用者對一個網站的重要體驗因素。通常一個網站,如果首屏時間在5秒以內是比較優秀的,10秒以內是可以接受的,10秒以上就不可容忍了。超過10秒的首屏時間使用者會選擇重新整理頁面或立刻離開。
通常計算首屏的方法有
首屏模組標籤標記法
統計首屏內載入最慢的圖片的時間
自定義首屏內容計演演算法
1、首屏模組標籤標記法
首屏模組標籤標記法,通常適用於首屏內容不需要通過拉取資料才能生存以及頁面不考慮圖片等資源載入的情況。我們會在 HTML 檔案中對應首屏內容的標籤結束位置,使用內聯的 JavaScript 程式碼記錄當前時間戳。如下所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首屏</tit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pageStartTime = Date.now();
</script>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ommon.css">
<link rel="stylesheet" href="page.css">
</head>
<body>
<!-- 首屏可見模組1 -->
<div></div>
<!-- 首屏可見模組2 -->
<div></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firstScreen = Date.now();
</script>
<!-- 首屏不可見模組3 -->
<div></div>
<!-- 首屏不可見模組4 -->
<div></div>
</body>
</html>
登入後複製
此時首屏時間等於 firstScreen - 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
事實上首屏模組標籤標記法 在業務中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頁面都需要通過介面拉取資料才能完整展示,因此我們會使用 JavaScript 指令碼來判斷首屏頁面內容載入情況。
2、統計首屏內圖片完成載入的時間
通常我們首屏內容載入最慢的就是圖片資源,因此我們會把首屏內載入最慢的圖片的時間當做首屏的時間。
由於瀏覽器對每個頁面的 TCP 連線數有限制,使得並不是所有圖片都能立刻開始下載和顯示。因此我們在 DOM樹 構建完成後將會去遍歷首屏內的所有圖片標籤,並且監聽所有圖片標籤 onload 事件,最終遍歷圖片標籤的載入時間的最大值,並用這個最大值減去 navigationStart 即可獲得近似的首屏時間。
此時首屏時間等於 載入最慢的圖片的時間點 - 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 //首屏時間嘗試: //1,獲取首屏基線高度 //2,計算出基線dom元素之上的所有圖片元素 //3,所有圖片onload之後為首屏顯示時間 //
function getOffsetTop(ele) {
var offsetTop = ele.offsetTop;
if (ele.offsetParent !== null) {
offsetTop += getOffsetTop(ele.offsetParent);
}
return offsetTop;
}
var firstScreenHeight = win.screen.height;
var firstScreenImgs = [];
var isFindLastImg = false;
var allImgLoaded = false;
var t = setInterval(function() {
var i, img;
if (isFindLastImg) {
if (firstScreenImgs.length) {
for (i = 0; i < firstScreenImgs.length; i++) {
img = firstScreenImgs[i];
if (!img.complete) {
allImgLoaded = false;
break;
} else {
allImgLoaded = true;
}
}
} else {
allImgLoaded = true;
}
if (allImgLoaded) {
collect.add({
firstScreenLoaded: startTime - Date.now()
});
clearInterval(t);
}
} else {
var imgs = body.querySelector('img');
for (i = 0; i<imgs.length; i++) {
img = imgs[i];
var imgOffsetTop = getOffsetTop(img);
if (imgOffsetTop > firstScreenHeight) {
isFindLastImg = true;
break;
} else if (imgOffsetTop <= firstScreenHeight && !img.hasPushed) {
img.hasPushed = 1;
firstScreenImgs.push(img);
}
}
}
}, 0);
doc.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var imgs = body.querySelector('img');
if (!imgs.length) {
isFindLastImg = true;
}
});
win.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
allImgLoaded = true;
isFindLastImg = true;
if (t) {
clearInterval(t);
}
collect.log(collect.global);
});
登入後複製
解釋一下思路,大概就是判斷首屏有沒有圖片,如果沒圖片就用domready時間,如果有圖,分2種情況,圖在首屏,圖不在首屏,如果在則收集,並判斷載入狀態,載入完畢之後則首屏完成載入,如果首屏沒圖,找到首屏下面的圖,立刻觸發首屏完畢。可以想象這麼做前端收集是不準的,但是可以確保最晚不會超過win load,所以應該還算有些意義。。沒辦法,行動端很多瀏覽器不支援performance api,所以土辦法前端收集,想出這麼個黑魔法,在基線插入節點收集也是個辦法,但是不友好,而且現在手機螢幕這麼多。。
3、自定義模組內容計演演算法
由於統計首屏內圖片完成載入的時間比較複雜。因此我們在業務中通常會通過自定義模組內容,來簡化計算首屏時間。如下面的做法:
實際上用performance.timing來計算首屏載入時間與白屏時間非常簡單與精確。不過目前只支援IE10和chrome 貼下其API的使用
var navigationStart = 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
//1488984540668
console.log(navigationStart);
//Wed Mar 08 2017 22:49:44 GMT+0800 (中國標準時間)
console.log(new Date(new Date(navigationStart)));
複製程式碼
redirectStart:到當前頁面的重定向開始的時間。但只有在重定向的頁面來自同一個域時這個屬性才會有值;否則,值為0
redirectEnd:到當前頁面的重定向結束的時間。但只有在重定向的頁面來自同一個域時這個屬性才會有值;否則,值為0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redirectStart);//0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redirectEnd);//0
fetchStart:開始通過HTTP GET取得頁面的時間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fetchStart);//1488984540668
domainLookupStart:開始査詢當前頁面DNS的時間,如果使用了本地快取或持久連線,則與fetchStart值相等
domainLookupEnd:査詢當前頁面DNS結束的時間,如果使用了本地快取或持久連線,則與fetchStart值相等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domainLookupStart);//1488984540670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domainLookupEnd);//1488984540671
connectStart:瀏覽器嘗試連線伺服器的時間
secureConnectionStart:瀏覽器嘗試以SSL方式連線伺服器的時間。不使用SSL方式連線時,這個屬性的值為0
connectEnd:瀏覽器成功連線到伺服器的時間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connectStart);//1488984540671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secureConnectionStart);//0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connectEnd);//1488984540719
requestStart:瀏覽器開始請求頁面的時間
responseStart:瀏覽器接收到頁面第一位元組的時間
responseEnd:瀏覽器接收到頁面所有內容的時間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requestStart);//1488984540720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responseStart);//1488984540901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responseEnd);//1488984540902
unloadEventStart:前一個頁面的unload事件開始的時間。但只有在前一個頁面與當前頁面來自同一個域時這個屬性才會有值;否則,值為0
unloadEventEnd:前一個頁面的unload事件結束的時間。但只有在前一個頁面與當前頁面來自同一個域時這個屬性才會有值;否則,值為0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unloadEventStart);//1488984540902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unloadEventEnd);//1488984540903
domLoading:document.readyState變為"loading"的時間,即開始解析DOM樹的時間
domInteractive:document.readyState變為"interactive"的時間,即完成完成解析DOM樹的時間
domContentLoadedEventStart:發生DOMContentloaded事件的時間,即開始載入網頁內資源的時間
domContentLoadedEventEnd:DOMContentLoaded事件已經發生且執行完所有事件處理程式的時間,網頁內資源載入完成的時間
domComplete:document.readyState變為"complete"的時間,即DOM樹解析完成、網頁內資源準備就緒的時間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domLoading);//1488984540905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domInteractive);//1488984540932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domContentLoadedEventStart);//1488984540932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domContentLoadedEventEnd);//1488984540932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domComplete);//1488984540932
loadEventStart:發生load事件的時間,也就是load回撥函數開始執行的時間
loadEventEnd:load事件已經發生且執行完所有事件處理程式的時間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loadEventStart);//1488984540933
console.log(performance.timing.loadEventEnd);//1488984540933
登入後複製
多執行緒技術在伺服器端技術中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而在Web端的應用中卻一直是雞肋 在新的標準中,提供的新的WebWork API,讓前端的非同步工作變得異常簡單。 使用:建立一個Worker物件,指向一個js檔案,然後通過Worker物件往js檔案傳送訊息,js檔案內部的處理邏輯,處理完畢後,再傳送訊息回到當前頁面,純非同步方式,不影響當前主頁面渲染。
<!DOCTYPE html>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title></tit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建立執行緒 work物件
var work = new Worker("work.js"); //work檔案中不要存在跟ui程式碼
//傳送訊息
work.postMessage("100");
// 監聽訊息
work.onmessage = function(event) {
alert(event.data);
};
</script>
</head>
<body>
</body>
</html>
登入後複製
onmessage = function (event) {
//從1加到num
var num = event.data;
var result = 0;
for (var i = 1; i <= num; i++) {
result += i;
}
postMessage(result);
}
登入後複製
(學習視訊分享:、jQuery視訊教學)
以上就是【高階技巧】九個前端面試題,帶你鞏固知識點!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TW511.COM其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