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團隊工作量飽和嗎?

2022-08-12 12:00:54

  參與軟體開發的相關人員,雖然稱為工程技術人員,但本質上其實就是手藝人。手藝嘛肯定是一技之長,裡面多少有些門道,外行人做不了, 也很難完全搞清楚其中的門道,合作過程中就怕被坑上當 :-)。

  「你工作量飽和嗎?」,「團隊工作量飽和嗎?」 這個對很多同學來說,相信是靈魂一問。近來鍋叔就也「又」被問到了。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個角度來討論,現在因為是老闆問,這裡就試著主要從面向老闆的角度來做一個回答。  

 

  一、 效率低可能是因為需求過於追求高階

  「東西做的太慢,這點兒東西不應該2天搞定麼, 為啥要10天」

  房屋裝修是一個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把房子從毛坯裝成「地中海",其中是涉及到很多工序,工藝,材料的。不同的工藝,材料,不同的施工要求,對成本的影響是很大的。多數時候,使用什麼樣的工藝,材料是通過先確定預算後,反推而來的。

  這體現了對於解決同一個「把房子裝成地中海」的問題,是有很大的彈性空間的。如果遇到有錢的業主,表示不差錢,怎麼好怎麼來,那可能就會使用更好的材料,更復雜的工藝,以效果為主。如果遇到預算有限的業主,那可能就會推薦實惠的材料,比較易於施工的工藝,以價格為主。最終,豪裝的地中海可能可以裝同樣面積的3套低配地中海。但,這顯然不能說,豪裝一套地中海的就是工作量不飽和。

  把這個問題換成軟體領域的「開發一個網路商城」或者完成「XXX功能」,情景其實是完全一樣的。好看的,效能高的,功能模組多的,沒有bug的,支援100w人同時秒殺的,需要投入的成本時間一定比,從網上找個開源的稍作修改甚至不改,要貴若干若干倍。如果預算有限,那可以先降低下要求,不必要一步做出個淘寶,夠用就好。這樣就可以縮小投資,縮短開發週期,剩下的時間可以做別的專案,工作效率就更「高」了。

  作為領導者目標思路要定好說清,"怎麼省錢怎麼來"與 "怎麼好怎麼來",所得到的結果是不能單純比較數量的。 比如如果對於一個功能的質量不怎麼關心,那可以明確說。這個不重要,不需要規範測試, 能用就行。就可以省掉很多測試成本。如果對於使用者體驗要求不高,可以跟開發說怎麼方便怎麼做,不要追求互動和外觀細節。

  所以,做的多不等於工作量飽和,做得慢不等於不飽和,需要先明確標準和重點。

  

  二、工作量飽和未必有益

  花錢僱人多數情況下是希望他不要閒著的,但是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況,典型的一類例外是「以備不時之需」。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例如你僱傭了一名司機,他的工作職責應該是,在你需要出行的時候,安全駕駛把你帶到目的地。這是你僱傭的目的,也是你的核心需求。你應該不會在你不需要他幫你開車的時候,因為怕他空下來,而安排他開車自己出去跑兩圈,每天跑滿8小時。

  回到軟體領域,如果你的公司模式主要是做專案外包,那每個開發人員都別閒著無疑是你應該追求的,越快的交付時間意味著越低的成本,對應著越高的利潤。

  而如果你的公司是在運營一個自己的產品,是否一直「飽和」就不再是問題的關鍵。你對研發的要求可能就變成,能不能及時響應的業務需求,有沒有能力實現你的創意要求。因為通過拼命產出功能並不一定能帶來對應的客戶和業務增長。

  反而為了讓研發飽和,不用白不用,而拼命加一些可有可無的需求,卻可能會傷害你的系統的使用者體驗,技術上讓你的系統難於維護,對硬體的需求成本變高。

  「知識產生於閒暇」,全都低頭拉車,就難有人擡頭看路了。

  

  三、考核過程細節的風險

  ——「老闆開始嚴抓考勤,衛生,著裝,說明你的公司一定在走下坡路了」。多數人應該會覺得這樣的說法在科技類的公司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細節通常並不是影響你的業務做的多少的主要因素。如果公司訂單都做不完,肯定沒空顧得上這個,大家工作量也自動飽和。

  管理者考核什麼,那麼通常就會得到什麼,同時,有得必有失。如果你覺得大家工作不努力,考核大家的加班, 那最終就會得到加班統計上升。 但效率未必會提高,員工可能會想,反正也要加班的。把8小時的工作放到10個小時做好了。同時可能引起另外一些務實風格員工的不滿,造成離職率提高,人員更替成本提高。

  如果通過考核程式碼數量來考核效率,那麼也一定會得到更高的人日程式碼產出。但模組複用率可能會降低,大家都傾向於自己發明輪子,系統的可維護性降低,最終變成屎山。

  過程的因素很多,考核成本高昂,一般建議結果導向,如有沒有如期交付, 使用者是否滿意,有沒有賺到錢。同時也不建議考核到個人,最小粒度到團隊應該就完全夠用。過程和細節還是交給專業的管理人員去靈活把握,畢竟,管理還是以人為本的,這也是管理者的價值所在。

  業務才是結果,僱1個人接了10個人的訂單量, 工作量不會不飽和。

  

  四、心理價位的確定

  鍋叔的職業經歷,多數都是在做自運營產品類專案的開發。其間從團隊層面得到的肯定,是很有限的。因為自運營的東西除了首次上線這個節點外,後續就是在不停的收集各方需求迭代。這其中開發效率和技能對是否能賺到錢的影響,就非常的不容易體現。因此,老闆們對於開發團隊的階段效率質量就很難產生一個心理價位,通常只會在交付時間影響業務開展時,催促你抓緊時間,儘快上線,或者研發支出太多,就著手裁員。

  研發的員工也是希望有一個反饋的,給點兒無論好壞的評價。而評價的基礎就是目標,心理價位。

  結合現實生活,「能不能再便宜點兒?」「您多錢想要?」。這其實就是體現了交易過程中,首先要確定的就是心理價位,而且確定方通常最後是買家,也就是老闆們。作為買家不能永遠要求賣家「再便宜點兒?」,如果能給出一個心理價位,就會顯得誠意滿滿,其樂融融。

  心理價位錨定了一個基準,賣家就知道,買的比這個價位低,那就是合作愉快。如果成本做不到這個價位, 那就會推薦你其他的商品或者解決方案, 也是以合作愉快為目的。

  老闆們可能會覺得,我不懂研發,我怎麼知道多少算貴,多少算便宜。實際上生活中我們買多數東西,你都很難知道它的成本是多少,但最終還是成交了。

  有了心理預期,才可能產生好壞的評價,才目標明確。

  

  五、結語

  當老闆覺得大家工作量不飽和,通常就是兩種情況。

  1. 公司的業務收入有限,研發預算的投入佔比太高,通俗說養不活研發。這時如果業務短時間沒信心做起來,那隻能以成本限制為主,裁一些人,需求從簡,質量要求降低,開發週期拉長點,攤子別鋪太大。

  2. 感覺自己的研發不如別人家的研發,別人做的多快好省。可以直接提結果性的要求,如,這個必須什麼時候上,必須生產上不能出大問題等。讓專業的人去搞定過程細節,搞定了皆大歡喜,如果搞不定,就考察老闆的洞察力了。是管理的不行,員工能力不行,還是別人忽悠你星球大戰 ,需要老闆們自行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