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 選題緣由(一)
小說來源於生活,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在泰文小說《Jan Dara》中出現的詞語「ชายกระเบน」(the tail of loincloth);在中文小說《西遊記》中出現的詞語「蟠桃園」、「金釵」、「宣花斧」等等。當小說在本國受到歡迎之後,往往會翻譯成外語。翻譯成外語的小說一般都比較有名、重要並且廣受好評,例如翻譯成英語、日語、法語、德語等多種外語的《阿Q正傳》。但是,譯者在翻譯這些小說時往往會碰上很難翻譯的文化專有詞,往往在譯語中沒有和源語一一對應的詞。正如彼得·紐馬克所說:
「往往只要存在文化焦點,由於源語和譯語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或「文化距離」,就會存在翻譯問題。」
本次研究將研究將漢語文化專有詞翻譯成泰語的翻譯策略,以二月河小說《雍正皇帝·九王奪嫡》中的文化專有詞為研究物件,初版於1991年;2017年由冷猜·叻詩阿格鬆翻譯成泰語,題為《雍正:保衛大清的皇帝·龍椅之路》。之所以選擇這部小說作為研究物件,是因為該小說不但在國內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好評,在港臺和東南亞華人中也同樣風靡一時。小說繼承了《紅樓夢》的優秀文學傳統,並借鑑了武俠小說的寫作手法,並且成功塑造了一批文人士大夫的形象,並對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儒家的進取和道家佛家的明哲保身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同時,小說也細膩地描繪了清初長達數十年的市井風俗和人文地理景觀,這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顯然,這些社會歷史文化與泰國的傳統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小說中大量的文化專有詞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但是在跨文化翻譯中,這些文化專有詞卻是一大障礙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