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入選《福布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圖書之一」,「20世紀有影響力的商業書籍」;是中國商界最經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訓教材;自1989年出版以來,高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新華書店等暢銷書榜長達25年。
作者史蒂芬•柯維。他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經濟學人》雜誌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史蒂芬•柯維的思想成就與戴爾•卡耐基、拿破崙•希爾並肩比齊。
1、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2、品格比技巧更重要。技巧與品格比,雖然可以很高效地讓別人為你賣力,但是一旦人家發現你品格有問題,就會把你所有的言不由衷當做虛偽,會失去所有。
3、思維定式即是指我們「看」世界的方法,這種「看」和視覺無關,主要指我們的感知、理解與詮釋。它是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與現實相符。你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善意的,那麼整個世界就會對你釋放善意,你覺得你是成功的,你會發現所有的事情都在證明這一點,就是自證預言。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決定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4、思維轉換的力量,就是給腦子洗澡,讓認知升級。不論思維轉換的結果是否積極,過程是否漸進,思維方式的改變會讓我們的世界觀發生改變,而且改變的力度驚人。原則是人類行為的指南針,歷經考驗,長盛不衰,不證自明。這些正確的思維方式,堅守的「原則」就是人類歷史上顛撲不滅的真理,即是燈塔。
效能的兩個要素
金鵝與金蛋的預言,說明真正的效能應該包含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二是「產能」——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鵝。維護產能可以保證持續產出,也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三類資產
資產可以分為物質資產、金融資產以及人力資產三大類,金融資產的本金就是產能,要想獲得更多的產出,必須投入更多的本金。人力資產,和睦親密的夫妻關係是產出,那麼對彼此的關注和照顧就是產能。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亞里士多德也曾經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本書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我們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我們必須具備這三點。
通過在知識、技巧與意願三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突破多年思維定式的偽保護,使個人和人際關係效能都更上一層樓。本書中的七個習慣並非零散的心理法則,它符合成長規律,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
「成熟模式圖」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各個時期表現形式如下:
依賴:圍繞著你這個觀點——有錯誤,我怪你。
獨立:著眼於我這個觀念——我可以獨立,我可以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互賴:從我們這個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集思廣益,共同開創未來。
因此,本書先講述七個習慣中的前3個,著重在如何自我約束,由依賴進步到獨立,這些習慣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範疇,是培養品德的基礎;而後才是「公眾領域的成功」,即習慣4、5、6所講授的團結、合作與溝通;第7個習慣則涵蓋了其他6個習慣,談的是自我更新。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
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為,惹事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時下盛行的社會觀點認為,環境與條件對我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不否認條件作用的影響巨大,但並不等於承認它凌駕於一切之上,甚至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
在外界的刺激與最後的迴應之間,人擁有選擇的自由,這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不同。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刺激和迴應之間的距離,就是我們選擇的自由,當我們能夠合理地利用這段距離時,我們往往可以收穫幸福和成功。就如面對困境時,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應對方式,而不是逆來順受又或是條件反射。
積極主動的人改變習慣、手段和看法來解決三類問題:可直接解決的、可間接解決的、無法解決的問題,對力不能及之事處之泰然,對能掌握的事全力以赴。
對於錯誤的迴應會影響到下一刻發生的事情,積極主動者承認錯誤並改正吸取教訓。
史蒂芬•柯維指出,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哪些事物,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是否積極主動。作者將我們關注的問題分成兩類:關注圈和影響圈。
關注圈,是指我們關注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世界局勢等。
影響圈,則是指我們能夠影響或者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而有些事情是我們關注,但無法影響的,比如石油危機、戰爭、飛機失事等,這些事情就屬於關注圈而不屬於影響圈。兩者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而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人的區別就在於,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能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結果就越來越怨天尤人,從而造成影響圈日益縮小。
如何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史蒂芬•柯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就可以訓練我們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比如,我們如何面對交通堵塞、如何應對他人無理的要求、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以及使用什麼樣的語言。
實際上,從一個人的言談上,就多半可以看出他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的。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消極被動的語句多半帶有假設性質,而積極主動的語言則是「由內而外」改變,**即先改變自己的行為,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
因此,我們務必掌握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
「以終為始」,意思是說做事之前,認清方向。特別是人生目標,別被名利所矇蔽。蓋棺定論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中的真正渴望的目標。
1、「以終為始」的兩個原則基礎:
①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
第一次創造——心智,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
第二次創造——體力,付諸實踐。
高效能人士,在行動前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人生各個方面所期望的結果。
②自我領導
很多人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有搞清楚,就忙於提高效率,制定目標或完成任務,這就是個人生活中領導意識匱乏的表現。以終為始就意味著,我們要帶著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的角色,要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創造負責。從而使決定行為和態度的思維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正確原則。
2、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
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範例如下圖:
對於個人來說,基於正確原則的個人使命宣言是評價一切的標準,它將成為個人的憲法,成為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關鍵抉擇的基礎,也是在千變萬化的環境和情緒下做出日常決策的基礎。
確立人生使命,須從影響圈的核心開始。核心是一切思想觀念(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的根本。
安全感代表價值觀、認同、自尊自重與歸屬感;
人生方向是生命的追求方向以及決斷所依據的準則;
智慧是對事物的認知、理解和判斷能力;
力量則指採取行動、達成目標的能耐。
這四者相輔相成,安全感與明確的方向可以帶來智慧,智慧則能激發行動。若四者十分健全且均衡發展,便能產生高尚的人格、平和的個性與完美正直的個體。
3、樹立正確的生活中心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有人以家庭為生活中心、有人以工作為中心、有人以名利為中心、有人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它們對生活各方面的強烈影響毋庸置疑。但上述幾種生活中心都是多變的,作者提議我們要以原則為生活中心,因為原則是恆久不變、歷久彌新的。
以永恆不變的原則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維定式,也就能正確審視所有其他的生活重心。(見下圖)
以原則為生活中心的人總是見解不凡,思想行為也自成一格。由於擁有堅實的內在為基礎,所獲得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使其能享有操之在我且充實的一生。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習慣三落實了前兩個習慣,它通過獨立意志的發揮,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處事態度,進而達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指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所謂重要的事情是指,你個人覺得有價值及對你的使命、價值觀、對優先目標具有貢獻的活動,會使你的生命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事,但是這些事情多數是不急迫的。因此,我們需要學習運用第四代時間管理矩陣。
第四代時間管理矩陣與以往時間管理方法截然不同之處,它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與其著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根據個人管理理論,將耗費時間的事務依據緊迫性與重要性分為四類。(見下圖)
對這四類事務的偏重,將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①偏重第一類事務
這類事務通常被稱為「危機」,如果你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那麼它們的範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佔據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壓力大、精疲力盡、被危機牽著鼻子走、忙於收拾殘局。
②偏重第三類事務
有人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第三類事務上,卻自以為在致力於第一類事務。他們整天忙於應付一些自認為十分重要的緊急事件,殊不知緊迫之事往往只是別人的優先,對別人很重要,對自己就不一定了。結果:急功近利、被危機牽著鼻子走、被視為巧言令色、輕視目標和計劃、人際關係膚淺。
③偏重第三、四類事務
有些人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第三和四類事務上,可以說他們過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結果:完全不負責任、被炒魷魚、基本生活都需要依賴他人。
④偏重第二類事務
高效能人士總是能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務,他們還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上,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結果:願景、遠見、平衡、自律、自制、很少發生危機。
總的來說,普通人的時間安排與高效能人士的時間安排對比如下:
若想做到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第二象限的活動上,需要以下四項關鍵步驟:
①確認角色
作為一個個體你有屬於自己的各種角色,先寫出你自己的關鍵角色,再列舉自己想要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只要考慮下一週的角色和任務
②選擇目標
就是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工作列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③安排進度
為每一專案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④每日調整
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係的意外發展及嶄新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如果能夠建立以第二類事務為中心的思維定式,就能提高安排生活的能力,能夠真正做到要事為先,言出必行。從此,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實現個人的獨立,不必再求助於他人。
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境,目的是爭取更豐盛的機會、財富與資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競爭。
雙贏不是什麼技巧,而是人際交往的哲學,是六個交往模式之一,這六個模式分別是:
①利人利己(雙贏):為自己謀利也不忘他人
②損人利己(贏/輸):攀比、競爭、追求地位、權力慾
③損己利人(輸/贏):委曲求全、討好他人
④兩敗俱傷(輸/輸):總是嫉妒或批判他人
⑤獨善其身(贏):一心求勝,不顧他人,自我為中心
⑥好聚好散(無交易):買賣不成仁義在
以上6種交往模式,哪一種最好?
最好的選擇是視情況而定,如果贏要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以至於得不償失,那麼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好;如果你十分珍惜某一人際關係,而牽涉的問題又無足輕重,那麼偶爾以輸/贏模式來肯定對方也無妨。
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都只是相互依賴的大環境的一部分,於是只有雙贏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雙贏的原則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基礎,包括5個獨立的方面。(見下圖)
「雙贏品德」是基礎,接著建立起「雙贏關係」,由此衍生出「雙贏協定」,需要「雙贏體系」作為培育環境,通過雙贏的「雙贏過程」來完成。這也是雙贏思維的5個要領。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形成雙贏思維的一個重要方式便是,培養雙贏品德。雙贏品德有以下3個基本特徵:
①誠信
即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我們不瞭解「贏」的真正含義及其與我們內心價值觀的一致性,那麼就不可能做到「贏」。沒有了誠信的基礎,雙贏不過是一種無效的表面功夫。
②成熟
這是敢作敢為和善解人意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下圖為不同人際觀的成熟度:
在敢作敢為和善解人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是真正的成熟,這是雙贏的基礎。
③知足
即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
牢記一點:當你超越環境、態度和行為,將觸角探到自己的內心,會發現雙贏和所有其他正確原則一樣,本就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
雙贏並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類交往的一種模式。雙贏來自誠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結果;它體現在能有效闡明並管理人們的期望和成就的協定中;在起支援作用的雙贏體系裡蓬勃生長;經由必要的雙贏過程來實現。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係方面學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己。
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如果你想養成真正有效的人際溝通習慣,就不能單靠技巧,首先你要「知彼」。這一點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轉變,因為我們通常把讓別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迴應。
因此,「知彼」的關鍵在於移情聆聽,這至少包括以下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複述語句,這至少能使人專心聆聽。
案例:
子:「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父:「你已經受不了了,覺得上學太無聊。」
第二階段加入解釋,純用自己的語句表達。
父:「你不想上學了。」
第三階段滲入個人的感覺,此時聽者所注意的已不止於言語,也開始體會對方的心情。
父:「你覺得很有挫折感。」
第四階段是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
父:「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折感。」
此外,表達自己也是謀求雙贏之道所不可缺少的,瞭解別人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有義務讓自己被人瞭解。
古希臘人有一種很經典的哲學觀點,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請注意這個順序,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後是你同他人關係,最後是你表達自己的能力,這是另外一種重要的模式轉換。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慧,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通常來說,溝通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三層次:
①低層次的溝通
此層次源自低度信任,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提防,步步為營,經常藉助法律說話,為情況惡化作打算,其結果只能是贏/輸或者輸/贏。
②中間層次的溝通
此層次是互相尊重式的,他們可以理性地理解別人,卻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真正理解他們的模式和設想。這種溝通層次在獨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並不具備創造性。
③統合綜效
這意味著1+1等於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的統合綜效能帶來比原來更好的解決方案,每一個參與者都能認識到這一點,並全心享受這種創造性的事業。
簡單地說,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於部門之和。它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精髓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當有人不同意你的觀點的時候,你應該試著尋找統合綜效的的第三條道路,一般條件下它總是存在的。如果你堅持雙贏模式,確實願意努力理解對方,你就能找到一種能讓每一個人都受益更多的解決方案。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了5個小時,精疲力竭卻進展有限,你想必會建議他:「為什麼不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得更鋒利?」
然而對方卻回答:「我沒空,鋸樹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磨鋸子?」
看到這個答案,大部分人都會瞠目結舌。但事實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這位鋸樹的人,只顧著一味往前趕路,卻忘了「更新自己」。我們要明白,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鍊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自我更新有以下4個層面:
①身體層面
通過正常適量的營養、運動、休息及壓力管理來維持生理健康。
②心智層面
通過閱讀、寫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
③精神層面
通過閱讀啟發性書籍、接觸大自然。
④社會情感層面
通過持續增加情感投資來更新。
以上四個層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個層面的更新進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每天的個人領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個小時實現身體、精神和智力層面的更新)是培養七個習慣的關鍵。
歌德( Goethe)說:「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和應有成就期許之,他定能不負所望。」
本書共闡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七個習慣符合成長規律,共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第一部分,由依賴進步到獨立,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範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的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3個習慣。
第二部分,由獨立到互賴,屬於「公眾領域的成功」範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的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這3個習慣。
第三部分,自我提升和完善,則涵蓋了其他6個習慣,談的是第7個習慣自我更新。通過這一習慣來統合前6個習慣,實現7個習慣的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