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使用者;
在多數的產品功能體系中,都會設計活動板塊,活動作為運營的手段,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連線產品和使用者,所以很考驗運營方案的策劃,在活動的生命週期內完成對業務指標的達成,比如新使用者流量,老使用者喚醒等;
活動的特徵:
從活動整個流程上來看,分為立項準備,目標人群確定,活動設定,渠道推廣預熱,使用者觸發,指標資料分析,覆盤總結等幾個核心環節,下面站在開發的角度看一看核心節點的設計與邏輯;
運營活動相關的業務,雖然從直觀感覺上邏輯並不複雜,但是作為產品和使用者連線的重要手段,其背後涉及諸多複雜的流程銜接,以及多部門多角色之間的整體共同作業,線上線下的結合,很考驗細節的處理;
對於活動運營來說,通常分為如圖的幾個階段:
對於整個活動服務來說,其底層的實現涉及大量模板化的邏輯,面向C端的產品通常都很依賴頻繁的運營活動來活躍使用者,所以要想降低對開發資源的過度佔用,必須對可複用的流程進行元件化封裝;
活動幾乎都有特定使用者群的指向性質,這樣會依賴系統中的使用者標籤能力,比如常用的標籤:新使用者,老使用者,沉默使用者,近期活躍等,只有這些特定標籤的使用者才能參加活動;
針對目標人群的覆蓋通常有兩種方式:
當用戶在報名參與活動時,會校驗是否符合目標人群的設定,符合即可參與活動,之後便根據活動的規則設定,進行指標計算和排名統計,活動結束後進行獎勵發放和轉化過程分析;
需要對活動進行目標人群篩選,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可以提高行銷推廣的精準度和降低行銷費用,在產品矩陣內部展示位推廣和媒體矩陣推廣成本很低,當涉及外部渠道或者簡訊類行銷時,自然希望降低成本和提高精準度;
運營活動的底層都有業務模式的設計,而業務需求的實現都會考慮成本投入和收益,計算成本和收益就需要圍繞活動設定的指標,以最常見的拉新活動為例來看看成本和收益的管理;
而從活動本身來看,業務指標是衡量活動成功與否的核心維度資料,而對於指標的計算從技術角度看,一般是個數或者量級的統計,還是以拉新的活動為例;
任何運營手段的背後都涉及諸多指標體系的計算,指標的背後是對資料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這樣可以直觀的發現業務策略中的問題,然後針對性的給出優化方案,最終會引導業務發現更優的路徑;
先從活動管理的角度看看錶結構的設計,主要圍繞活動的基礎資訊,自定義表單設定項,活動推廣,活動的報名和排名計算,以及獎勵發放記錄等;
這裡並沒有說明核心指標的計算邏輯,在當下主流的解決方案中,通常會採用BI的表單製作能力,去解決產品和業務層的報表統計需求,以及運營活動中的指標計算需求;
運營活動的實現邏輯中,更多的是與其他業務能力做無縫銜接,比如客群分層識別,指標體系搭建,行銷推廣能力,優惠券體系,業務轉化漏斗等,在流程上有很強的連貫性;
運營活動側重的是方案設計和流程的推進管理,如果單看模組本身的話並不過度複雜,但是整合到業務路徑中就會涉及很多底層邏輯,資料層面的理解和應用,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量、活躍度,業務營收。
程式設計檔案:
https://gitee.com/cicadasmile/butte-java-note
應用倉庫:
https://gitee.com/cicadasmile/butte-flyer-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