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
2020-10-04 07:00:20
計算機網路
第1章. 概述
-
因特網概述
- 因特網的前身是1969年建立的第一個分組交換網 ARPANET
- 因特網採用的核心技術是 TCP/IP
-
三種交換方式
- 在下列資料交換方式中,資料經過網路的傳輸延遲長而且是不固定的,不能用於語音資料傳輸的是 報文交換
- 為了使資料在網路中傳輸時延最小,首選的交換方式是 電路交換
- 因特網上的資料交換方式是 分組交換
-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分類
- 計算機網路分為廣域網、都會網路和區域網,其劃分的主要依據是 網路的作用範圍
- 計算機網路可被理解為 由自治的計算機互聯起來的集合體
- 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基本組成是 通訊子網和資源子網
-
計算機網路的效能指標-1
- 位元bit是計算機中資料量的最小單位,可簡記為b。位元組Byte也是計算機中資料量的單位,可簡記為B,1 B = 8 bit。常用的資料量單位還有kB、MB、GB、TB等,其中k、M、G、T的數值為 210,220,230,240
- 連線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位通道上傳送位元的速率也稱為位元率或資料率,其最小單位為bps,常用單位還有kbps、Mbps、Gbps、Tbps等,其中k、M、G、T的數值為 103,106,109,1012
- 假設主機A和B之間的鏈路頻寬為100Mbps,主機A的網路卡速率為1Gbps,主機B的網路卡速率為10Mbps,主機A給主機B傳送資料的最高理論速率為 10Mbps
- 假設在某段鏈路上傳輸某個10MB的資料塊,鏈路頻寬為10Mb/s,訊號傳播速率為200000km/s,鏈路長度為1000 km,則資料塊的傳送時延為 8s
- 假設在某段鏈路上傳輸某個1B的資料,鏈路頻寬為1Mb/s,訊號傳播速率為200000km/s,鏈路長度為1000 km,則資料塊的傳送時延為 8μs
-
計算機網路的效能指標-2
- 設某段鏈路的傳播時延是20ms,頻寬為20Mbit/s,則該段鏈路的時延頻寬積為 400000bit
- 傳播時延最大的鏈路是 同步衛星鏈路
-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常見的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 OSI/RM體系結構、TCP/IP體系結構、原理體系結構的分層數量分別為 7、4、5
- 在原理體系結構中,應用層的相鄰下層為 運輸層
- 在OSI/RM體系結構中,運輸層的相鄰上層為 對談層
- 因特網採用的網路體系結構是 TCP/IP體系結構
- TCP/IP體系結構中的網路介面層對應OSI/RM體系結構的 I. 物理層 II. 資料鏈路層
- 負責將位元轉換成電訊號進行傳輸的是 物理層
-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必要性
- 負責將位元轉換成電訊號進行傳輸的是 物理層
- MAC地址屬於以下哪個層的範疇 資料鏈路層
- IP地址屬於以下哪個層的範疇 網際層
- 實現程序間基於網路通訊的是 運輸層
- 通過應用程序間的互動來完成特定網路應用的是 應用層
-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層思想舉例
- 在資料從源主機傳送至目的主機的過程中,不參與資料封裝工作的是 物理層
- 假設五層協定原理體系結構的應用層欲傳送500B的資料(無拆分),除物理層和應用層外,其他各層在封裝PDU時均引入20B的首部,資料鏈路層還要引入10B的尾部,則應用層資料傳輸效率約為 87.7%
-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專用術語
- 物理層、資料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的傳輸單位(或稱協定資料單元PDU)分別是 位元、幀、分組(資料包)、報文段
- 在OSI參考模型中,第N層與它之上的第N+1層的關係是 第N層為第N+1層提供服務
- 在OSI參考模型中,對等實體是指 收發雙方相同層次中的實體
- 在OSI參考模型中,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邏輯通訊的規則的集合稱為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