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規模網際網路公司研發效能成功之路

2022-07-07 12:11:05

這是「研發效能團隊規模、職能劃分和優劣勢分析」系列的第四篇。上篇文章「中小網際網路公司研發效能團隊規模、職能劃分和優劣勢分析」主要分析產研團隊在2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現狀以及給出一些建議。本篇文章主要分析產研團隊在1000人規模的二三線中型網際網路公司研發效能現狀,並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在組織架構、工作職責、優劣勢、以及怎麼幹怎麼拿到結果,給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公司規模

  • 產研團隊1000人左右
  • 團隊規模:10-30人左右

組織架構

產研團隊從200人到1000人是一個很大的跨越,領域細分、職能細分、管理職能也會上線。細說一下這幾點不同:

  • 管理職級:開始出現管理職級。之前公司比較扁平,恨不得CEO下面就是員工。但是人到1000的時候就會分級了。老闆也管不了那麼多人,需要分級管理。網上的建議是一般中高層管理者一個人管理5—8人,最好是7;基層管理者一個人管理10—15個人,最好是12。
  • 領域細分:200人的公司,可能產品研發測試運維都一個人擔了,但是1000人的公司很少有這種情況發生。首先一個人很難在這麼多領域知識都專精;其次都專精的人肯定價格很高,除非公司合夥人否則200人的公司很難留下這樣的大牛;最後一個人再能幹畢竟精力有限。大公司招到這樣的人也會把他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站在更高的位置提升團隊效能,做好管理,然後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這也是我強調專業分工、協同合作理念的原因。
  • 再多說一句就是,在外企可能通過技術升上去級別很高但一個人都不帶的人很多,但是在國內這種情況非常非常的少。比如在快手有幾個技術達到最高階的大佬,也都是掛了一個管理職級的。
  • 專業團隊:200人的團隊可能僅有一個設計師,彙報關係可以簡單些,但是1000人規模時有10個設計師,這個時候就需要單獨成立一個UI/UE團隊,甚至是設計中心;之前零散在各個團隊中的PMO也會收攏到一個團隊;之前找個寫SQL的出出報表就可以了,現在一般會建立單獨的巨量資料團隊,資料分析團隊,AI團隊等,在200人的時候肯定會有人做類似的事情,但很少會作為一個專業團隊的形式存在。很多事情,一旦上了規模就會有很大不同,包括產品架構、實現方式、效能指標要求等。

研發效能團隊就是一個在研發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細分的專業團隊。一個可選的組織架構如下圖。

 

網際網路公司怎麼做好研發效能

 

組織架構:CTO-研發效能部

 

  • PMO團隊職責:推動戰略專案落地,支援研發專案管理和交付,確保有效執行;搭建專案管理體系,完善流程制度;促進跨部門協同;識別潛在風險並推動問題解決
  • 平臺產品:產品規劃,制定產品發展策略,並推動落地;負責競品研究,行業研究,瞭解前沿的技術和產品發展思路,並能夠制定有競爭優勢的發展路徑;瞭解需求場景,抽象制定平臺需求
  • 平臺研發:負責平臺產品的預研、架構、研發;負責平臺架構設計與深度優化;緊跟業界前沿,針對不斷增長的業務需求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 平臺運營:負責平臺產品的整體運營管理,針對平臺產品自身特點以及市場狀況制定產品運營規劃、戰略、佈局並實施;負責產品的定位、媒體宣傳、市場推廣、渠道建設和客戶服務的整體策略和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組織產品運營資料分析和市場狀況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指導運營策略制定和實施;

 

這個組織架構圖和15年五八同城 TEG 情況比較相似,那個時候全公司的產研團隊就是1000人左右,把支撐企業級跨產品、跨專案的綜合能力集中在一個部門,提高人才和專業密度,互相共同作業把思想、策略、實踐注入到平臺上產品中,打造了支撐通用研發能力的實踐平臺 iWork,也就是五八同城的一站式研發管理平臺,研發效能團隊主要能力已經都集中到了這上面,功能完備,體驗一致,全流程打通,一站式解決產研工作中的大部分問題,有效提高了產研效能。在五八待過的產研小夥伴肯定知道這個平臺。

 

滴滴研發效能團隊和此組織架構有很大不同。17年初滴滴產研團隊已經4000+了,和本文的主要參考產研規模有很大出入。滴滴研發效能起步早、起點高,做得更專業更細分。滴滴研發效能團隊在EP部門下,EP下除了研發效能,還有體量更大的企業資訊化業務。在實際執行時會把平臺產品、平臺研發和平臺運營縱向切分成一個個特性團隊(Feature Team)負責一個個的產品。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種做法,後面我會專門有一篇文章來介紹FT的工作機制。有人問QA小夥伴在哪裡?其實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負責實際業務日常交付的QA團隊單獨成為一個團隊,很難貼合業務發展,不符合FT的風格。針對業務功能測試的QA小夥伴,應該直接劃分到業務線,貼近業務保證質量,業務閉環,職能閉環,權責閉環;做工具、平臺的QA小夥伴應直接併入研發效能,形成一個產研基礎設施團隊(infra team)統一支援產研工具平臺的建設。

舉三個例子:

 

我加入五八同城比較晚,「據說」當初也是有個大QA部門,後來給拆了。留了一部分在TEG,其它也都劃分到業務線。

 

滴滴的質量部一開始也是500人+ 的大部門,後來打散,負責業務測試的直接劃分到業務線;做QA工具、平臺很大一部分直接劃分到了效能平臺部(EP)。

 

快手的質量與效能部人數最多的時候有700人?比很多業務部門的人數還多。實行沒兩年,直接打散,負責業務測試的直接劃分到業務線;做QA工具平臺的部分直接劃到了基礎技術部。

快手的質量與研發效能部最初有這個組織架構的影子,除了PMO是在CTO下,其它大部分相同,不過質量與研發效能部最後也被拆了。

其實我最近一直在思考PMO的位置應該在哪裡?直接彙報CTO,手持尚方寶劍,上斬業務大佬下斬小嘍囉,成為管理各個業務線的抓手;還是成為業務線老闆的業務助手,在專案管理上出謀劃策、為業務老闆分憂解難,解決產研同學做業務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果你有好的建議,也請告訴我,謝謝。

發展策略

在產研團隊1000人的公司,研發效能團隊的主要職能和產研團隊在200人的公司有很大的差異。產研團隊在200人的公司,研發效能團隊主要職能在維護一套用開源+商業軟體搭建的研發基礎設施,保證基礎設施可用、穩定,只能解決有無的問題。畢竟人力和資源有限,主營業務更需要多投入。但是到產研團隊在1000這個數量級,其實我們已經有資源去做更多更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了,開始做 1 到 N,這段是更有意思也更有價值的部分。為什麼呢?

    • 人力成本劇增。每個網際網路公司,人力成本都是個大頭。每增加一個產研同學,人力成本線性增加,但是研發效能卻不會線性增加,還可能因為共同作業不當增加更多的溝通成本團隊產能反而下降。
    • 日積月累的技術債、技術坑:攻城略地帶來業務增長的同時,也在身後留下了很多需要還的技術債、需要填的技術坑。之前靠堆人做的事情,現在該考慮下高效的做法了。
    • 修煉內功,降本增效:當行業增速沒那麼大的時候,做好內部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提高公司行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研發效能帶來的效果和團隊規模有關,而且是一個乘法關係。團隊規模越大,做好研發效能對企業帶來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越高。

 

在這個規模,我建議開源+商業軟體+部分自建,雖然整體體驗有損失,但是可以在最小投入下最大程度滿足功能性需求,同時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加大自研部分佔比,提高整體水平。

 

研發基礎設施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呼嚕呼嚕招一幫人想做個幾個月就能解決基建的問題就太樂觀了。否則脈脈上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對基礎設施的吐槽。

網際網路公司怎麼做好研發效能

 

唯二大家都很讚的團隊是美團和阿里,證明這兩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家都還是非常認可的。

網際網路公司怎麼做好研發效能

 

組織架構優勢

    • PMO始終在研發效能下,平臺工具+PMO一起下業務線推廣對EE的發展特別有幫助;PMO從業務線收集到的使用者訴求,部分會轉化為對效能平臺的需求
    • 架構部和研發效能組織上離的比較近,所以有很多框架和技術工具方面的共建會比較好推進,比如工程規範、框架推廣等
    • 運維部和研發效能部組織上離的也比較近,我們的很多基礎設施依託於運維部的支援,互相合作,比如釋出功能,重啟、灰度、資源管理等
    • 統一支撐產研共同作業的基礎設施(包含QA平臺建設),資源利用最大化,邊界合理清晰。

團隊劣勢

    • 研發效能團隊和運維團隊的邊界需要明確,實際上有時不是那麼清晰的,需要雙方負責人識大體,顧大局。效率工程部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比較簡單,涉及使用者部分的產品開發工作都放在研發效能團隊負責,系統管理部分運維團隊可自建。
    • 因為沒有「大QA部門」,研發效能團隊對QA團隊對業務訴求感知度低,需要通過不斷合作和共建來推進工作。

 

實操經驗總結

  • 找對人
  • 人,是第一生產力。研發效能這個領域比較專精,招聘時需要好好區分。怎麼招人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找到能做好研發效能的人」。做不出東西來方向找的不對事小,把業務做爛了影響公司發展事就大了。
  • 這方面的專家一般來自專案管理、設定管理、QA、流程改進,運維,這些人都是有實際平臺操作經驗的;隨著雲端計算、雲原生的發展,應用運維、少部分架構、研發也進入了這個領域。現在可以直接招聘「研發效能」「工程效率」「DevOps」相關的人了。招就要招你能招到的最好的人,這都是寶貴的人才,尤其是一線大廠的人是很難找的。比如阿里雲效團隊、螞蟻研發效能團隊,騰訊TEG、PCG,美團研發質量與效率部、百度效率雲、滴滴EP等,實在找不到人可以去這幾個大廠挖,當然他們這些團隊也同時都在招人,感興趣的也可以去聯絡 :)
  • 只要找對了人,後面就好辦了。牛人是自帶光環的,相應的團隊怎麼構建,公司需要迫切在哪方面投入、招聘什麼樣的人來做什麼事情......只要招來對的人這些事情就都能迎難而解。關鍵是招到對的人,這是破局關鍵。
  • 搭好班子
  • 組織架構是第二生產力。搭建好適合業務發展的組織架構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的作用。招來了牛人不能擺著,要給他配團隊配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婦已經讓咱給請回來,我們就要給她找洗碗的、配菜的、傳菜的,這樣才能做出一席好菜。找不到牛人做的東西爛,我們也就認了;如果找到了牛人,不會用,用不好那也是挺可惜的。
  • 走正路
  • 畢竟下面團隊瞭解到的資訊有限,很多時候上層可以給出更多的背景資訊,這樣大家一起找到一條可以實現的正路子。這就要因地制宜,相機而動。時機太重要了,很多時候轉瞬即逝,一旦失去,後面千辛萬苦未必能成。所以都在說天時地利人和,而不是地利人和天時,或者人和地利天時。
    願各位能找到不錯的公司、不錯的領導、不錯的團隊,此生盡興、赤誠善良,做自己擅長也喜歡做的事。

 

推薦閱讀

研發效能團隊的規模、職能劃分和優劣勢的意義和價值

中小網際網路公司研發效能團隊規模、職能劃分和優劣勢分析

一二三線網際網路公司劃分標準和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