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程式碼均是由鄰接表來進行儲存,大概在還會再來一個用鏈式前向星版的吧~ (下次一定)
ps: 筆者已經很用心的在打 L a T e X LaTeX LaTeX了,但還是不夠規範,望路過的大巨佬們多多指正
度娘說
樹形動態規劃問題可以分解成若干相互聯絡的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做出決策,全部過程的決策是一個決策序列。要使整個活動的總體效果達到最優的問題,稱為多階段決策問題。
感覺好像並不明白她在說什麼
其實筆者個人理解,樹形DP更像是記憶化搜尋,各個節點都像樹一樣連線著。(無環圖)樹形DP顧名思義就是像樹一樣的DP,在有n個節點的時候,有n-1條邊連線著。
such as this
在解決樹形DP的問題時,我們通常以節點從深至淺作為階段,同時以遞回來實現。就像後序遍歷一樣。
那麼樹形DP有什麼作用呢?下面引出三種最版的題(也是今天筆者將要在本篇中寫的)。
什麼是最大獨立子集呢?讓我們來引出一道題來看看。
Ural大學有N個職員,編號為1~N。他們有從屬關係,也就是說他們的關係就像一棵以校長為根的樹,父結點就是子結點的直接上司。每個職員有一個快樂指數。現在有個週年慶宴會,要求與會職員的快樂指數最大。但是,沒有職員願和直接上司一起參加宴會。
第一行一個整數N。(1≤N≤6000)
接下來N行,第i+1行表示i號職員的快樂指數Ri。(-128≤Ri≤127)
接下來N-1行,每行輸入一對整數L,K。表示K是L的直接上司。
最後一行輸入0,0。
第1行:輸出最大的快樂指數。
樣例輸入
7
1
1
1
1
1
1
1
1 3
2 3
6 4
7 4
4 5
3 5
樣例輸出
5
從上題中我們就可以看見,對於每個節點,如果選中了它,就不可能選它的父親節點和兒子節點。那麼對於每一個節點我們就有了兩種狀態,選與不選。
設第i個為
d
p
[
i
]
dp[i]
dp[i],
d
p
[
i
]
[
1
]
dp[i][1]
dp[i][1]表示選它自己
d
p
[
i
]
[
0
]
dp[i][0]
dp[i][0]表示不選它自己
那麼狀態轉移方程就顯而易見了
d
p
[
i
]
[
0
]
=
∑
m
a
x
(
d
p
[
j
]
[
0
]
,
d
p
[
j
]
[
1
]
)
—
—
—
j
∈
s
o
n
(
i
)
dp[i][0] = \sum{max_(dp[j][0],dp[j][1])} ——— j\in{son(i)}
dp[i][0]=∑max(dp[j][0],dp[j][1])———j∈son(i)
d
p
[
i
]
[
1
]
=
∑
d
p
[
j
]
[
0
]
—
—
—
j
∈
s
o
n
(
i
)
dp[i][1] = \sum{dp[j][0]} ——— j\in{son(i)}
dp[i][1]=∑dp[j][0]———j∈son(i)
#include <cstdi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6005;
int n;
int h[maxn];
int flag[maxn];
vector<int> a[maxn];
int dp[maxn][2];
void tree_dp(int x){
dp[x][1] = h[x];
dp[x][0] = 0;
for(int i = 0; i < a[x].size(); i ++){
int y = a[x][i];
tree_dp(y);
dp[x][0] += max(dp[y][1], dp[y][0]);
dp[x][1] += dp[y][0];
}
}
int main() {
scanf("%d", &n);
for(int i = 1; i <= n; i ++){
scanf("%d", &h[i]);
}
for(int i = 1; i < n; i ++){
int x, y;
scanf("%d %d", &x, &y);
flag[x] = 1;
a[y].push_back(x);
}
int root;
for(int i = 1; i <= n; i ++){
if(!flag[i]){
root = i;
break;
}
}
tree_dp(root);
printf("%d", max(dp[root][0], dp[root][1]));
return 0;
}
重心是指地球對物體中每一微小部分引力的合力作用點。物體的每一微小部分都受地心引力作用(見萬有引力),這些引力可近似地看成為相交於地心的匯交力系。由於物體的尺寸遠小於地球半徑,所以可近似地把作用在一般物體上的引力視為平行力系,物體的總重量就是這些引力的合力 。
不好意思這是物理
數學上的重心是指三角形的三條中線的交點,其證明定理有燕尾定理或塞瓦定理,應用定理有梅涅勞斯定理、塞瓦定理。
這才對嘛(以上兩條皆來自於百度百科)
在樹中的重心是指,去掉該點後,獨立子樹的節點個數最大的最小
以題舉例
樹的重心定義為樹的某個節點,當去掉該節點後,樹的各個連通分量中,節點數最多的連通分量其節點數達到最小值。樹可能存在多個重心。如下圖,當去掉點1後,樹將分成兩個連通塊:(2,4,5),(3,6,7),則最大的連通塊包含節點個數為3。若去掉點2,則樹將分成3個部分,(4),(5),(1,3,6,7)最大的連通塊包含4個節點;第一種方法可以得到更小的最大聯通分量。可以發現,其他方案不可能得到比3更小的值了。所以,點1是樹的重心。
輸入:第一行一個整數n,表示樹的結點個數。(n<100)
接下來n-1行,每行兩個數i,j。表示i和j有邊相連。
輸出:第一行一個整數k,表示重心的個數。
接下來K行,每行一個整數,表示重心。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出。
樣例輸入
7
1 2
1 3
2 4
2 5
3 6
3 7
樣例輸出
1
1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知道與每個點的子樹的節點數,通過"刪除重心後所得的所有子樹,節點數不超過原樹的
1
2
\frac{1}{2}
21,一棵樹最多有兩個重心,且相鄰。"這一性質來找到重心。
(上面的這一性質其實很好證明(並不嚴謹,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因為我們除了鏈的根與葉子以外都有至少兩個度,如果刪除重心後所得的所有子樹,節點數超過原樹的
1
2
\frac{1}{2}
21, 那麼為什麼不能選取該子樹的節點為重心呢, 如果原有奇數個點,找到最中間的即可,原有偶數個節點,取其節點數/2的向上,向下取整都可以為為重心)
#include <cstdi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05;
int Max(int x, int y){
return x > y ? x : y;
}
int Min(int x, int y){
return x < y ? x : y;
}
struct node{
int x, f;
};
int n;
vector<int> a[maxn];
int siz[maxn], vis[maxn];
int nimsum = 0x3f3f3f3f;
int ans[maxn];
int cnt;
void dfs(int x, int f){
bool flag;
flag = 1;
siz[x] = 1;
for(int i = 0; i < a[x].size(); i ++){
int y = a[x][i];
if(!vis[y]){
vis[y] = 1;
dfs(y, x);
siz[x] += siz[y];
if(siz[y] > n / 2){
flag = 0;
}
}
}
if(n - siz[x] > n / 2){
flag = 0;
}
if(flag){
cnt ++;
ans[cnt] = x;
}
}
int main() {
scanf("%d", &n);
for(int i = 1; i < n; i ++){
int x, y;
scanf("%d %d", &x, &y);
a[x].push_back(y);
a[y].push_back(x);
}
vis[1] = 1;
dfs(1, -1);
sort(ans + 1, ans + cnt + 1);
printf("%d\n", cnt);
for(int i = 1; i <= cnt; i ++){
printf("%d\n", ans[i]);
}
return 0;
}
筆者在做這道題時,將flag定義在了全域性,以至於只能輸出0。
因為在子節點不為重心時,flag會為0,但回溯之後flag還是0,但其父節點卻有可能是重心,這樣就會找不到重心,以至於只能輸出0(如下圖)
給定一個有個節點的樹,樹以個點條邊的無向圖形式給出, 求樹的直徑。
輸入的第1行為包含了一個正整數,為這棵二元樹的結點數。
接下來N行,每行有個正整數,表示有一條從到的無向邊。
輸出包括1個正整數,為這棵二元樹的直徑。
樣例輸入
10
1 2
1 3
2 4
4 5
4 6
1 7
5 8
7 9
7 10
樣例輸出
6
直徑我們都知道是啥,那什麼是樹的直徑呢?就是樹上兩點距離的最大值(做題思路在程式碼下)
#include <cstdio>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c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e6 + 5;
int n;
vector<int> a[maxn];
int ans[maxn];
int d[maxn];
bool vis[maxn];
void dfs(int x){
vis[x] = 1;
for(int i = 0; i < a[x].size(); i ++){
int y = a[x][i];
if(!vis[y]){
dfs(y);
ans[x] = max(ans[x], d[x] + d[y] + 1);
d[x] = max(d[x], d[y] + 1);
}
}
}
int main() {
scanf("%d", &n);
for(int i = 1; i < n; i ++){
int x, y;
scanf("%d %d", &x, &y);
a[x].push_back(y);
a[y].push_back(x);
}
int an = 0;
dfs(1);
for(int i = 1; i <= n; i ++){
an = max(an, ans[i]);
}
printf("%d", an);
return 0;
}
d [ x ] d[x] d[x]表示目前遍歷到的距離x最遠的鏈, a n s [ x ] ans[x] ans[x]表示經過x點目前最長的鏈
那麼
ans[x] = max(ans[x], d[x] + d[y] + 1)
是什麼意思呢?
讓我們聯絡一下
a n s [ x ] ans[x] ans[x]表示經過x點目前最長的鏈
因為
d
[
x
]
d[x]
d[x]表示目前遍歷到的距離x最遠的鏈,如果
d
[
y
]
d[y]
d[y]為次長的鏈。則沒有問題。如果
d
[
y
]
d[y]
d[y]為最長的鏈,要麼d[x]為次長鏈要麼在之後的
d
[
y
]
d[y]
d[y]為次長鏈。
所以上述做法是成立的~~
筆者應該很快就會寫出鏈式前向星版的樹形DP,總之下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