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規劃中有幾個重要概念,分別是
先來做一道高中數學題
通俗來講動態規劃
演演算法並不直接給出最終結果的求解表示式,而是通過找到問題規模之間的 動態轉移方程
,藉此不斷縮小問題規模,逐漸迫近base case
解法一
def func(n):
if n == 0:
return 2
return func(n - 1) + 3
自頂向下的計算順序,正如上圖紫線箭頭方向
解法二
def func2(n):
# 確定dp[i] 的含義
# d[i] == func(i)
# dp陣列規模,規模與dp[i]的定義密切相關
# 根據dp[i] 定義,func2(n) 對應dp[n]
# 要使得dp[n] 合法,陣列長度要為 n+1
dp = [0] * (n + 1)
# base_case
dp[0] = 2
# dp陣列的遍歷順序
# func(i) = func(i-1) + 3
# dp[i] = dp[i-1] + 3
for i in range(1, n + 1):
dp[i] = dp[i - 1] + 3
return dp[n]
自底向上解法,正如上圖綠色箭頭方向
直觀瞭解了狀態轉移方程
後,接著來以斐波那契額數列
問題為例看重疊子問題
。
$ F(0)=0, \quad F(1)=1,\quad F(n)=F(n-1)+F(n-2) \quad\left(n \geq 2, \quad n \in N^{*}\right) $
解法一
def fib(n):
if n == 0:
return 0
elif n == 1:
return 1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不難發現, fib(18)
被執行了兩次,fib(17)
被執行了3次。fib(16)
被執行了4次。。。
計算過的問題我們不想重複計算,需要一個備忘錄
記錄我們算過的fib(n)
。
解法一 + 備忘錄
# 使用一個字典儲存計算過得fib(n)
# n為鍵,fib(n) 為值
memo = {}
def fib1(n):
# 如果備忘錄中有記載,直接返回
if n in memo.keys():
return memo[n]
if n == 0:
return 0
elif n == 1:
return 1
val = fib(n - 1) + fib(n - 2)
memo[n] = val
return val
備忘錄相當於為整個遞迴遍歷樹進行了一個剪枝
操作。
fib(18)
被執行了1次,fib(17)
被執行了1次。fib(16)
被執行了1次。。。
解法二
def fib2(n):
# 確定dp[i]的含義
# dp[i] = fib(i)
# dp陣列規模
dp = [0] * (n + 1)
# base_case
dp[0] = 0
dp[1] = 1
# dp 陣列遍歷方向
# fib(i) = fib(i-1) + fib(i-2)
# dp[i] = dp[i-1] + dp[i-2]
# dp[大] 依賴 dp[小] 所以先算dp[小]
for i in range(2, n + 1):
dp[i] = dp[i - 1] + dp[i - 2]
return dp[n]
使用dp陣列自頂向下來解不存在 重疊子問題
。
空間開銷為 O(n),不難看出,每次計算新值只依賴前面兩個值。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兩個變數來記錄,而不使用dp陣列。
解法二 + 狀態壓縮
def fib3(n):
if n == 0:
return 0
if n == 1 or n == 2:
return re1
# prev初始為dp[1]
prev = 1
# curr初始為dp[2]
curr = 1
# 注意迭代次數
# 注意i = 3時,迭代了1輪,迭代結束 curr == dp[3]
# 注意i = 4時,迭代了2輪,迭代結束 curr == dp[4]
# 所以 i = n 時,迭代結束時 curr == dp[n]
# range 前閉後開 so ...
for i in range(3, n + 1):
sum = prev + curr
prev = curr
curr = sum
return curr
總結一下,當出現重疊子問題時,自定向下
的解法一需要備忘錄
來剪枝
,自底向上
的解法二需要狀態壓縮
減少空間開銷。
一般來說,自頂向下的方法如果不用備忘錄剪枝,一般會超時。自底向上的方法不進行狀態壓縮一般也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