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蘋果官方正式宣佈iPod產品線正式停更,這款帶領蘋果東山再起,見證其涅槃重生的產品,結束了其21年的舞臺時光。蘋果也曾是「技術至上」極客思維的信奉者,只是在遭遇市場滑鐵盧之後痛定思痛,迴歸到「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設計團隊是蘋果最核心的部門,儘管其成立遠早於設計思維概念的提出,但縱觀蘋果產品設計的實踐,不難發現這個持續創新且旨在幫助人類探索未來的設計團隊,一直都是設計思維最忠臣的「佈道者」。
1997年,在喬布斯迴歸蘋果後的一場釋出會上,一名程式設計師當眾羞辱喬布斯不懂技術,對於程式設計技術一無所知,暗示他是個外行,無法領導蘋果。成立於1976年,於1977年推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個人電腦Apple II,並在五年之內,順利躋身世界500強的蘋果,在這段時間裡,推崇 「技術至上」 的理念於絕對主導地位。然而雙刃劍的另一邊是,狂熱痴迷於技術也造成了MAC電腦在80年代的一系列「滑鐵盧」失敗,其市場份額一度下滑至 5%。在1985年,史蒂夫·喬布斯被迫離開了公司,蘋果也隨之進入了戰略和產品開發的一個混亂時代。
在經歷了前面失敗的教訓後,喬布斯也意識到了極客思維的侷限性,重視使用者體驗,從使用者的利益出發,才能讓蘋果公司涅槃重生。於是也就有了喬布斯在釋出會上對那名程式設計師的回答:「有時候,通過極致的程式設計能力,確實能夠做出一點東西來,但是如何利用你的技術,做出來的產品能夠讓消費者買單,這才有真正的價值。我常發現,得用使用者體驗來倒推需要什麼技術,而不是從技術出發,想辦法把這些技術推銷給使用者。我在這方面有深刻的教訓,過去一直想教育使用者,結果給市場狠狠得教訓了。這次重返蘋果,一定不會重蹈覆轍,而是一切都要從如何為使用者帶來最大的利益出發。」
不負眾望的蘋果,從推動滑鼠和圖形介面普及的iMac,到首創點按式滾輪設計的顛覆數位音樂市場的iPod,再到顛覆人機互動邏輯的iPhone,蘋果一次次向世界佈道設計思維的最佳實踐。
人們總會誤解認為設計思維僅與設計相關,或者只是一個涉及大量瑣碎工作的創意工具。設計是設計思維的主要驅動力,但並不是設計思維的全部。設計思維將產品設計焦點從純技術的解決方案轉移到面向使用者的解決方案上。它將使用者研究放在實踐的核心位置,是一種以兼備技術和戰略可行性的方式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方法,正如蘋果從「技術之上「到」以人為本「的轉變。
顯然,業務、技術和設計在看待使用者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角度,企業業務希望看到一款產品能賺大錢,技術希望能夠產品完美無缺的執行,設計則希望能夠創造一款令使用者醉心其中無法自拔的產品。因此設計思維是用來解決使用者問題的,只是這些問題也同時包括業務和技術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放在一起研究、一起迭代、一起解決。從本質上來說,設計思維是一種程式化的實踐,是一種深度共同作業的方法。它可以在牢記業務成功以及技術執行順暢的同時,儘可能全面地解決使用者的需求。
為深化設計思維的實踐,推進產品研發中對設計互動體驗、業務市場表現以及技術效能程度的協同關注,蘋果通過善用同理心,鼓勵分歧以及迴歸匠心作為使用者研究實踐的三大關鍵策略。
(1)設計層:善用同理心,打造「消失」的設計理念
從喬布斯希望把電腦這個笨重的高科技物件帶進千家萬戶開始,他就逐步開始在思考怎麼降低使用技術的門檻,拋開厚重的使用指南,讓使用者舉手投足之間完成「無意識「的操作。一觸、一碰、一言、一語,哪怕只是一瞥,都能得到產品心有靈犀的迴應,這就是蘋果的」消失「的設計理念。
善用同理心,觀察使用者習慣以挖掘使用者需求,需要打字時出現鍵盤,拿起手機時自動解鎖,帶上耳機時自動連線音樂,對使用者來說,產品就和身體的某一部分一樣使用自如。所有人都不用教,只需要點選、拿起、帶上,誰不會用呢?
技術從來都不應該被束之高閣,而是應該被持續鍛造,使其足夠強大,足夠偉大,成為流淌於人們一顰一笑之間的無縫體驗。正如蘋果的首席設計師 喬納森·艾弗(Jonathan Ive) 在介紹iPhone X的時候說:「他能讓你在使用的時候完全沉浸其中,忘記了它的存在。
(2)業務層:鼓勵分歧,找到可能真正具有創新性的選擇
蘋果旨在創造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產品,人們也總會期待下一次產品釋出會的「眼前一亮」。2016年,蘋果決定在iPhone 7 Plus中引入雙鏡頭相機搭配人像攝像模式,人像模式是一種運用巧妙的背景模糊以達到高質量的攝影效果。這就是一場重要的賭博,使用者不需要購買昂貴的單反相機,也能隨心所欲地拍出更優質的照片,倘若是使用者不願意為這款昂貴的但效能更好的相機買賬,那麼這將是業務層面一次失敗的下注。
在推進這個功能的時候,團隊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攝像頭團隊設計出的功能,只能讓使用者在實際拍攝後才能看到照片效果,但是人機介面互動設計(HI)團隊,堅持使用者必須能看到「實時預覽」,以方便對照片進行即時調整,這個功能的釋出因此推遲。HI團隊成員Johnnie Manzari給攝像頭團隊做了演示報告,攝像頭技術專家Graham Townsend 表示:「在看到演示時,我們意識到這就是我們需要做的。」他其實也不確定是否能做到這一點,但困難並不能作為無法提供優越使用者體驗的藉口。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個視訊工程團隊(負責控制感測器和攝像頭操作的低端軟體)找到了方法,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最終,這款攝像頭成為了iPhone 7 Plus 的標誌性功能,也成為大家趨之若鶩使用這款產品的理由。正是為各種新想法創造空間和時間,鼓勵分歧,不滿足於簡單的答案,才讓蘋果一直能向真正具有創新性的選擇靠近。
(3)技術層:想法是脆弱的,產品設計終要回歸造物的匠心
想法是極其脆弱的,與假設討論相比,對實體成品進行討論往往更加詳細、具體和實用。像AirPods這樣的新品類,在外人看來,似乎完成得毫不費力並迅速橫掃市場,但其幕後的工作量卻是驚人的。AirPods相關專案2010年初就開始了,蘋果團隊中的人類學科研究員Kristin Bauer開始研究人類的耳朵。她說: 「我們通過模製和掃描耳朵,與相關學者合作,專注於外耳的耳塞設計和內耳的音響效果。成千上萬的耳朵被掃描,把這些資料,目標聚集在一起,公司才能找到設計工作的方向。蘋果已經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耳朵形態資料庫之一,而這個資料庫是設計開始的地方。」
設計與製作需要緊密結合,蘋果的首席設計師 喬納森·艾弗(Jonathan Ive)曾表示,對於每一個成品來說,製作工具是經過設計的,整個過程必須是重新建立和經過試驗的,甚至是材質、顏色、質感、形態的設想都蘊含了大量的苦思,需要製作了大量原型供價值驗證。對於蘋果來說,手上設計原型之重任,是因為其代表著未來數以億計產品的塑造。如此的規模經濟以及品牌力量,為蘋果實施變革提供了強大的平臺的同時,也讓這個偉大的品牌擔起了他所應擔起的匠心精神。
蘋果從來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回顧蘋果歷史,即便iPod已落幕,其點選輪的設計,簡單的使用者介面,能裝進口袋的小巧尺寸以及iTunes同步的音樂服務功能,也曾顛覆了使用者聽音樂的新體驗;而後,iPhone的經驗亮相,憑藉流暢的IOS系統和出色的觸控式螢幕,重新定義了人機互動的新模式;再到iPad的問世,以集通訊、網路、娛樂、閱讀為一體的平板電腦,創新移動媒體的體驗和行動網際網路的未來;再有後來推出的Apple watch 和Airpods,以超前的晶片和感測器技術成為可穿戴裝置領域的佼佼者,實現與蘋果其他服務無縫的連線體驗。蘋果以其在硬體、軟體、裝置和內容上的驚人創新和生態建設能力,身體力行技術個人化的初心,技術不再是枯燥的程式碼,繁瑣的步驟,而是成為融入每個人生活的新體驗。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用技術創新使用者體驗,也為蘋果帶來豐厚的業務回報。蘋果2022年Q1總營收972.78億美元,同比增長9%;淨利潤錄得250.1億美元,同比增長6%。更重要的是,也讓蘋果收穫了大量使用者認可,根據2017年科技調研公司 Creative Strategies 與資料分析公司 Experian 的調研資料顯示,98% 的 AirPods 使用者對產品表示滿意,創下了蘋果新產品使用者滿意度的最高紀錄。iPhone 在 2007 年推出時,它擁有 92% 的使用者滿意度,2010 年推出的 iPad 這一資料是 92%,而 Apple Watch 在 2015 年釋出時使用者滿意度達到 97%。
蘋果依舊還是那個創造偉大產品的偉大公司,用同理心踐行「消失」的設計理念,鼓勵多領域的思維碰撞,迴歸造物的匠心製作,不斷佈道與踐行設計思維背後多元學科、共同作業思考和潛心創造的文化,在一個高度複雜、多層級的商業、技術和人文背景下,找到解決方案,為商業帶來設計能力,不斷幫助人類探索未來新的可能性。
原文連線:蘋果,設計思維的「佈道者」
關於設計思維延伸閱讀:
設計思維應用:與商業模式結合,讓創新落地
更多精彩案例與方案可以存取Runwise創新社群。我們為你準備了4大精選內容:
1.前瞻方案研究 2. 最新實踐案例 3. 科學思維方法 4. 創新技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