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進階——技術部如何做績效考核設計?

2022-06-06 21:01:09

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之前有個同學問我技術部的績效方案怎麼設計,想著這麼多年的考核與被考核,我陷入了沉思,一方面是我對考核的認識未必正確、全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同學未必能接受這種說法,但教學相長不是壞事,所以還是聊聊對績效考核的看法吧。

首先,你要清楚績效考核是屬於什麼模組,在頂層設計中佔有什麼地位,這樣才能更清晰的理解他,理解才能設計嘛。就技術部的績效考核可以先看此圖(注意藍色部分):

績效考核隸屬於梯隊建設重要一環,是推動上升通道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一步說,團隊需要週期性的核優淘汰,提拔一批人、激勵一些人、淘汰一批人,而這種動作多數發生在績效考核過程中。你可以認為績效考核是一次Leader的分餅行為,之前Leader為你畫的餅能不能實現,能實現多少,看每個週期的績效考核就可以了。

總結一下,績效考核其實就是協助Leader梯隊建設的工具,所以考核的重點是讓Leader去激勵自己想要激勵的人,從而保證團隊下個週期的執行力。

但這裡有個非常大的問題:考核是一件偏主觀的行為,幾乎完全由Leader主導,而考核結果與親疏又有莫大的關係,不患寡患不均,這種不公平感極容易引發負能量滋生,所以全域性的績效考核設計,並讓考核結果儘量公平,至少看上去公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瞭解了考核的真正意義後,開始上手段,介紹幾種考核方法論。

人才九宮格

正規的團隊在每個績效考核週期,都會由部門負責人或者HR牽頭做一次人才盤點,產出物可以是人才九宮格,結論是團隊健康度,健康度主要由幾部分組成:

  1. 梯隊健康度,即當前團隊規模下,不同級別人數配比應該是怎麼樣的;
  2. 關鍵人忠誠度,副班長以及幾個山頭離職意向如何,有無單點(沒有副班長自己就是單點);
  3. 關鍵人適崗性,判斷接下來的團隊資源應該用以培養誰;

官方的說法是:

  1. 為公司的業務發展需要做人才儲備;
  2. 防範/降低當前關鍵崗位人員的流失風險

人才盤點具體做什麼:

  1. 清晰業務目標及核心策略
  2. 組織排兵佈陣及人才結構
  3. 關鍵人才盤點(二級leader的D們、關鍵崗位人才、明日之星)
  4. 管理決策(招聘、晉升、輪崗、汰換)

九宮格填寫的方式,基本如圖所示:

  • 第一梯隊超級明星一般佔比例的5%;
  • 第二梯隊潛力、績效之星佔比為各10%共計20%;
  • 第三梯隊熟練員工、中堅力量、待展現者加起來40%;
  • 第四梯隊問題員工佔比各15%共計30%;
  • 淘汰員工佔比5%;

框架出來了,問題就是如何將人填進去,這就涉及到所謂的公平性了,各個小Leader甚至會爭的面紅耳赤,這裡提供一個方法論,協助大家更好的填入人選。

專案比拼法

其實對於HR來說所謂的績效是一次排序,九宮格是在這次排序上做了一次分類,一旦涉及排序就需要提供案例,比如我們可以認為:

公司級專案 > 跨部門專案 > 部門內專案 > 組內專案 > 個人專案

專案涉及到的規模越大,不可控因素越多,那麼級別就應該越高,再細分就又可以分賽道,分業務專案或者工程專案,就工程專案也可以分前端專案、後端專案...

真實的場景中,大家其實更多會關注頭尾,頭部會有重大獎勵,尾部要被淘汰,爭奪會很激烈,這裡具體方法是:

  1. Leader A認為自己同學應該排第一;
  2. Leader A描述下面同學做了什麼專案,看有無挑戰;
  3. Leader B不服開始挑戰,描述下面同學做了什麼專案;
  4. 以大Leader為首判斷兩個專案是否匹配,如果大家都認為差不多,那麼需要補充其他專案案例;
  5. 如果大專案案例差不多,但某個同學除了大案例還有小案例,那麼案例多者勝出;

最終,排到第一梯隊的同學案例最多且最好,派到第二梯隊的同學又可以按分類放入不同的九宮格,比如我們可以認為工程類潛力高、業務類績效高。

關於公平性

看到這,有些同學一定又會開始疑惑了,這種排序方式是真實的案例比拼,完全不存在什麼不公平啊

其實這裡的「不公平」不在結果而在開始,這裡的重點是:為什麼重要的專案負責人是同學A而不是同學B?

Leader的親疏和梯隊建設,更多還是給機會、給資源、給輔導,給你機會讓你負責重要專案,給你資源讓你能夠做好,給你輔導讓你不至於跑偏。

如果在種種buffer加成和經濟領先情況下,這個同學還是不爭氣做不出案例,那就自己活該咯!

九宮格後續

九宮格人員全部填入後,高績效和低績效結果便已經出來了,這裡分餅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還需要重新梳理團隊資源、團隊格局,為下一步工作做準備。

  • 超級明星

超級明星需要做進一步培養,這裡可以是給予更多的資源傾斜,讓其承擔更重要更困難的任務,吃最臭的屎,拿最多的錢!

  • 潛力之星

潛力之星本身需要被指派更多的任務,比如工程做得好,是不是也可以業務做得好,業務做得好可不可以管理做得好?

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能面對更多的人,能處理更多的場景,那麼潛力之星便可以變成超級明星。

  • 績效之星

績效之星本身是非常熟悉業務的一批人,大概率本身工作也認真負責,忠誠度也高,但總讓人覺得缺點意思,這個時候多半是這個同學本身已經到天花板了,他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已經被打上了標籤。

這個情況可以給他升職、升階,擴大他的邊界,給他更高階別的Leader或者導師,幫他開闊視野,以此幫助他突破本身界限。

  • 中堅力量

中堅力量俗稱老黃牛,潛力方面可以先放一放,重點開發其對業務的理解,強化他的業務貢獻度,幫助他過度到績效之星。

  • 待觀察者

待觀察者本身會被人認為天賦很好,但由於自身因素比如好逸惡勞,也可能環境因素比如直屬Leader限制而導致「高智低能」。

這裡的手段可以是給他換個Leader,或者給他點獨立專案,看其自身適合到潛力之星還是中堅力量。

  • 熟練員工

熟練員工多是潛力耗盡的員工,甚至是一些業務單點,守著一塊難度較高的業務,幾年如一日。

對於這種員工,可以主動詢問是否願意嘗試更多機會,引導其往績效之星或者中堅力量發展。如果其確實只關注其一畝三分地,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單點,也可以暫時聽之任之。

  • 其他員工

其他員工多處於淘汰邊緣,可以在結構層面給一些改變的機會,但平時可以少花精力關注,在離職時候聊聊,看看拋開負能量部分,團隊中切實隱藏的一些問題,這會是一個不錯的資訊渠道。

總結

人才九宮格是很不錯的績效考核方案,也是我們實際在用的一種方式,先做小組的,再做部門的,最後做公司的,如此下來公司的排序就出來了,我們一般會重點對頭部員工進行梳理,大概是這樣的:

這種排序方式簡單好用,但硬生生排序的方式總感覺差了一些資料支撐,所以還會有其他資料指標方法。

資料指標

每個部門都需要準備一組評價指標提交公司用以被評價,比如我提供給公司的是:

正常情況,公司層面只會關注技術部的開發效率和線上事故,將這個表分解到技術部內部,可以是這個樣子:

雖然有這些指標,我可以直接給大家說,這些指標多數只能作為兜底材料存在!意思是做的不好要減分,做得好並不會加分!

舉個例子,一年一個線上事故都沒有,原因竟然是一年沒有什麼開發任務。

再舉個例子,一個同學身上事故特別多,那麼他是不是很垃圾呢,調查下來發現他工作量是別人的兩倍,所以這種減分項指標使用有很多限制,甚至會跟氛圍相左。

所以就公司層面,CEO對技術部的考核,是考核技術部每年有多少技術創新專案,說白了是技術部今年產出了多少外部有感知的專案,並且需要證據鏈。

有技術創新專案案例才會有加分,底層邏輯跟上面的案例評比是一脈相承的,還是要求負責人把團隊做的事情說出來、說清楚,如果一個你覺得多麼牛逼的專案,比如Devopts,其他部門並無感知,那麼大家也就不會認可。

但是你如果說清楚Devopts節約了多少錢,多少時間,並且有足夠的資料佐證,那麼老闆也是會買單的,畢竟節約錢誰不喜歡啊!

但一段時間後,這種流於形式的資料指標,顯然大家都不買賬了,於是OKR又登場了。

OKR模式

因為最終評比的都是專案完成情況,而我們又想專案有更多的資料證據鏈,所以OKR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KR是遵循SMART原則的。

如果公司OKR機制執行的比較好的話,每個OKR週期便會有對應的覆盤評分,最終評分依舊是確定人才排序。

PS:如果有公司給你說OKR不涉及考核,我建議聽聽就算了,因為肯定是涉及的,只是看以哪種方式關聯。

因為是全員OKR,會更好的進行分類和定級,之前的專案評比模式完全可以複用,而這種OKR通曬所導致的公平性變得更高了,大家更容易認可,所以考核的結果會更趨於良性發展。

最後,OKR考核結果匹配合適的上升通道設計,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結語

這裡總結一下,我認為所有的績效考核都是為梯隊建設做貢獻,是Leader重要的管理工具。

真實的績效考核其實都是在做案例評比,最終是為了做排序,如何讓案例評比變得更科學、更公平,是做績效方案設計最應該考慮的,但是大家也不用想太多,因為OKR機制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不過OKR機制中具體到績效打分有會有很多認為因素在裡面,因為最終大概都是投票,會表達的Leader又會佔據上風,所以各位加油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喜歡的同學可以四連支援: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