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文章底部的二維條碼或在微信搜尋 郭霖 即可關注,每個工作日都有文章更新。
經過一段漫長且複雜的申請過程,我的GDE申請總算是順利通過了。
很榮幸現在我成為了國內第二位Android GDE(第一位是朱凱),而我想寫一篇文章將整個過程分享出來,同時向國內的開發者們普及一下什麼是GDE,以及如何去申請。
今年4月,Android 11的Beta版即將上線之際。
鴻洋在微信上找我:老郭,最近有Google的那邊的人聯絡你麼?
我:沒有啊,咋了?
鴻洋:有個說是和Google合作的傳播夥伴,正在做Android 11面向開發者群體的傳播規劃,想要找國內影響力比較大的Android公眾號來幫忙推廣傳播。
我:那可能是我的影響力還不夠大吧 😂
鴻洋:他們說在公眾號找過你,你沒有回覆他們。
我:。。。。
鴻洋:那我把你的微信發給他們,讓他們直接聯絡你。
一場奇妙的旅程就這麼開始了。
話說我在國內的Android技術社群也算是活躍很多年了,寫過百餘篇部落格,寫過三本書,寫過不少開源專案。但Google官方從來沒有聯絡過我,我也沒有主動聯絡過Google。當然,我不去主動聯絡Google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聯絡上Google,所以這次能夠和Google建立聯絡我是很開心的。
至於去幫助Google做Android 11方面的推廣,這點我當然是非常樂意的。畢竟從畢業以來我就一直在做Android方向的開發工作,既然是吃這碗飯的,幫助Google推廣技術自然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本來我以為這件事情很簡單,就是Google官方開發者公眾號釋出了一些Android 11的文章,我這邊幫忙轉發一下就可以了,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
Google聯絡我之後表示,希望我可以參加7月4號在上海舉辦的Android 11 Meetup活動,並進行主題演講。由於疫情的原因,這也是Google今年的第一場線下開發者活動。
這個邀請對於我來說是有點突然的,平時我都是以寫部落格、寫書為主,最多是開幾場Live Coding直播,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線下主題演講。但是換個角度想想,能受到Google官方的邀請,這也是對我的一種認可,如果拒絕的話就顯得太不禮貌了,所以貌似我也就只剩一種選擇了:好好準備!
由於演講的內容要圍繞Android 11展開,我大致翻閱了一下Android官閘道器於Android 11的新特性和行為變更,發現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AsyncTask在Android 11當中被廢棄了。
AsyncTask可以說是陪伴了廣大Android開發者許多年,一直以來都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進行非同步任務處理。那麼為什麼在Android 11當中這個類被廢棄了呢?因為現在Google有了更加推薦的非同步任務處理方式:協程。所以,我的演講主題也就這麼確定下來了。
首次線下演講對於我來說還是相當緊張的,並且由於是Google官方的活動,我可不想在演講中出現什麼技術性的錯誤,要不然丟人就丟大了,因此必須進行非常全面的準備。
我上網參考了大量關於協程的文章,認真學習和總結,把之前沒能掌握或者是有疑惑的知識點逐個擊破。另外還編寫了許多Demo程式,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測試驗證,以加深理解。
除了技術方面的準備,我還要思考演講的內容劃分,時間分配(事實證明我一直不擅長這個),甚至還學會了做PPT。
最終,Android 11 Meetup上海站的活動舉辦得相當成功,線下名額全部報滿,線上一共11000人觀看,並且普遍收到了大家的好評。想看這次活動回放的朋友可以 點選這裡 。
活動結束後,在Google一直負責和我聯絡的Tracy也在說:你講得太好了,趕快去申請GDE吧!
恩?GDE?
GDE的全稱是Google Developer Expert,是Google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的一個開發者專家認證專案。如果你對Google的某個技術領域非常擅長,同時在這個領域有比較高的影響力的話,那麼就有可能成為Google官方認證的開發者專家。
由於我知道絕大部分的國內開發者對於GDE的瞭解可能都很少,因此這裡我就給大家做一個比較詳細的科普。
眾所周知,Google是一家崇尚技術的科技公司,Google也經常會推出許多面向開發者的技術產品。開發者對於Google的整體生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Google推出的這些技術產品中,某些影響力比較大且比較成功的技術,Google就會為其提供專家認證服務(GDE)。因此,GDE是有很多個領域的。當然,這些領域也會隨著Google的技術迭代一直在變化。
目前Google一共提供了16個技術領域的GDE認證,如下圖所示。
這些技術基本也代表著Google當下最熱門的技術方向。
那麼或許有的小夥伴會好奇,成為GDE具體有什麼好處呢?
我感覺最主要的好處就是能夠得到一個Google官方的認可,相當於官方承認你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雖然Google不會直接發你錢,但是你完全可以藉助這個Title去嘗試獲得更高的薪水,甚至是自主創業。
並且,成為GDE之後,你將可以和Google建立直接的聯絡,在技術方面有什麼問題可以向Google的員工進行諮詢,還能獲得一些Google未釋出產品的內部試用資格。
Google可能也會向你尋求一些技術建議,比如我最近就被問到,希望Android 12中可以增加哪些新功能?(當然我也沒能給出什麼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你有什麼功能是非常希望Android 12中加入的,可以告訴我,我再轉告給Google。)
除了以上好處之外,直接經濟上的好處也是有一些的。比如說,GDE將有很大的概率被邀請去參加每年的Google I/O大會(這也是我申請GDE的最主要原因),並且Google會幫你承擔所有的門票、機票、酒店的費用。另外,JetBrains向所有GDE提供了免費的全家桶產品,原價大概200多美元一年吧,像我平時偶爾會用RubyMine寫寫伺服器程式,現在這部分錢就能省下來了。
那麼目前全球一共有多少位GDE呢?這個數位是一直在變化的。因為每天可能都會有新的GDE加入,但同時,GDE的身份並不是一直有效的,而是隻有一年有效期,Google會在第二年重新評估你是否仍然具備GDE的資格,所以,每天可能又會有人失去GDE的身份。
截至我編寫文章的時候,全球一共有843位GDE,分佈於上圖中的16個技術領域,其中Android GDE一共有109位。
Google在其開發者官網上有一個專門的頁面,展示了所有的GDE,以及他們的詳細資訊,地址是: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community/experts/directory
另外這個頁面上還會使用Google地圖來標註出每個GDE所在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其實是有很多位GDE的。
事實上,中國目前一共有30位GDE,但絕大多數的GDE都是Machine Learning這個領域的(24位元)。而Android領域就比較少了,目前只有兩位,並且我是最近才剛剛認證上的。
那麼接下來,我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我的GDE申請過程。
受到了Google的邀請之後,我就開始了我的GDE申請之旅。
從開始申請到最終成為GDE,我經歷了大概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據說這已經算是非常快的了,有些GDE甚至經歷了半年之久的申請過程。
GDE的申請過程相當複雜,而且對申請人的要求很多。不過我最終總結下來,主要要求無非就是兩點:技術和影響力。
技術自然不用多說,你既然申請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沒技術肯定是不行的。
影響力是Google非常看重的一點,就是你光有技術還不行,你還必須在這個領域上有比較大的影響力,Google才可能會授予你GDE的稱號。
而影響力又可以再具體劃分成以下幾點:公開演講(尤其重要),部落格,書,視訊教學,開源專案。
其中,公開演講是最最重要的一環,因為Google特別看重你線上下技術社群的參與度。另外其他幾個部分都是加分項,越多越好,上不封頂。
當你認為你具備了所有成為一名GDE的條件之後,就可以去嘗試申請GDE了。不過,申請GDE還需要一位引薦人,並且引薦人必須是Google員工才行,這裡我要特別感謝Google的鐘輝老師願意幫我引薦。
那麼你可能會說,我上哪有什麼機會去認識Google員工幫我引薦啊?沒錯,所以首先你自身還是要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才行,有了影響力自然就會有機會認識Google員工(主動或被動都有可能)。或者你也可以聯絡其他GDE幫助你引薦,比如說我。
當你獲得了引薦資格之後,會有專門負責GDE專案的Google員工與你進行對接。首先他會發你一個連結,讓你在這個網頁上填寫申請資料,注意必須全部都用英文填寫。
填寫申請資料大概是我申請GDE過程中最痛苦的一個部分,因為要填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
我記得有兩個部分是需要你非常詳細地去填寫的:個人介紹和申請原因。
個人介紹是讓Google快速瞭解你的最佳途徑,因此你需要將自己最有優勢的一面展現出來,讓Google知道你有多出色。另外,假如你能順利成為一位GDE的話,在這裡填寫的內容,最終也會成為你的GDE專屬頁面上的個人介紹。
下圖是我的GDE專屬頁面。
而申請原因要如何填寫就不太好說了,我不清楚Google會如何評估這部分資料,甚至不清楚Google想要從申請原因中獲取怎樣的資訊。但根據我的大體猜測,不應該在申請原因中填寫太過功利性的目的,因為成為GDE本身就是一個無經濟收益的事情,Google更希望看到的是你願意在開發者社群中無償做出貢獻的態度。
總之,關於申請原因這塊,我相信1000個人就會有1000種寫法,只要你的原因是充分合理的即可,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這裡我就不把當初我寫的申請原因分享出來了。
將上述兩大塊內容填寫完成之後,接下來就到了要你使勁吹牛逼的時間:證明你的影響力。注意這裡我並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因為Google想要確切地知道你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所以你有任何值得吹噓的地方,都要儘可能地寫上。
關於影響力這塊的資料填寫,主要分為線下影響力、內容創作、專案貢獻這3個塊面。
線下影響力就是指你參加過哪些線下開發者活動,發表過多少次演講,總共影響到了多少人,Google和非Google的活動都可以。當然,由於今年疫情的原因,許多開發者活動變成了線上舉行,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填寫今年變得相對靈活了一點,一些線上演講也可以算到裡面。
內容創作是指你創作過哪些與Google技術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影響到了多少開發者,主要包括部落格、書、視訊教學等等。這部分內容的填寫對於我來說就非常有優勢了,因為我的部落格存取量以及書的銷量都是相當可觀的,所以可以在這個地方好好吹一波。
最後專案貢獻這部分我的理解是開源專案的貢獻,不知道在公司開發的商業專案能不能算到裡面。總之你需要把你做過哪些拿得出手的專案都填寫上去,然後這些專案在開發者群體中有多大的影響力(如star數量)也要告訴Google,好讓Google對你可以有一個更加綜合的評估。
我印象中要填寫的申請資料主要就是這些了,由於全部都要用英文來填寫,所以還是挺花時間的,我大概用了一週左右的時間才全部填寫完成。
申請資料填寫完成之後,點選提交稽核,你的GDE申請之旅就正式起飛了。
不過填寫申請資料僅僅只是GDE申請的開始,接下來還有重重考驗在等著你。
在你提交完申請資料之後,將會立即收到一封郵件,告訴你成為一名GDE需要經歷哪些步驟。
一共是五步,詳情見下圖:
第一步是資格審查。Google會先對你的申請資料進行評估,確保你的資歷足以擔當得起GDE這個名號,不然可能在資格審查這一輪就會被刷掉。當然我認為這個概率很小,因為申請GDE都是需要Google員工引薦的,如果資歷不夠的話,首先他就不會引薦你。
過了資格審查這一關,接下來就會進入第一輪面試。第一輪Google會安排一位與你申請領域相同的GDE作為你的面試官,這位面試官可能來自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以你要做好他的英語口音不標準的心理準備。不過在英語方面也不需要太過擔心,畢竟你是在申請GDE而不是在做英語考試。只要你能聽得懂對面在問什麼,並且能用英語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就可以了,聽不懂的地方可以多問幾遍Pardon?面試官是不會介意的。
我的一輪面試官是一位來自印尼雅加達的GDE:Andrew Kurniadi。
Google會通過郵件讓我們倆建立對談,然後我們自行溝通面試時間就可以了。以下是部分溝通細節:
面試的具體內容我就不能跟大家透漏了,其實無非就是我前面跟大家總結的兩個點:技術和影響力,一切都是圍繞這兩個點展開的。
Andrew是一位相當友好的GDE,在開始面試前我一直比較擔心我的英語口語到底行不行,面試結束後他告訴我完全不需要擔心英語的問題,因為他覺得我的英語非常棒。一位好的GDE果然非常善於鼓勵人。
首輪面試結束之後,面試官應該會根據面試的結果填寫總結報告並提交給Google,具體是怎麼操作的我就不清楚了,Andrew在面試的時候有跟我解釋,但其實我並沒有怎麼聽懂。
總之,我大概是在首輪面試兩天之後收到了面試通過的郵件,與此同時Google會幫你安排第二輪面試。
第二輪面試的面試官將會是一名Google員工,這次我的運氣比較好,Google幫我安排了一名中國區的Google員工來幫我面試,就是我們國內Android圈非常知名的陳卓老師。
由陳卓老師來幫我面試算是有利有弊吧,好處就是我最擔心的語言障礙沒有了,總算可以比較舒適地問答了。壞處就是,由於沒有了語言障礙,面試官可以向你問更多更復雜的問題,並且你不能再以聽不懂當作藉口了。
我的一輪面試只花了3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二輪面試足足花了一個小時,可能也是和陳卓老師聊得比較投緣吧 😄
同樣,我不能將二輪面試的具體內容分享出來,但大體無非還是圍繞著我前面提到的那兩點展開的。
兩輪面試都通過了之後,你離GDE就只差一步之遙了:簽署保密協定和服務與條款。
這兩項雖然已經不是什麼考核內容了,但卻是你成為GDE的必備前提條件。我當時就因為服務與條款郵件莫名其妙進入了垃圾郵箱,導致我沒看到這封郵件,然後GDE的申請進度就一直卡在那裡,白白多等了一個多星期。
關於保密協定這塊,因為GDE是有可能獲取到一些Google的內部資訊的,另外還能得到一些Google未釋出產品的試用資格,為了防止這些機密資訊被洩漏出去,所有GDE都必須簽署保密協定才行。由於簽署了保密協定,我在寫本文時也比較謹慎,不過以上所有資訊和截圖都是我在簽署保密之前就可以獲取到的,所以應該不會觸犯保密協定的規則。
而服務與條款這塊,就是Google要和每一位GDE進行的一系列約定,哪些事情你可以做,哪些事情你不可以做。比如你不可以代表Google的立場去發表任何宣告,還有你不可以向Google索要薪水等等。
以上所有環節全部通過之後,恭喜,你就正式成為一名GDE了。如果你還有點太敢相信的話,檢查一下你的郵箱,將會看到這樣一封郵件:
成為GDE之後,你將會收到一大堆Google發來的資料,包括GDE的Guide Line,GDE的專屬聯絡通道,GDE的專屬差旅網站資源等等等等。我大概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才將這些資料全部梳理清楚。
每一個GDE的領域,在Google都會有一個全球範圍的負責人,這個負責人會很快與你取得聯絡,並要求與你進行一次視訊會面。這次視訊會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歡迎你加入GDE的行列,向你介紹一些GDE的知識,並回答你的各種關於GDE的問題。
但是這對於我來說,又像是經歷了一次面試,因為整個視訊會面過程又是全英文進行的。
如果你的英文水平並不是非常好的話,這裡我可以教你一個小竅門。就是你先提前跟他打一劑預防針,告訴他:I’m sorry, 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so I need to make a apology in advance. 然後對面出於客氣就會說:That’s fine. Don’t worry about it. 最後結束的時候他還會再補充一句:I think your English is perfect!
我屢試不爽。
很明顯,成為GDE只是一個開始。如果你想把成為GDE當成一個終點的話,那麼你可能並不適合去申請這個頭銜,因為GDE是要承擔很多責任的。
Google非常樂於和願意分享並傳播Google技術的人一起合作,所以才有了GDE這個專案。能夠成為GDE,說明Google對你的技術水平,以及你的技術影響力都表示了足夠的認可。但如果你就此躺在功勞簿上,不再持續分享和傳播你所擅長的技術,那麼很遺憾,Google將會在下一年移除你的GDE身份。
所以,在申請GDE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這一點。
我在申請之前就進行了一下自我評估,我認為無論我是不是GDE,常年以來我都一直在分享Android相關的開發技術,我非常樂於做這件事,並且也願意持續做下去,所以才決定提交了申請。
事實證明,這可能是我今年最正確的決定之一。這場奇妙的旅程讓我結識了許多優秀的Googler,包括鍾輝老師、陳卓老師、Tracy、Ben Weiss等等。甚至我竟然還能跟我的偶像Yigit Boyar(Jetpack負責人,RecyclerView作者)進行視訊連線,共同參加一場圓桌會議,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Tracy在剛剛加上我微信的時候就告訴我,Google一直在招募優秀的GDE候選人,同時希望進一步擴大國內Android GDE的人數。
而現在,我已經成為國內第二位Android GDE了。
如果你也具備成為GDE的資質,同時有興趣申請的話,請與我聯絡。
關注我的技術公眾號,每天都有優質技術文章推播。
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條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