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給定一棵有N個節點的樹(通常是無根樹,也就是有N-1條無向邊),我們可以任選一個節點為根節點,從而定義出每個節點的深度和每棵子樹的根。
在樹上設計動態規劃演演算法時,一般就以節點從深到淺(子樹從小到大)的順序作為DP的「階段」。DP的狀態表示中,第一維通常是節點編號(代表以該節點為根的子樹)。大多數時候,我們採用遞迴的方式實現樹形動態規劃。對於每個節點x,先遞迴在它的每個子節點上進行DP,在回溯時,從子節點向節點x進行狀態轉移。
樹形DP一般可以解決三類問題:
①最大獨立子集
②樹的重心
③樹的直徑
而這三類問題是樹形dp題的基礎。
最大獨立子集的定義是,對於一個樹形結構,所有的孩子和他們的父親存在排斥,也就是如果選取了某個節點,那麼會導致不能選取這個節點的所有孩子節點。一般詢問是要求給出當前這顆樹的最大獨立子集的大小(被選擇的節點個數)。
最經典的莫過於這道題:
題目描述
Ural大學有N個職員,編號為1~N。他們有從屬關係,也就是說他們的關係就像一棵以校長為根的樹,父結點就是子結點的直接上司。每個職員有一個快樂指數。現在有個週年慶宴會,要求與會職員的快樂指數最大。但是,沒有職員願和直接上司一起參加宴會。
輸入格式
第一行一個整數N。(1≤N≤6000)
接下來N行,第i+1行表示i號職員的快樂指數Ri。(-128≤Ri≤127)
接下來N-1行,每行輸入一對整數L,K。表示K是L的直接上司。
最後一行輸入0,0。
輸出格式
第1行:輸出最大的快樂指數。
樣例
樣例輸入
7
1
1
1
1
1
1
1
1 3
2 3
6 4
7 4
4 5
3 5
樣例輸出
5
建立一個二維DP,第一維是節點的編號(也是子樹的根),第二維是這個根節點參加與否,比如dp[3][1]表示以3號節點為子樹的根,當它參會時整棵子樹的快樂指數和;dp[3][0]表示以3號節點為子樹的根,當它不參會時整棵子樹的快樂指數和;這樣就可以滿足最優子結構的性質了。
d
p
[
i
]
[
0
]
=
m
a
x
(
d
p
[
k
]
[
0
]
,
d
p
[
k
]
[
1
]
)
dp[i][0]=max(dp[k][0],dp[k][1])
dp[i][0]=max(dp[k][0],dp[k][1])
d p [ i ] [ 1 ] = d p [ k ] [ 0 ] + w [ i ] dp[i][1]=dp[k][0]+w[i] dp[i][1]=dp[k][0]+w[i]
注意:本題輸入的是一棵有根樹(制定了節點間的上下關係),故我們需要先找出沒有上司的節點root作為根,DP的目標答案在
m
a
x
(
d
p
[
r
o
o
t
]
[
1
]
,
d
p
[
r
o
o
t
]
[
0
]
)
max(dp[root][1], dp[root][0])
max(dp[root][1],dp[root][0])中。
時間複雜度為O(n)。
#include<cstdio>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cstring>
#include<vector>
#define max(x,y) x>y?x:y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1e5+5;
int a[M];
vector<int> G[M];
bool flag[M];
int dp[M][5];
void read(int &x) {
x = 0;
int f = 1;
char s = getchar();
while (s > '9' || s < '0') {
if (s == '-') f = -1;
s = getchar();
}
while (s >= '0' && s <= '9') {
x = (x << 3) + (x << 1) + (s - '0');
s = getchar();
}
x *= f;
}//讀優
void dfs(int x){
dp[x][0]=0,dp[x][1]=a[x];
for(int i=0;i<G[x].size();i++){
int id=G[x][i];
dfs(id);
dp[x][0]+=max(dp[id][0],dp[id][1]);
dp[x][1]+=dp[id][0];
}
}
int main(){
int n;
read(n);
for(int i=1;i<=n;i++){
read(a[i]);
}
for(int i=1;i<n;i++){
int l,k;
read(l),read(k);
G[k].push_back(l);
flag[l]=true;
}
for(int i=1;i<=n;i++){
if(flag[i]==false){
dfs(i);
printf("%d",max(dp[i][1],dp[i][0]));
return 0;
}
}
return 0;
}
/*
7
1 1 1 1 1 1 1
1 3
2 3
6 4
7 4
4 5
3 5
0 0
5
*/
樹的重心定義為,當把節點x去掉後,其最大子樹的節點個數最少(或者說成最大連通塊的節點數最少),那麼節點x就是樹的重心。
在求樹的重心中,有以下幾個定理要用到:
1、刪除重心後所得的所有子樹,節點數不超過原樹的1/2,一棵樹最多有兩個重心,且相鄰;
2、樹中所有節點到重心的距離之和最小,如果有兩個重心,那麼它們距離之和相等;
3、兩個樹通過一條邊合併,新的重心在原樹兩個重心的路徑上;
4、樹刪除或新增一個葉子節點,重心最多隻移動一條邊。
反正現在看了也不懂
先來看一道題:
題目描述
樹的重心定義為樹的某個節點,當去掉該節點後,樹的各個連通分量中,節點數最多的連通分量其節點數達到最小值。樹可能存在多個重心。如下圖,當去掉點1後,樹將分成兩個連通塊:(2,4,5),(3,6,7),則最大的連通塊包含節點個數為3。若去掉點2,則樹將分成3個部分,(4),(5),(1,3,6,7)最大的連通塊包含4個節點;第一種方法可以得到更小的最大聯通分量。可以發現,其他方案不可能得到比3更小的值了。所以,點1是樹的重心。
輸入格式
輸入:第一行一個整數n,表示樹的結點個數。(n<100)
接下來n-1行,每行兩個數i,j。表示i和j有邊相連。
輸出格式
輸出:第一行一個整數k,表示重心的個數。
接下來K行,每行一個整數,表示重心。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出。
樣例
樣例輸入
7
1 2
1 3
2 4
2 5
3 6
3 7
樣例輸出
1
1
因為無根,所以要自己設一個根,這也是樹形dp常用的方法。
d p [ i ] = dp[i]= dp[i]= ∑ j ∈ S o n ( i ) \sum_{j∈Son(i)} ∑j∈Son(i) d p [ j ] + 1 dp[j]+1 dp[j]+1
那麼假設i是重心,在刪除 i i i之後 m a x ( d p [ j ] ) ( j ∈ S o n ( i ) ) max(dp[j]) (j∈Son(i)) max(dp[j])(j∈Son(i))還要與i上面的所有節點(可看成一棵子樹)比,也就是 n − d p [ i ] n-dp[i] n−dp[i]。右圖中我們假設2號節點是重心,那麼除了他們兒子節點為根的子樹4和5以外,還有1367節點也可看成一棵子樹,所以 f [ i ] = m a x ( m a x ( d p [ j ] ) , n − d p [ i ] ) f[i] = max(max(dp[j]),n-dp[i]) f[i]=max(max(dp[j]),n−dp[i])(f[i]就是以i為重心的最大子樹節點數),那麼答案就是 m i n ( f [ i ] ) ( i ∈ ( 1 n ) ) min(f[i])(i∈(1~n)) min(f[i])(i∈(1 n))
搜尋時,還是遞迴到底層,回溯時進行累加,再利用重心的性質,所有
子樹的節點數不超過總節點數的1/2,更新flag的值,就可以找到重心節點了。
#include<cstdio>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cstring>
#include<vector>
#define max(x,y) x>y?x:y
#define min(x,y) x>y?y:x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1e5+5;
vector<int> G[M];
bool flag[M];
int dp[M],siz[M];
int ans=0x3f3f3f3f,cnt;
int n;
void dfs(int x,int y){
int maxn=0;
dp[x]=1;
for(int i=0;i<G[x].size();i++){
int id=G[x][i];
if(id!=y){
dfs(id,x);
dp[x]+=dp[id];
maxn=max(maxn,dp[id]);
}
}
maxn=max(maxn,n-dp[x]);
if(maxn<ans){
ans=maxn;
cnt=0;
siz[++cnt]=x;
}
else if(maxn==ans){
siz[++cnt]=x;
}
}
void add_edge(int x,int y){
G[x].push_back(y);
G[y].push_back(x);
}
int main(){
scanf("%d",&n);
for(int i=1;i<=n-1;i++){
int l,k;
scanf("%d %d",&l,&k);
add_edge(l,k);
}
dfs(1,0);
printf("%d\n",cnt);
sort(siz+1,siz+1+cnt);
for(int i=1;i<=cnt;i++){
printf("%d\n",siz[i]);
}
return 0;
}
給定一棵樹,樹中每條邊都有一個權值,樹中兩點之間的距離定義為連線兩點的路徑邊權之和。樹中最遠的兩個節點(兩個節點肯定都是葉子節點)之間的距離被稱為樹的直徑,連線這兩點的路徑被稱為樹的最長鏈。後者通常也可稱為直徑。
有以下兩棵相同樹,但是根不同:(推薦一個作圖網站這裡)
而兩棵樹的直徑卻是相同的,所以我們還是可以自定根節點
不妨設1號節點為根,「N個節點,N-1條邊的無向圖」就可以看作「有根樹」。設d[x]表示從節點x出發走向以x為根的子樹,能夠到達最遠節點的距離。設x的子節點為y1,y2,……,yt,edge(x, y)表示邊權,顯然有:
d
[
x
]
=
m
a
x
d[x] = max
d[x]=max{
d
[
y
i
]
+
e
d
g
e
(
x
,
y
i
)
d[yi] + edge(x, yi)
d[yi]+edge(x,yi)}
(
1
≤
i
≤
t
)
(1≤i≤t)
(1≤i≤t)
接下來,我們可以考慮對每個節點x求出「經過節點x的最長鏈的長度」ans[x],整棵樹的直徑就是:
m
a
x
max
max{
a
n
s
[
x
]
ans[x]
ans[x]}
(
1
≤
x
≤
n
)
(1≤x≤n)
(1≤x≤n)
那麼,如何求ans[x]呢?我們用鏈式前向星存圖,依次遍歷以x為起點的所有連邊,用已經更新過的d[x]與沒有列舉到的x的連邊之和來更新ans[x]:
a
n
s
[
x
]
=
m
a
x
(
a
n
s
[
x
]
,
d
[
x
]
+
d
[
y
i
]
+
e
d
g
e
(
x
,
y
i
)
)
ans[x] = max(ans[x], d[x] + d[yi] + edge(x, yi))
ans[x]=max(ans[x],d[x]+d[yi]+edge(x,yi))
然後再不斷更新
d
[
x
]
=
m
a
x
(
d
[
x
]
,
d
[
y
i
]
+
e
d
g
e
(
x
,
y
i
)
)
d[x] = max(d[x], d[yi] + edge(x, yi))
d[x]=max(d[x],d[yi]+edge(x,yi))
#include<cstdio>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cstring>
#include<vector>
#define max(x,y) x>y?x:y
#define min(x,y) x>y?y:x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1e5+5;
struct node{
int val,t;
node(){}
node(int T,int V){
t=T,val=V;
}
};
vector<node> G[M];
int ans,dp[M];
bool flag[M];
void dfs(int x){
flag[x]=true;
for(int i=0;i<G[x].size();i++){
int yi=G[x][i].t;
if(flag[yi]) continue;
dfs(yi);
ans=max(ans,dp[x]+dp[yi]+G[x][i].val);
dp[x]=max(dp[x],dp[yi]+G[x][i].val);
}
}
void add_edge(int x,int y,int z){
G[x].push_back(node(y,z));
G[y].push_back(node(x,z));
}
int main(){
int n;
scanf("%d",&n);
for(int i=1;i<=n-1;i++){
int u,v,w=1;
scanf("%d %d",&u,&v);
add_edge(u,v,w);
}
dfs(1);
printf("%d",ans);
return 0;
}
程式碼純手打,點個贊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