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工作裡面,我總是作為技術研發的角色參與其中。從一個普通研發做起,曾經也負責過技術架構工作,也帶過20左右的創業公司技術團隊,也曾作為技術負責人蔘與了一次星辰大海的創業。折戟退出後我感觸很多,很長一段時間不怎麼輸出,只是單純地輸入,學習、覆盤、自己找mentor,讓自己走出情緒低谷,也找到新的方向。 (免責宣告,本文不會出現任何和現實有關的任何業務或者公司,也不涉及任何具體的人和事情,僅作為經驗總結,本人不會對任何具體專案,公司,個人進行任何評價或者涉及任何商業內幕。)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失敗,也不知道如何從失敗裡面找到有價值的經驗和做反思。走過的彎路,甚至走錯的方向,都能作為下一次出發的參考。
仔細想想,工作的這些年,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感悟,記錄下來只為證明自己是清醒地活著,沒有停止思考。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所以只要還有人能看到我的思考,我也就會一直存在。
世界上本沒有所謂地圖,有人經過,記錄下來,最後編撰成一個完整的地圖。我願意做第一個畫地圖的人,校正不輟,期待能利於他人,也利於自己的成長。
1. 單一職責是把雙刃劍。
每個人在自己單一的職責範圍內,看到的事情總是有很深的侷限性。對於設計和實現,需要基於不同緯度去單一職責劃分,讓變化分離到新的擴充套件裡面,而不是現有模組或者系統裡面。但是對於個人成長來說,單一職責不利於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個規模大一點的公司或者團隊,職業分工也越來越細,每個人都只做其中一小部分,說是面向細節研發也不為過。軟體(或者說網際網路)研發工程師從不同緯度分化成前端、後端,大一點的公司還會有中臺研發工程師。從程式碼多少來看,還可以分成Pro Code(純程式碼)、Low Code(低程式碼)、No Code(無程式碼)工程師。
分類越來越細,對個人綜合性發展反而有些限制了。所以對於個人破圈,我個人認為是很有必要的。純後端的研發工程師,應該多去了解一下前端技術,相反前端工程師可以去學習一門後端語言或者瞭解一下資料庫相關的知識。前後融合,觸類旁通。工程能力,應該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該分前後端。
2. 對自己能力上限沒有預估,容易透支精力。
我以前總是認為自己的個人能力非常強,還沒有到需要努力到拼天賦的地步,對於很多事情都傾盡全力,甚至惡性加班來創業,最終導致的是產品需求方的隨意修改,疲於表面的改動消耗了團隊和我的精力。個人能力是有極限的,不要利用年輕的精力和時間去做低價值的事,時間會真實地評價我們做過的所有事,給出最嚴格和客觀的反饋。沒有形成梯隊,沒有有效的分工,執行層的低效往往來自高層的過度參與或者過度不進行頂層設計,關於這個我會在後面找時間另行寫一篇文章來探討。
樂觀是創業的起點,也可能是終點。商業的行為一定要建立在可行性的範圍內,可以面向未來做顛覆性的創新,也可以做基於現有商業的微創新。重要的是必須是有利潤保證的商業模式,也許在過去的某些網際網路熱浪中會有資金給一些沒有明確盈利模式的團隊或者創業公司進行風險投資,但是在如今這個網際網路寒冬時期之下,越來越多的資金變得謹慎和挑剔,這也是符合商業真實發展的規律:資本是逐利的,只會投向能真正賺錢的領域。所以我們可以對前景保持樂觀,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最壞的打算就是在現有資金情況下,合理地運轉下去。活下去不是口號,是最後的底線。否則做一個賠本的生意,而且又熬不過寒冬,那麼還不如老老實實回去打工。
3. 技術要服務業務,更要探索更好的業務。
在創業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奇思妙想,也會對產品矩陣進行完善。做中低端市場的公司,對下沉市場做到接近飽和之前就可能開拓新的使用者市場,比如轉向中高階市場。雖然進入一個不熟悉的市場面對很多風險和難度,但是一個想長期存活並且想活得很好的公司,開拓第二曲線是明智的選擇。作為技術人,以專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優化產品,而不是一味做純技術的研究。不能落地的方案是假大空,不能落地的技術研究,只能在象牙塔裡衰落。
我們做技術,一定要找到商業落腳點,這樣才能做得長久,在公司或者團隊裡面才能更有話語權。缺少話語權,你就無法定義什麼是ROE,你無法把一個成本部門變成一個營收部門,CEO和CTO應該統一戰線和思想,不然各走一方,對公司的發展會有毀滅性的打擊!
4. 投資是投資未來,而不是去走純線性的老路。
對於投資未來,我有一些淺薄的想法。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也是屬於新的思潮。簡單來說線性的事情不是沒有價值,而是紅海搏殺,利潤很少。假設存量市場裡面最大利潤是8%的水平,做到極致也不過是8%,而市場規模是有限的,那麼資本也是不會認可這種老路線的。
而新市場不同,同類競爭者更少,利潤更多元化,利潤率也更高,賽道夠寬夠長,不至於在起步階段就看到萎靡不振的終局。無論是做技術,還是做任何商業專案,我們都優先以終為始的思維去思考,想清楚終局,然後才能 去決定如何開局。
兩點就可以連成線,路徑(投入資源)只是 具體實現罷了。
5. 慎重選擇創業夥伴。
不要輕易和朋友創業,除非你們真的對未來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對利益看得很輕。比如長期主義者應該找長期主義者,價值投資者不要去和短線套利的人聊什麼是好的資產。
良好的創業和投資應該是在可以承受的風險範圍內,進行的計劃性操作。
6. 創業需要一些偏執的信念。
和在一家公司上班不同,創業需要自己去完成盈虧平衡,對整個專案乃至公司的存亡負責。所以常常會面對非同小可的壓力,也會面對非常多的不確定性。作為研發出身的人,通常習慣去做一些確定性的事情,無論是技術架構,還是到具體的程式設計實現,都是把不確定性的變成確定性的過程。而創業的過程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控制變數,也無法阻止變數突變。所以面對這些變化和壓力,我們需要有信念,甚至需要足夠偏執的信念。當我們想清楚的要做的事情,並對它有足夠了解之後還依然有信心的時候,需要持續自我鼓勵,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被現實壓力打到。
馬雲說過:今天很困難,明天更困難,後天一定更美好。
我相信這句話,因為大部分人死在了今天,或者挨不過明天。要活下去,在新的資金注入之前,只能堅持下去,靠信念渡過這片浮屍百萬的死亡之海。
在投資和創業的道路上,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只是想法不同,目標不一樣。祝福曾經一起戰鬥的兄弟,希望他們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