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我們常常說貪小便宜吃大虧,這種案例容易伴隨一個名詞:小聰明,那麼到底什麼是小聰明呢,先看一個案例:
在B站時期,有個比較機靈的學弟問我有沒有工作推薦,並且強調工資不重要,就是想過來跟著我學習。一時間虛榮心作祟,讓技術同學進行了基礎面試沒問題後,開始聊工資預期:
他當時待遇20k,期望24k,20%算一個還算正常的漲幅,考慮加班情況最終給了24.5,雙方確認無誤後,便叫下面同學給他走流程。
一週後,他反饋還沒拿到offer,心想HR效率怎麼這麼低,便去問了一嘴,結果發現被淘汰了!問明緣由很驚奇,原來這哥們工資要了28k,面對無理的40%漲幅要求,HR毫不留情面...
下來後問哪個學弟,為什麼說好的是24.5,怎麼要了28k,他給出的答覆也十分奇特:我看你們招聘廣告寫的28-38,給得挺高的,於是就要了28...
聽到他的說辭,我頭上豎起了三根黑線,問了一嘴:你手裡是有其他offer了哇,還是公司老闆在挽留?
他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並表達Leader已經知道他要離職了,問我offer怎麼還沒發,突然心中百感交集,差點背過氣來...
這個同學其實是聰明的,他知道通過一些渠道找到更優秀的人,並且人家也願意給他機會,機會因為聰明而產生,這是值得誇獎的。
但後面的故事就不太聰明瞭,首先既然聊好了預期,就應該按劇本走;既然他決定貪心一把以搏到超預期的offer,那麼就要給自己留後路。
最終的結果是工作還沒落實,本來的工作也出了問題,還沒有planB,這就不是聰明而是傻了。
沒辦法硬著頭皮去跟HR拉扯,想看看有無轉圜餘地時候,HR竟然表示這個同學還有謊報待遇的行為(他說自己24k),結果又拿不出工資流水單佐證,於是HR已經給他打上了不誠實的標籤,所以...
後面跟該同學交流結果時,他也是悔恨有加,於是跟他做了一輪深入的交流:
招聘最重要的是預算,比如28-38,並不是大家以為的最高就28,真正的情況可能是:這個職位的預算申請的是38k,也就是隻要候選人預期在38以下,HR便可以直接拍板;若是候選人預期超過38,那麼就需要用人團隊特殊申請,這個流程會很複雜。
綜上,28-38真實的表達是<38都可以,但為什麼會出現28這個數位呢,大概是招聘網站錄入時候強制要求錄入上下限,並且相差不超過10吧...
這裡大家當然可以說招聘廣告有問題,是虛假廣告,這裡的建議是不要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較真。
招聘的成本其實很高,用人單位並不想在面試這個事情上浪費太多的時間,所以正常情況下,只要能力匹配職位都會盡量放進來,碰到特別合適的,甚至會教他們如何跟HR談待遇,都是為了提升入職率。
HR團隊也不完全就是用人單位的敵人,他們雖然想要控制成本,但也會盡量尊重用人單位的急迫需求和專業判斷,意思就是:工資方面我們說多少,一般來說就是多少...
能力判斷從專業,除了專業建議,但HR也有自己一條標準,就是漲幅超過百分之多少,這個數位一般是20%,就會重點核實材料了,碰到特別優秀的也可以50%甚至100%,但是對證據鏈的核實會更加仔細。
如果沒有證據鏈還跟HR獅子大開口,這不是扯犢子嗎...
聽到這裡,該同學也是十分理解了,並表示確實是自己的貪婪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這裡我打斷了他:
貪婪其實沒什麼不好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什麼不對呢?
他的核心問題不是貪婪而是小聰明。
通過聰明才智額外的獲得了一個機會,但這個機會由於自己的某個低階錯誤而失敗,這就是小聰明;
進一步,由於自己的某個錯誤導致問題不可避免,這時不思考如何面對而採取掩耳盜鈴的方式應對,這就是小聰明;
追求利益更大化或者規避自身損失過程中,採用片面性解法導致的臨時性勝利,而最終徹底失敗的行為,就是我們所謂的小聰明。可以看到,小聰明其實是短視行為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想要更多利益沒有錯,由於想要利益更大化導致的不誠實,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不然你讓滿口瞎話的銷售怎麼活?
所以,你可以貪心,你也可以因為貪心而不誠實,但既然你選擇了不誠實,那就要有完整的策略不被輕易識破。
比如上述案例,他如果想要28k,就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過程中言語有所修飾不是大問題。他最大的問題是謊報工資,因為他不能解決工資流水的問題。
低端的謊言是對智商的侮辱,不要撒一個一說就破的謊,因為這會被打上愚蠢的標籤,大家不會說你愚蠢,但取而代之的會是不誠實、心思重、貪婪、沒有自知之明...
很多不好的品質被冠名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貪婪而是因為短視,不是因為不誠實而是因為愚蠢,畢竟你的貪婪和不誠實也僅僅才4000元,這種程度才到哪呢...
所以,短視該如何改變呢?
初階的問題採用換位思考就可以明辨因果,核心是:不同角色怎麼看待這個行為?
舉個例子,如果行為是臨時提價,那麼面對這個行為不同的角色看法就不一樣:
如果是有offer或者老闆挽留要求漲價倒是情有可原,要是背棄約定,這個同學得罪我有什麼好處,這種小傻瓜可不好用啊!
如果是有offer或者老闆挽留要求漲價倒是情有可原,要是想亂要價,就得看他之前工作是多少,如果沒有自知之明,那麼進來也做不了什麼事。
其實只要能稍微設身處地的站在不同角度思考一下問題,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都可以避免,如果想要解決更復雜的問題,便需要引入系統性分析,看到事物的本質了。
系統性思考,是升維解決問題的關鍵,掌握它,會更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
系統性思考的核心在於六個字:
結構影響行為。你想讓人們產生你所預期的行為,最根本的辦法是設計相應的結構。
結構影響行為,也可以理解為規則影響行為,機制影響行為,意思是你設定一個規則,他就一定會導致一些符合預期的行為,如果加以獎懲的催發,這個行為會頻繁的發生,比如上述案例:
談薪的規則是之前的工資越高,那麼就能要到更高的工資,於是就會產生謊報工資的投機行為,而且這種投機行為是有成功案例的,所以規則如此,還有莫大的激勵條件,那麼謊報工資的行為就一定會發生。
人力部門為了降低謊報工資導致的惡果,就會設定事後審查工資單流水的規則,這會大大降低謊報工資的概率,因為一個規則導致一個行為的發生,因為一個規則避免一個行為的發生,這就是結構影響行為。
系統性思考其實是真實的描述當前的世界,對系統的定義是:系統是由一群相互連線的實體(要素)構成的一個整體,他們之間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作為一個整體運作。所以系統重點有三:
謊報工資的案例比較簡單,我們這裡換個複雜的場景加以說明:
如果我們設定一個規則:線上出事故,部門就會受到懲罰,那麼團隊首先會盡量避免出現事故,一旦有跨部門共同作業首先會考慮規避責任,並且真的出現事故就一定會甩鍋。
將案例進行系統化呈現的話:
要素(實體):事故數、團隊A的規責策略、團隊B的規責策略、合作效率、團隊A的收益、團隊B的收益、公司的收益;
他們的連線關係是這樣的:
每個部門規避責任的策略越多,那麼他們自己的事故就越少,事故越少那麼他們的收益越大,部門收益增大,公司的收益也會變多,所以部門內部一定會想方設法的甩鍋,公司方面也不會完全反對。
但是,因為甩鍋導致的避責策略卻導致了部門間的矛盾增多,合作效率低下,合作效率低下一定又會降低部門收益,最終降低公司的收益,對此公司肯定不會同意。
所以,這裡的目標不應該是降低事故數,而應該是增加公司收益,所以要想辦法降低公司事故數,又不能讓避責策略嚴重影響合作效率,這是個複雜且矛盾的問題:
強調部門效率就要增加公司事故,增加公司事故又要降低公司收益,這裡通用的策略是找一個平衡點:如果當前收益因為事故而降低嚴重,那就強調事故數;如果因為效率影響收益嚴重,那就強調合作共贏。
具體實操方面,首先可以對事故進行分級比如S、A、B、C,考慮團隊合作效率初期懲罰S事故即可,事故問題過多的時候就從A級事故開始懲罰。
至此,一個系統性思考的案例就結束了,上面那個圖叫系統迴圈圖。
除了結構影響行為之外,還可以衍生出結構->模式(趨勢)->事件模型,比如:
我們看得到的是出現了事故,我們分析下來發現近期出現事故的概率加大了,最終思考下來,我們發現是因為公司策略改變了:不追究S級事故,所以大家不再重視事故數了。
這就是一個更復雜結構影響行為的案例:底層的結構引起了趨勢發展,最終大家看到的是出現了事故。
前面說了,小聰明的本質是短視,短視其實是因為看不清局勢,所謂小利不圖必有大謀,是因為知道什麼行為能夠換取更大的利益,這也是圍棋裡不計較一城一池得失的原因。
所以,想要獲取更大的利益,就一定要擁有看清真實世界的能力,也就是看到問題本質的能力,那麼系統性思考會是個很好的工具,有興趣的同學可以
關注公眾號,回覆「系統性思考」,獲得學習資料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喜歡的同學可以四連支援: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我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