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模式是極其重要的一個設計模式,也是我幾年開發過程中使用最多的設計模式,本文首先概述觀察者模式的基本概念和Demo實現,接著是觀察者模式在Java和Spring中的應用,最後是對觀察者模式的應用場景和優缺點進行總結。
觀察者模式:定義物件之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係,使得每當一個物件的狀態發生變化時,其相關的依賴物件都可以得到通知並被自動更新。主要用於多個不同的物件對一個物件的某個方法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概念啥意思呢?也就是說,如果使用觀察者模式在A的業務邏輯中呼叫B的業務邏輯,即使B的業務邏輯報錯了,仍然不影響A的執行。
比如,在我最近公司開發商城系統的過程中,提交訂單成功以後要刪除購物車中的資訊,如果我先寫訂單提交邏輯,接著寫刪除購物車邏輯,這樣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樣程式的健壯性太差了。
應該將該業務分成兩步,一是處理訂單成功處理邏輯,二是刪除購物車中的資訊。即使刪除購物車報錯了,提交訂單邏輯仍然不影響。
那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互不影響呢?需要在購物車物件中要有一個方法用於刪除購物車,還要有一個物件A用於注入(add)購物車物件和通知(notify)購物車執行它的方法。
在執行時先呼叫物件A的add方法將購物車物件新增到物件A中,在訂單提交成功以後,呼叫物件A的通知notify購物車方法執行清除購物車邏輯。
在觀察者模式中,購物車就稱為觀察者,物件A就稱為目標物件。在面向介面程式設計原則下,觀察者模式應該包括四個角色:
1、目標介面(subject) :它是一個抽象類,也是所有目標物件的父類別。它用一個列表記錄當前目標物件有哪些觀察者物件,並提供增加、刪除觀察者物件和通知觀察者物件的方法宣告。
2、具體目標類:可以有多個不同的具體目標類,它們同時繼承Subject類。一個目標物件就是某個具體目標類的物件,一個具體目標類負責定義它自身的事務邏輯,並在狀態改變時通知它的所有觀察者物件。
3、觀察者介面(Listener) 它也是一個抽象類,是所有觀察者物件的父類別;它為所有的觀察者物件都定義了一個名為update(notify)的方法。當目標物件的狀態改變時,它就是通過呼叫它的所有觀察者物件的update(notify)方法來通知它們的。
4、具體觀察者類,可以有多個不同的具體觀察者類,它們同時繼承Listener類。一個觀察者物件就是某個具體觀察者類的物件。每個具體觀察者類都要重定義Listener類中定義的update(notify)方法,在該方法中實現它自己的任務邏輯,當它被通知的時候(目標物件呼叫它的update(notify)方法)就執行自己特有的任務。在我們的例子中是購物車觀察者,當然還能有別的,如紀錄檔觀察者。
我們基於四個角色實現demo。
目標介面:包括註冊、移除、通知監聽者的方法宣告。
/**
* 這是被觀察的物件
* 目標類
* @author tcy
* @Date 17-09-2022
*/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Abstract<T> {
//註冊監聽者
public void registerListener(T t);
//移除監聽者
public void removeListener(T t);
//通知監聽者
public void notifyListener();
}
目標介面實現:裡面需要一個listenerList陣列儲存所有的觀察者,需要定義add和remove觀察者的方法,需要給出notify方法通知所有的觀察者物件。
/**
*
* 具體目標類
* @author tcy
* @Date 17-09-2022
*/
public class SubjectImpl implements SubjectAbstract<ListenerAbstract> {
//監聽者的註冊列表
private List<ListenerAbstract> listenerList = new ArrayLis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Listener(ListenerAbstract myListener) {
listenerList.add(my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Listener(ListenerAbstract myListener) {
listenerList.remove(my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Listener() {
for (ListenerAbstract myListener : listenerList) {
System.out.println("收到推播事件,開始呼叫非同步邏輯...");
myListener.onEvent();
}
}
}
觀察者介面:宣告響應方法
/**
*
* 觀察者-介面
* @author tcy
* @Date 17-09-2022
*/
public interface ListenerAbstract {
void onEvent();
}
觀察者介面:實現響應方法,處理清除購物車的邏輯。
/**
* 具體觀察者類 購物車
* @author tcy
* @Date 17-09-2022
*/
public class ListenerMyShopCart implements ListenerAbstra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vent() {
//...省略購物車處理邏輯
System.out.println("刪除購物車中的資訊...");
}
}
我們使用Client模擬提交訂單操作。
/**
* 先使用具體目標物件的registerListener方法新增具體觀察者物件,
* 然後呼叫其notify方法通知觀察者
* @author tcy
* @Date 17-09-2022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訂單成功處理邏輯...");
//建立目標物件
SubjectImpl subject=new SubjectImpl();
//具體觀察者註冊入 目標物件
ListenerMyShopCart shopCart=new ListenerMyShopCart();
//向觀察者中註冊listener
subject.registerListener(shopCart);
//釋出事件,通知觀察者
subject.notifyListener();
}
}
這樣就實現了訂單的處理邏輯和購物車的邏輯解耦,即使購物車邏輯報錯也不會影響訂單處理邏輯。
既然觀察者模式是很常用的模式,而且抽象觀察者和抽象目標類方法宣告都是固定的,作為高階語言Java,Java設計者乾脆內建兩個介面,開發者直接實現介面就能使用觀察者模式。
在 Java 中,通過 java.util.Observable 類和 java.util.Observer 介面定義觀察者模式,只要實現它們的子類就可以編寫觀察者模式範例。
Observable 類是抽象目標類,它有一個 Vector 向量,用於儲存所有要通知的觀察者物件,下面來介紹它最重要的 3 個方法。
void addObserver(Observer o) 方法:用於將新的觀察者物件新增到向量中。
void notifyObservers(Object arg) 方法:呼叫向量中的所有觀察者物件的 update() 方法,通知它們資料發生改變。通常越晚加入向量的觀察者越先得到通知。
void setChange() 方法:用來設定一個 boolean 型別的內部標誌位,註明目標物件發生了變化。當它為真時,notifyObservers() 才會通知觀察者。
Observer 介面是抽象觀察者,它監視目標物件的變化,當目標物件發生變化時,觀察者得到通知,並呼叫 void update(Observable o,Object arg) 方法,進行相應的工作。
我們基於Java的兩個介面,改造我們的案例。
具體目標類:
/**
* 具體目標類
* @author tcy
* @Date 19-09-2022
*/
public class SubjectObservable extends Observable {
public void notifyListener() {
super.setChanged();
System.out.println("收到推播的訊息...");
super.notifyObservers(); //通知觀察者購物車事件
}
}
具體觀察者類:
/**
* 觀察者實現類
* @author tcy
* @Date 19-09-2022
*/
public class ShopCartObserver implements 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 Object arg) {
System.out.println("清除購物車...");
}
}
依舊是Client模擬訂單處理邏輯。
/**
* @author tcy
* @Date 19-09-2022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訂單提交成功...");
SubjectObservable observable = new SubjectObservable();
Observer shopCartObserver = new ShopCartObserver(); //購物車
observable.addObserver(shopCartObserver);
observable.notifyListener();
}
}
這樣也能實現觀察者邏輯,但Java中的觀察者模式有一定的侷限性。
Observable是個類,而不是一個介面,沒有實現Serializable,所以,不能序列化和它的子類,而且他是執行緒不安全的,無法保證觀察者的執行順序。在JDK9之後已經啟用了。
寫Java的恐怕沒有不用Spring的了,作為優秀的開源框架,Spring中也有觀察者模式的大量應用,而且Spring是在java的基礎之上改造的,很好的規避了Java觀察者模式的不足之處。
在第一章節典型的觀察者模式中包含著四個角色:目標類、目標類實現、觀察者、觀察者實現類。而在Spring下的觀察者模式略有不同,Spring對其做了部分改造。
事件:
Spring中定義最頂層的事件ApplicationEvent,這個介面最終還是繼承了EventObject介面。
只是在基礎之上增加了構造和獲取當前時間戳的方法,Spring所有的事件都要實現這個介面,比如Spring中內建的ContextRefreshedEvent、ContextStartedEvent、ContextStoppedEvent...看名字大概就知道這些事件用於哪些地方,分別是容器重新整理後、開始時、停止時...
目標類介面:
Spirng中的ApplicationEventMulticaster介面就是範例中目標類,我們可以對比我們的目標介面和ApplicationEventMulticaster介面,長的非常像。
觀察者介面:
觀察者ApplicationListener用於監聽事件,只有一個方法onApplicationEvent事件發生後該事件執行。與我們樣例中的抽象觀察者並無太大的不同。
目標類實現:
在我們案例中目標類的職責直接在一個類中實現,註冊監聽器、廣播事件(呼叫監聽器方法)。
在Spring中兩個實現類分別拆分開來,Spring啟動過程中會呼叫registerListeners()方法,看名字我們大概就已經知道是註冊所有的監聽器,該方法完成原目標類的註冊監聽器職責。
在Spring中事件源ApplicationContext用於廣播事件,使用者不必再顯示的呼叫監聽器的方法,交給Spring呼叫,該方法完成原目標類的廣播事件職責。
我們基於Spring的觀察者模式繼續改造我們的案例。
購物車事件:
/**
* 購物車事件
* @author tcy
* @Date 19-09-2022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EventShopCart extends ApplicationEvent {
private String orderId;
public EventShopCart(Object source, String orderId) {
super(source);
this.orderId=orderId;
}
public EventShopCart() {
super(1);
}
}
釋出者(模擬Spring呼叫監聽器的方法,實際開發不需要寫):
/**
* 釋出者
* @author tcy
* @Date 19-09-2022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Publisher implements ApplicationContextAware {
private 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throws BeansException {
this.applicationContext = applicationContext;
}
/**
* 釋出事件
* 監聽該事件的監聽者都可以獲取訊息
*
* @param myEvent
*/
public void workEvent(EventShopCart myEvent) {
//該方法會呼叫監聽器實現的方法
applicationContext.publishEvent(myEvent);
}
}
監聽者:
/**
* 監聽者
* @author tcy
* @Date 19-09-2022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ListenerShopCart implements ApplicationListener<EventShopCa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pplicationEvent(EventShopCart myEvent) {
System.out.println("清除購物車成功...");
}
}
Client模擬呼叫:
/**
* @author tcy
* @Date 19-09-2022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pplicationContext ac =new 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cn.sky1998.behavior.observer.spring");
System.out.println("訂單提交成功...");
MyPublisher bean = ac.getBean(MyPublisher.class);
EventShopCart myEvent = ac.getBean(EventShopCart.class);
bean.workEvent(myEvent);
}
}
通過Spring實現觀察者模式比我們手動寫簡單的多。
使用Spring實現觀察者模式時,觀察者介面、目標介面、目標實現,我們都不需要管,只負責繼承ApplicationEvent類定義我們自己的事件,並實現ApplicationListener<自定義事件>介面實現我們的觀察者,並在對應的業務中呼叫applicationContext.publishEvent(new ShopCartEvent(cmOrderItemList)),即實現了觀察者模式。
讀者可以拉取完整程式碼本地學習,實現程式碼均測試通過上傳到碼雲
Spring使用觀察者模式我在很久之前就使用過,但是並不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寫,學了觀察者模式以後,寫起來變得通透多了。
雖然觀察者模式的概念是:一對多的依賴關係,但不一定觀察者有多個才能使用,我們的例子都是使用的一個觀察者。
它很好的降低了目標與觀察者之間的耦合關係,目標與觀察者建立一套觸發機制,也讓他成為了最常見的設計模式。
設計模式的學習要成體系,推薦你看我往期釋出的設計模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