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是一門簡單有趣的程式語言,與其他語言一樣,在使用時不免會遇到很多坑,不過它們大多不是 Go 本身的設計缺陷。如果你剛從其他語言轉到 Go,那這篇文章裡的坑多半會踩到。
如果花時間學習官方 doc、wiki、討論郵寄清單、 Rob Pike 的大量文章以及 Go 的原始碼,會發現這篇文章中的坑是很常見的,跳過這些坑,能減少大量偵錯程式碼的時間。
在其他大多數語言中,{ 的位置你自行決定。Go比較特別,遵守分號注入規則(automatic semicolon injection):編譯器會在每行程式碼尾部特定分隔符後加;來分隔多條語句,比如會在 ) 後加分號:
//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println("www.baidu.com")
}
// 等效於
func main(); // 無函數體
{
println("hello world")
}
./main.go: missing function body
./main.go: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semicolon or newline before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println("www.baidu.com")
}
如果在函數體程式碼中有未使用的變數,則無法通過編譯,不過全域性變數宣告但不使用是可以的。即使變數宣告後為變數賦值,依舊無法通過編譯,需在某處使用它:
// 錯誤範例
var gvar int // 全域性變數,宣告不使用也可以
func main() {
var one int // error: one declared and not used
two := 2 // error: two declared and not used
var three int // error: three declared and not used
three = 3
}
// 正確範例
// 可以直接註釋或移除未使用的變數
func main() {
var one int
_ = one
two := 2
println(two)
var three int
one = three
var four int
four = four
}
如果你 import一個包,但包中的變數、函數、介面和結構體一個都沒有用到的話,將編譯失敗。可以使用 _下劃線符號作為別名來忽略匯入的包,從而避免編譯錯誤,這隻會執行 package 的 init()
// 錯誤範例
import (
"fmt" // imported and not used: "fmt"
"log" // imported and not used: "log"
"time" // imported and not used: "time"
)
func main() {
}
// 正確範例
// 可以使用 goimports 工具來註釋或移除未使用到的包
import (
_ "fmt"
"log"
"time"
)
func main() {
_ = log.Println
_ = time.Now
}
// 錯誤範例
myvar := 1 // syntax error: non-declaration statement outside function body
func main() {
}
// 正確範例
var myvar = 1
func main() {
}
不能用簡短宣告方式來單獨為一個變數重複宣告,:=左側至少有一個新變數,才允許多變數的重複宣告:
//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one := 0
one := 1 // error: no new variables on left side of :=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one := 0
one, two := 1, 2 // two 是新變數,允許 one 的重複宣告。比如 error 處理經常用同名變數 err
one, two = two, one // 交換兩個變數值的簡寫
}
struct 的變數欄位不能使用 := 來賦值以使用預定義的變數來避免解決:
// 錯誤範例
type info struct {
result int
}
func work() (int, error) {
return 3, nil
}
func main() {
var data info
data.result, err := work() // error: non-name data.result on left side of :=
fmt.Printf("info: %+v\n", data)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var data info
var err error // err 需要預宣告
data.result, err = work()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return
}
fmt.Printf("info: %+v\n", data)
}
對從動態語言轉過來的開發者來說,簡短宣告很好用,這可能會讓人誤會 := 是一個賦值操作符。如果你在新的程式碼塊中像下邊這樣誤用了 :=,編譯不會報錯,但是變數不會按你的預期工作:
func main() {
x := 1
println(x) // 1
{
println(x) // 1
x := 2
println(x) // 2 // 新的 x 變數的作用域只在程式碼塊內部
}
println(x) // 1
}
這是 Go 開發者常犯的錯,而且不易被發現。可使用 vet工具來診斷這種變數覆蓋,Go 預設不做覆蓋檢查,新增 -shadow 選項來啟用:
> go tool vet -shadow main.go
main.go:9: declaration of "x" shadows declaration at main.go:5
注意 vet 不會報告全部被覆蓋的變數,可以使用 go-nyet 來做進一步的檢測:
> $GOPATH/bin/go-nyet main.go
main.go:10:3:Shadowing variable `x`
nil 是 interface、function、pointer、map、slice 和 channel 型別變數的預設初始值。但宣告時不指定型別,編譯器也無法推斷出變數的具體型別。
//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var x = nil // error: use of untyped nil
_ = x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var x interface{} = nil
_ = x
}
允許對值為 nil 的 slice 新增元素,但對值為 nil 的 map新增元素則會造成執行時 panic
// map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var m map[string]int
m["one"] = 1 // error: panic: assignment to entry in nil map
// m := make(map[string]int)// map 的正確宣告,分配了實際的記憶體
}
// slice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var s []int
s = append(s, 1)
}
在建立 map 型別的變數時可以指定容量,但不能像 slice 一樣使用 cap() 來檢測分配空間的大小:
//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m := make(map[string]int, 99)
println(cap(m)) // error: invalid argument m1 (type map[string]int) for cap
}
對那些喜歡用 nil 初始化字串的人來說,這就是坑:
//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var s string = nil // cannot use nil as type string in assignment
if s == nil { // invalid operation: s == nil (mismatched types string and nil)
s = "default"
}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var s string // 字串型別的零值是空串 ""
if s == "" {
s = "default"
}
}
在 C/C++ 中,陣列(名)是指標。將陣列作為引數傳進函數時,相當於傳遞了陣列記憶體地址的參照,在函數內部會改變該陣列的值。
在 Go 中,陣列是值。作為引數傳進函數時,傳遞的是陣列的原始值拷貝,此時在函數內部是無法更新該陣列的:
// 陣列使用值拷貝傳參
func main() {
x := [3]int{1,2,3}
func(arr [3]int) {
arr[0] = 7
fmt.Println(arr) // [7 2 3]
}(x)
fmt.Println(x) // [1 2 3] // 並不是你以為的 [7 2 3]
}
如果想修改引數陣列:
// 傳址會修改原資料
func main() {
x := [3]int{1,2,3}
func(arr *[3]int) {
(*arr)[0] = 7
fmt.Println(arr) // &[7 2 3]
}(&x)
fmt.Println(x) // [7 2 3]
}
// 會修改 slice 的底層 array,從而修改 slice
func main() {
x := []int{1, 2, 3}
func(arr []int) {
arr[0] = 7
fmt.Println(x) // [7 2 3]
}(x)
fmt.Println(x) // [7 2 3]
}
與其他程式語言中的 for-in 、foreach 遍歷語句不同,Go 中的 range 在遍歷時會生成 2 個值,第一個是元素索引,第二個是元素的值:
//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x := []string{"a", "b", "c"}
for v := range x {
fmt.Println(v) // 1 2 3
}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x := []string{"a", "b", "c"}
for _, v := range x { // 使用 _ 丟棄索引
fmt.Println(v)
}
}
看起來 Go 支援多維的 array 和 slice,可以建立陣列的陣列、切片的切片,但其實並不是。
對依賴動態計算多維陣列值的應用來說,就效能和複雜度而言,用 Go 實現的效果並不理想。
可以使用原始的一維陣列、「獨立「 的切片、「共用底層陣列」的切片來建立動態的多維陣列。
1.使用原始的一維陣列:要做好索引檢查、溢位檢測、以及當陣列滿時再新增值時要重新做記憶體分配。
2.使用「獨立」的切片分兩步:
建立外部 slice
對每個內部 slice 進行記憶體分配
注意內部的 slice 相互獨立,使得任一內部 slice 增縮都不會影響到其他的 slice
// 使用各自獨立的 6 個 slice 來建立 [2][3] 的動態多維陣列
func main() {
x := 2
y := 4
table := make([][]int, x)
for i := range table {
table[i] = make([]int, y)
}
}
1.使用「共用底層陣列」的切片
func main() {
h, w := 2, 4
raw := make([]int, h*w)
for i := range raw {
raw[i] = i
}
// 初始化原始 slice
fmt.Println(raw, &raw[4]) // [0 1 2 3 4 5 6 7] 0xc420012120
table := make([][]int, h)
for i := range table {
// 等間距切割原始 slice,建立動態多維陣列 table
// 0: raw[0*4: 0*4 + 4]
// 1: raw[1*4: 1*4 + 4]
table[i] = raw[i*w : i*w + w]
}
fmt.Println(table, &table[1][0]) // [[0 1 2 3] [4 5 6 7]] 0xc420012120
}
和其他程式語言類似,如果存取了 map 中不存在的 key 則希望能返回 nil,比如在 PHP 中:
> php -r '$v = ["x"=>1, "y"=>2]; @var_dump($v["z"]);'
NULL
Go 則會返回元素對應資料型別的零值,比如 nil、'' 、false 和 0,取值操作總有值返回,故不能通過取出來的值來判斷 key 是不是在 map 中。
檢查 key 是否存在可以用 map 直接存取,檢查返回的第二個引數即可:
// 錯誤的 key 檢測方式
func main() {
x := map[string]string{"one": "2", "two": "", "three": "3"}
if v := x["two"]; v == "" {
fmt.Println("key two is no entry") // 鍵 two 存不存在都會返回的空字串
}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x := map[string]string{"one": "2", "two": "", "three": "3"}
if _, ok := x["two"]; !ok {
fmt.Println("key two is no entry")
}
}
嘗試使用索引遍歷字串,來更新字串中的個別字元,是不允許的。
string 型別的值是唯讀的二進位制 byte slice,如果真要修改字串中的字元,將 string 轉為 []byte 修改後,再轉為 string 即可:
// 修改字串的錯誤範例
func main() {
x := "text"
x[0] = "T" // error: cannot assign to x[0]
fmt.Println(x)
}
// 修改範例
func main() {
x := "text"
xBytes := []byte(x)
xBytes[0] = 'T' // 注意此時的 T 是 rune 型別
x = string(xBytes)
fmt.Println(x) // Text
}
注意: 上邊的範例並不是更新字串的正確姿勢,因為一個 UTF8 編碼的字元可能會佔多個位元組,比如漢字就需要 3~4個位元組來儲存,此時更新其中的一個位元組是錯誤的。
更新字串的正確姿勢:將 string 轉為 rune slice(此時 1 個 rune 可能佔多個 byte),直接更新 rune 中的字元
func main() {
x := "text"
xRunes := []rune(x)
xRunes[0] = '我'
x = string(xRunes)
fmt.Println(x) // 我ext
}
當進行 string 和 byte slice 相互轉換時,參與轉換的是拷貝的原始值。這種轉換的過程,與其他程式設計語的強制型別轉換操作不同,也和新 slice 與舊 slice 共用底層陣列不同。
Go 在 string 與 byte slice 相互轉換上優化了兩點,避免了額外的記憶體分配:
對字串用索引存取返回的不是字元,而是一個 byte 值。
func main() {
x := "ascii"
fmt.Println(x[0]) // 97
fmt.Printf("%T\n", x[0])// uint8
}
如果需要使用 for range 迭代存取字串中的字元(unicode code point / rune),標準庫中有 "unicode/utf8" 包來做 UTF8 的相關解碼編碼。另外 utf8string 也有像 func (s *String) At(i int) rune 等很方便的庫函數。
string 的值不必是 UTF8 文字,可以包含任意的值。只有字串是文字字面值時才是 UTF8 文字,字串可以通過跳脫來包含其他資料。
判斷字串是否是 UTF8 文字,可使用 "unicode/utf8" 包中的 ValidString() 函數:
func main() {
str1 := "ABC"
fmt.Println(utf8.ValidString(str1)) // true
str2 := "A\xfeC"
fmt.Println(utf8.ValidString(str2)) // false
str3 := "A\\xfeC"
fmt.Println(utf8.ValidString(str3)) // true // 把跳脫字元跳脫成字面值
}
在 Python 中:
data = u'♥'
print(len(data)) # 1
然而在 Go 中:
func main() {
char := "♥"
fmt.Println(len(char)) // 3
}
Go 的內建函數 len() 返回的是字串的 byte 數量,而不是像 Python 中那樣是計算 Unicode 字元數。
如果要得到字串的字元數,可使用 "unicode/utf8" 包中的 RuneCountInString(str string) (n int)
func main() {
char := "♥"
fmt.Println(utf8.RuneCountInString(char)) // 1
}
注意: RuneCountInString 並不總是返回我們看到的字元數,因為有的字元會佔用 2 個 rune:
func main() {
char := "é"
fmt.Println(len(char)) // 3
fmt.Println(utf8.RuneCountInString(char)) // 2
fmt.Println("cafe\u0301") // café // 法文的 cafe,實際上是兩個 rune 的組合
}
func main() {
x := []int {
1,
2 //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newline, expecting comma or }
}
y := []int{1,2,}
z := []int{1,2}
// ...
}
宣告語句中 } 摺疊到單行後,尾部的 , 不是必需的。
log 標準庫提供了不同的紀錄檔記錄等級,與其他語言的紀錄檔庫不同,Go 的 log 包在呼叫 Fatal()、Panic() 時能做更多紀錄檔外的事,如中斷程式的執行等:
func main() {
log.Fatal("Fatal level log: log entry") // 輸出資訊後,程式終止執行
log.Println("Nomal level log: log entry")
}
儘管 Go 本身有大量的特性來支援並行,但並不保證並行的資料安全,使用者需自己保證變數等資料以原子操作更新。
goroutine 和 channel 是進行原子操作的好方法,或使用 "sync" 包中的鎖。
range 得到的索引是字元值(Unicode point / rune)第一個位元組的位置,與其他程式語言不同,這個索引並不直接是字元在字串中的位置。
注意一個字元可能佔多個 rune,比如法文單詞 café 中的 é。操作特殊字元可使用norm 包。
for range 迭代會嘗試將 string 翻譯為 UTF8 文字,對任何無效的碼點都直接使用 0XFFFD rune(�)UNicode 替代字元來表示。如果 string 中有任何非 UTF8 的資料,應將 string 儲存為 byte slice 再進行操作。
func main() {
data := "A\xfe\x02\xff\x04"
for _, v := range data {
fmt.Printf("%#x ", v) // 0x41 0xfffd 0x2 0xfffd 0x4 // 錯誤
}
for _, v := range []byte(data) {
fmt.Printf("%#x ", v) // 0x41 0xfe 0x2 0xff 0x4 // 正確
}
}
如果你希望以特定的順序(如按 key 排序)來迭代 map,要注意每次迭代都可能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Go 的執行時是有意打亂迭代順序的,所以你得到的迭代結果可能不一致。但也並不總會打亂,得到連續相同的 5 個迭代結果也是可能的,如:
func main() {
m := map[string]int{"one": 1, "two": 2, "three": 3, "four": 4}
for k, v := range m {
fmt.Println(k, v)
}
}
如果你去 Go Playground 重複執行上邊的程式碼,輸出是不會變的,只有你更新程式碼它才會重新編譯。重新編譯後迭代順序是被打亂的:
switch 語句中的 case 程式碼塊會預設帶上 break,但可以使用 fallthrough 來強制執行下一個 case 程式碼塊。
func main() {
isSpace := func(char byte) bool {
switch char {
case ' ': // 空格符會直接 break,返回 false // 和其他語言不一樣
// fallthrough // 返回 true
case '\t':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fmt.Println(isSpace('\t')) // true
fmt.Println(isSpace(' ')) // false
}
不過你可以在 case 程式碼塊末尾使用 fallthrough,強制執行下一個 case 程式碼塊。
也可以改寫 case 為多條件判斷:
func main() {
isSpace := func(char byte) bool {
switch char {
case ' ', '\t':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fmt.Println(isSpace('\t')) // true
fmt.Println(isSpace(' ')) // true
}
很多程式語言都自帶前置後置的 ++、-- 運算。但 Go 特立獨行,去掉了前置操作,同時 ++、— 只作為運運算元而非表示式。
// 錯誤範例
func main() {
data := []int{1, 2, 3}
i := 0
++i //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 expecting }
fmt.Println(data[i++]) //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 expecting :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data := []int{1, 2, 3}
i := 0
i++
fmt.Println(data[i]) // 2
}
很多程式語言使用 ~ 作為一元按位元取反(NOT)操作符,Go 重用 ^ XOR 操作符來按位元取反:
// 錯誤的取反操作
func main() {
fmt.Println(~2) // bitwise complement operator is ^
}
// 正確範例
func main() {
var d uint8 = 2
fmt.Printf("%08b\n", d) // 00000010
fmt.Printf("%08b\n", ^d) // 11111101
}
同時 ^ 也是按位元互斥或(XOR)操作符。
一個操作符能重用兩次,是因為一元的 NOT 操作 NOT 0x02,與二元的 XOR 操作 0x22 XOR 0xff 是一致的。
Go 也有特殊的操作符 AND NOT &^ 操作符,不同位才取1。
func main() {
var a uint8 = 0x82
var b uint8 = 0x02
fmt.Printf("%08b [A]\n", a)
fmt.Printf("%08b [B]\n", b)
fmt.Printf("%08b (NOT B)\n", ^b)
fmt.Printf("%08b ^ %08b = %08b [B XOR 0xff]\n", b, 0xff, b^0xff)
fmt.Printf("%08b ^ %08b = %08b [A XOR B]\n", a, b, a^b)
fmt.Printf("%08b & %08b = %08b [A AND B]\n", a, b, a&b)
fmt.Printf("%08b &^%08b = %08b [A 'AND NOT' B]\n", a, b, a&^b)
fmt.Printf("%08b&(^%08b)= %08b [A AND (NOT B)]\n", a, b, a&(^b))
}
10000010 [A]
00000010 [B]
11111101 (NOT B)
00000010 ^ 11111111 = 11111101 [B XOR 0xff]
10000010 ^ 00000010 = 10000000 [A XOR B]
10000010 & 00000010 = 00000010 [A AND B]
10000010 &^00000010 = 10000000 [A 'AND NOT' B]
10000010&(^00000010)= 10000000 [A AND (NOT B)]
除了位清除(bit clear)操作符,Go 也有很多和其他語言一樣的位元運算符,但優先順序另當別論。
func main() {
fmt.Printf("0x2 & 0x2 + 0x4 -> %#x\n", 0x2&0x2+0x4) // & 優先 +
//prints: 0x2 & 0x2 + 0x4 -> 0x6
//Go: (0x2 & 0x2) + 0x4
//C++: 0x2 & (0x2 + 0x4) -> 0x2
fmt.Printf("0x2 + 0x2 << 0x1 -> %#x\n", 0x2+0x2<<0x1) // << 優先 +
//prints: 0x2 + 0x2 << 0x1 -> 0x6
//Go: 0x2 + (0x2 << 0x1)
//C++: (0x2 + 0x2) << 0x1 -> 0x8
fmt.Printf("0xf | 0x2 ^ 0x2 -> %#x\n", 0xf|0x2^0x2) // | 優先 ^
//prints: 0xf | 0x2 ^ 0x2 -> 0xd
//Go: (0xf | 0x2) ^ 0x2
//C++: 0xf | (0x2 ^ 0x2) -> 0xf
}
優先順序列表:
Precedence Operator
5 * / % << >> & &^
4 + - | ^
3 == != < <= > >=
2 &&
1 ||
以小寫字母開頭的欄位成員是無法被外部直接存取的,所以 struct 在進行 json、xml、gob 等格式的 encode 操作時,這些私有欄位會被忽略,匯出時得到零值:
func main() {
in := MyData{1, "two"}
fmt.Printf("%#v\n", in) // main.MyData{One:1, two:"two"}
encoded, _ := json.Marshal(in)
fmt.Println(string(encoded)) // {"One":1} // 私有欄位 two 被忽略了
var out MyData
json.Unmarshal(encoded, &out)
fmt.Printf("%#v\n", out) // main.MyData{One:1, two:""}
}
程式預設不等所有 goroutine 都執行完才退出,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 主程式會直接退出
func main() {
workerCount := 2
for i := 0; i < workerCount; i++ {
go doIt(i)
}
time.Sleep(1 * time.Second)
fmt.Println("all done!")
}
func doIt(workerID int) {
fmt.Printf("[%v] is running\n", workerID)
time.Sleep(3 * time.Second) // 模擬 goroutine 正在執行
fmt.Printf("[%v] is done\n", workerID)
}
如下,main() 主程式不等兩個 goroutine 執行完就直接退出了:
常用解決辦法:使用 "WaitGroup" 變數,它會讓主程式等待所有 goroutine 執行完畢再退出。
如果你的 goroutine 要做訊息的迴圈處理等耗時操作,可以向它們傳送一條 kill 訊息來關閉它們。或直接關閉一個它們都等待接收資料的 channel:
// 等待所有 goroutine 執行完畢
// 進入死鎖
func main() {
var wg sync.WaitGroup
done := make(chan struct{})
workerCount := 2
for i := 0; i < workerCount; i++ {
wg.Add(1)
go doIt(i, done, wg)
}
close(done)
wg.Wait()
fmt.Println("all done!")
}
func doIt(workerID int, done <-chan struct{}, wg sync.WaitGroup) {
fmt.Printf("[%v] is running\n", workerID)
defer wg.Done()
<-done
fmt.Printf("[%v] is done\n", workerID)
}
執行結果:
看起來好像 goroutine 都執行完了,然而報錯:
fatal error: all goroutines are asleep - deadlock!
為什麼會發生死鎖?goroutine 在退出前呼叫了 wg.Done() ,程式應該正常退出的。
原因是 goroutine 得到的 "WaitGroup" 變數是 var wg WaitGroup 的一份拷貝值,即 doIt() 傳參只傳值。所以哪怕在每個 goroutine 中都呼叫了 wg.Done(), 主程式中的 wg 變數並不會受到影響。
// 等待所有 goroutine 執行完畢
// 使用傳址方式為 WaitGroup 變數傳參
// 使用 channel 關閉 goroutine
func main() {
var wg sync.WaitGroup
done := make(chan struct{})
ch := make(chan interface{})
workerCount := 2
for i := 0; i < workerCount; i++ {
wg.Add(1)
go doIt(i, ch, done, &wg) // wg 傳指標,doIt() 內部會改變 wg 的值
}
for i := 0; i < workerCount; i++ { // 向 ch 中傳送資料,關閉 goroutine
ch <- i
}
close(done)
wg.Wait()
close(ch)
fmt.Println("all done!")
}
func doIt(workerID int, ch <-chan interface{}, done <-chan struct{}, wg *sync.WaitGroup) {
fmt.Printf("[%v] is running\n", workerID)
defer wg.Done()
for {
select {
case m := <-ch:
fmt.Printf("[%v] m => %v\n", workerID, m)
case <-done:
fmt.Printf("[%v] is done\n", workerID)
return
}
}
}
執行效果:
只有在資料被 receiver 處理時,sender 才會阻塞。因執行環境而異,在 sender 傳送完資料後,receiver 的 goroutine 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下一個資料。如: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string)
go func() {
for m := range ch {
fmt.Println("Processed:", m)
time.Sleep(1 * time.Second) // 模擬需要長時間執行的操作
}
}()
ch <- "cmd.1"
ch <- "cmd.2" // 不會被接收處理
}
執行效果:
從已關閉的 channel 接收資料是安全的:
接收狀態值 ok 是 false 時表明 channel 中已沒有資料可以接收了。類似的,從有緩衝的 channel 中接收資料,快取的資料獲取完再沒有資料可取時,狀態值也是 false
向已關閉的 channel 中傳送資料會造成 panic:
針對上邊有 bug 的這個例子,可使用一個廢棄 channel done 來告訴剩餘的 goroutine 無需再向 ch 傳送資料。此時 <- done 的結果是 {}: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done := make(chan struct{})
for i := 0; i < 3; i++ {
go func(idx int) {
select {
case ch <- (idx + 1) * 2:
fmt.Println(idx, "Send result")
case <-done:
fmt.Println(idx, "Exiting")
}
}(i)
}
fmt.Println("Result: ", <-ch)
close(done)
time.Sleep(3 * time.Second)
}
執行效果:
在一個值為 nil 的 channel 上傳送和接收資料將永久阻塞:
func main() {
var ch chan int // 未初始化,值為 nil
for i := 0; i < 3; i++ {
go func(i int) {
ch <- i
}(i)
}
fmt.Println("Result: ", <-ch)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runtime 死鎖錯誤:
fatal error: all goroutines are asleep - deadlock! goroutine 1 [chan receive (nil chan)]
利用這個死鎖的特性,可以用在 select 中動態的開啟和關閉 case 語句塊:
func main() {
inCh := make(chan int)
outCh := make(chan int)
go func() {
var in <-chan int = inCh
var out chan<- int
var val int
for {
select {
case out <- val:
println("--------")
out = nil
in = inCh
case val = <-in:
println("++++++++++")
out = outCh
in = nil
}
}
}()
go func() {
for r := range outCh {
fmt.Println("Result: ", r)
}
}()
time.Sleep(0)
inCh <- 1
inCh <- 2
time.Sleep(3 * time.Second)
}
執行效果:
方法 receiver 的引數與一般函數的引數類似:如果宣告為值,那方法體得到的是一份引數的值拷貝,此時對引數的任何修改都不會對原有值產生影響。
除非 receiver 引數是 map 或 slice 型別的變數,並且是以指標方式更新 map 中的欄位、slice 中的元素的,才會更新原有值:
type data struct {
num int
key *string
items map[string]bool
}
func (this *data) pointerFunc() {
this.num = 7
}
func (this data) valueFunc() {
this.num = 8
*this.key = "valueFunc.key"
this.items["valueFunc"] = true
}
func main() {
key := "key1"
d := data{1, &key, make(map[string]bool)}
fmt.Printf("num=%v key=%v items=%v\n", d.num, *d.key, d.items)
d.pointerFunc() // 修改 num 的值為 7
fmt.Printf("num=%v key=%v items=%v\n", d.num, *d.key, d.items)
d.valueFunc() // 修改 key 和 items 的值
fmt.Printf("num=%v key=%v items=%v\n", d.num, *d.key, d.items)
}
執行結果:
參考轉自:http://devs.cloudimmunity.com/gotchas-and-common-mistakes-in-go-golan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