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將升至9200萬,單身人口的增加會帶來哪些影響?

2020-09-24 20:00:55

前兩天和老闆聊天,正好聊到這個話題,給大家分享下我們討論的結果:

拋開那些母胎不婚族,大多數人還是有強烈想要戀愛或者結婚的慾望的,之所以單身人群越來越多,還不是因為找物件太難?

好,說一說現在找物件為什麼會這麼難?我本人是90後,目前也單身。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畢竟90後是目前婚戀市場上的主力軍,受到的關注都太多。

在我們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生活的年代,流行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主流。所以造就了很多先結婚再認識,再瞭解彼此,典型的先結婚再培養感情。而且你會發現,父母那代人中特別奇特的一個現象是,離婚率出奇的低。

按理說將不瞭解彼此的兩個人生硬地組合在一起,離婚率高才合理,離婚率低這不科學!可是我們忽略了本質,或者說背後支撐的東西。

父母生活的那個年代,什麼才是王道?勞動力啊!。。想都不用想。所以那個時候是真的窮啊,講究人丁興旺,而且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尤其在農村,如果誰家有幾個光著腚滿村跑的毛頭小子,隔壁的王大娘都會多看幾眼,巴不得給她家女娃定個娃娃親。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背後的決定因素就是勞動力。誰家孩子多,就意味著擁有更多勞動力,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日子會比別人家過得好。所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加入了這場生育比賽,尤其在農村,一家有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孩子的都很正常。

受特定時代經濟水平的影響,勞動力是王道,政策是鼓勵生育的。之所以結婚率高單身率低,是因為一個人在那個時代很難養活自己,大家更多的是結伴搭夥過日子。而且那個時候大家思想也都比較簡單,注重物質生活更多一些。

但你說那個時候,很多人真的是自願結婚戀愛嗎?不見得。是真的沒有辦法,無奈的選擇,不結婚組成家庭,共同承擔生活中可能突如其來的風險和變故,就沒有辦法很好地生活下去,甚至有時候連生存都會面臨考驗,能吃飽飯已是幸運。

那你說那個時候就真的沒夫妻感情不和、過不下去嗎?當然有,而且數量估計也不少。但為什麼離婚率那麼低呢?還是因為勞動力、生活所迫。離婚後就又是單身,一個人面對生存壓力,離婚的代價太高。

所以,在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生活的那個年代,不是說人沒有想法,沒有個性,而被動接受父母安排的相親和婚事;也不是說那個時候的人真的就性格脾氣好到爆,從未產生過離婚的想法,而是隻能選擇忍受,忍受對方的壞脾氣甚至家暴。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向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看齊。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而且,這種選擇一定程度上是主動而不是被動,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放眼望去,無論是村頭的二蛋還是鄰居家的三丫,甚至方圓幾百裡全村的適齡男女青年都接受了父母的安排,相親結婚生子,並且還能保證不離婚。憑什麼自己就是例外?想來想去還是跟他們一樣好了…

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或者說維持這個體系運轉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封建思想、宗族觀念。這三者雖不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卻在那個時代繼續「發光發熱」,穩固了因勞動力而簡單組建的婚姻關係,並且影響深遠。

這造就了什麼樣一種結果?簡單說就是在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那個年代,一個人不結婚保持終身單身,周圍人看你的眼光不亞於欣賞一個外星物種的程度。而且極少有人能做到那樣,尤其在農村,你不是被別人充滿惡意的眼光殺死,就是被七大姑八大姨的唾沫星子淹死。

結了婚你也不敢離婚,除卻勞動力因素,傳統文化、封建思想、宗族觀念三座大山都夠你受的!城裡可能稍微還好些,在以宗法制為主導的偏遠農村,離了婚就得接受身邊所有人甚至自己的親人異樣的目光,而且想再婚難上加難,況且再婚也還是改變不了什麼。

回到現在,當下單身青年為什麼會如此之多?並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因為敢啊。。說白了,時代不一樣了,經濟發展水平也不一樣了,現在人們甚至已經把物質生活作為一個最低的衡量指標了。為什麼?因為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全養活自己了啊,而且還能過得很好,不論男女都有這個能力。

所以不需要結對,不需要委屈自己而去迎合他人的意願。屬於父母和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生存壓力還有文化觀念的影響,在這個時代微乎其微,甚至蕩然無存。今天還有誰會為了生存而選擇跟一個不瞭解的人結婚?有多少人會單純為了滿足家族的期望而跟一個不喜歡的人結婚?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現在的單身人群以90後為主,90後什麼特點?被社會曾經貼上諸如「垮掉的一代」、「頹廢」、「非主流」等標籤欺負也就不說了,可是90後卻比較幸運地趕上了網際網路這波浪潮。城裡的孩子家庭條件好的,小時候可能就接觸了電腦,普通的農村孩子也能接觸到手機,雖然不是智慧機。

後來,伴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各大手機廠商從一二線城市攻城略地,再到三四五六七線城市的市場下沉,吃盡了網際網路紅利的同時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所以現在的情況是,一個人+一部智慧手機,就可以生活得很好。

所以,也才會出現網路上流行的「是遊戲不好玩還是番劇不好看,你要找物件?」。不得不說,智慧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增加了單身人群抵抗周遭的砝碼。以前,不結婚要麼自己做飯要麼出去下館子,自己做飯掌握不好就會做多,出去吃飯一個人還覺得怪怪的。現在有了各種外賣,你看多方便?

網際網路或者說智慧手機的普及,不能說完全導致了單身人群數量的增加,但至少也是加劇了這一現象,為單身人群的生活自我料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增加了底氣,也豐富了單身人群的業餘生活和精神世界,不至於太無聊和乏味。

現在的人確實更加註重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追求精神享受,比如看書、旅行,不是靈魂在路上,就是身體在路上。無論看書還是看世界,都是想要多瞭解一些,多經歷一些,多認識一些,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廣度。這一點上,不得不承認現在人在投資自己這件事上很有一套,90後當然也不例外。

除了追求精神世界,你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現在人比任何時候的人都更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一切都是隨緣,佛系,順其自然。不會強求自己去接觸自己討厭的人,更不會將就跟自己不喜歡的人談戀愛或者結婚,大家的容忍度都降為零。

開心就在一起,不開心就分開,已經是常態。相對於讓別人高興而讓自己難受,現在的單身青年更喜歡取悅自己,不想受委屈。單身雖然會面臨孤獨和催婚,但與其跟不在一個頻道上的人強行共鳴,還不如保持所謂優雅的單身。

沒有了生存的壓力,哪怕是女性也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而不用依附在婚姻捆綁的以男性為主導的勞動力關係之下,沒有了後顧之憂,現在的單身青年完全放飛自我。不再忍受對方的壞脾氣,也不再遷就對方性格中的某些缺點。一次偶爾的小爭吵就足以斷送兩個人之間的戀愛關係。

所以,也就能經常看到情侶和夫妻間因為吵架分分合合,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干戈,從而鬧到分手或離婚的地步。這背後的邏輯其實是誰也不想再讓步和遷就了,不想多忍受哪怕一分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對對方的耐性降到了冰點。

你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因為大家都太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覺得生活工作壓力那麼大,自己一個人應付已是不易,哪還有心情和度量承擔更多的負能量。確實不能要求更多,因為確實壓力很大。所以,現在單身的人大多數時候覺得身邊人包括自己的親人都不理解自己,無法感同身受。

以我自己為例,目前負責阿里雲建站產品的研發工作,雖然已經有「速美」和「雲企」兩款主打產品,但其實搞研發的都是頂著巨大的壓力。所以你說,還哪有時間和心思去抽空談個戀愛?根本不可能嘛…

說到感同身受,我和老闆都一致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很偽的詞,換句話說,人真的能感同身受嗎?真的存在感同身受這回事嗎?不存在的。魯迅早就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所以,你強行讓兩個從小生長環境包括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兩個人感同身受,這本身就不現實。

因為太在乎內心感受,現在年輕人的人生觀是跟誰在一塊開心就跟誰在一起,否則就說拜拜。當然,這種現象無疑也加劇了單身人數增長的趨勢。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太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不願給不瞭解的人多一點耐性,多一點時間。相親的時候,兩句話說不到一起就聊崩了,然後各自回家,拉黑對方的微信。

除了過於在乎內心感受,現在單身的人也更加註重自我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講究充實自我和豐富人生,注意力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另一半身上。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花費在自己身上的精力比任何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要多,注意力也更加聚焦於自身而非他人,當然也是更加「自我」的一群人。

關於自我意識的覺醒,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那些年我們聽過最多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人生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還有星辰和大海。再到近些年不斷崛起的女性意識,前有「給我愛情就好,麵包我自己掙」類似的獨立宣言,後有各種女權為了爭奪孩子的冠名權霸上熱搜。

回到現在的單身主力人群90後,為什麼這些人能習慣單身?或者說單身的底氣在哪裡?在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已經忽略了重要的一點是,90後(包括部分80後)正好是處於我國人口政策調整時期,由之前的為了勞動力而放開生,變為少生優生和晚婚晚育,關於國家的這些人口政策,早些年在鄉下的牆體上隨處可見這樣的標語。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從鼓勵生育到控制人口數量,90後差不多正好處於後者時期。為了響應國家人口政策號召,城市裡的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為主,偶爾有私下偷偷敢生的,最後也都是丟了工作捱了處分。農村相對要好一些,有生兩個甚至三個孩子的,不過也已經開始有家庭響應國家的號召,只生一個孩子。所以其實90後人群中獨生子女佔據很大比例。

獨生子女什麼特點?我雖然不是獨生但我身邊有朋友是獨生子女,通過他們我開始瞭解了獨生子女的世界。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的家庭,雖然說得到的關注和愛都會多一些,但從小就要面臨的孤獨也是真的。如果父母都有工作,一般是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帶,而不像那些有幾個孩子的家庭,一般都是老大帶老二,老二帶老三…

獨生子女從小就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嬰兒時期有自己的嬰兒房,稍大一些父母會安排一間屬於自己的臥室。這個臥室裡或許會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好看的故事書和漫畫書,學習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卻唯獨缺少了兄弟姐妹的陪伴,久而久之就會習慣這種有自己獨立空間的生活。

長大後到了談戀愛的年紀,要面臨結束一個人的單身生涯,去接受跟另外一個人一起相處、生活,過上二人生活。我不知道這對於獨生子女來說會不會覺得怪怪的,身邊突然多出來一個人,是否會習慣這種變化。但有一點我知道的是,他們其實已經過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不管是否選擇談戀愛或者結婚,他們身上的這種獨立生活的能力其實早就培養出來了。

這種獨立性,也可以看成是獨立人格,不會依賴於任何人的一種能力。這就是現在主流單身人群能習慣單身的原因,或者說單身的底氣。說白了,我都已經單身了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了,難道還會在乎再多單身幾年嗎?況且結婚也不見得就會開心幸福不是嗎?你看現在離婚的人那麼多,對婚姻的忠誠度幾乎為零,哪還有什麼契約精神!

所以,上面談到的這些原因綜合下,就使當下的單身人群數量激增,找物件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甚至像玄學一樣奧妙、高深莫測。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單身人口的增加會帶來哪些影響?

這個壓根不用擔心,因為目前單身人口的這種趨勢是社會必然。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經歷由落後到先進的一個過程,人口也不例外。不信你去看看歐美和日韓,有沒有經歷這些階段。研究過你就會發現,我們不過是在走別的國家趟過的路而已。當然,這個是事物發展的本身規律,沒什麼可說的。

相比歐美國家,日韓更具參考性,我們同為亞洲國家。在日本,單身人口比例高達30%,其中,50歲之前從未結過婚的男性比例為23%,女性比例為14%。在韓國,總數為1967萬戶的家庭中,獨居家庭達到了562萬戶,比例為28%,是21世紀初的3倍多,而且這一比例還將繼續增長。

2015年的時候,每4個日本男性和每7個日本女性中就有1個終身未婚。去年甚至有26歲的日本女演員紗倉真奈舉行了「嫁給自己」的單人婚禮。專家預測到2035年,日本1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4805萬是單身者,有配偶者約為5279萬,即未來日本將有一半的人單身。

單身人口的增加對社會帶來的具體影響,本篇就不展開了,但能想到的是會對經濟、房地產、就業、消費(比如汽車)、政策、社會形態等產生重要影響。

在中國,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發達城市,單身人口已成規模,但這一現象在農村或許並不明顯。農村相對來說受宗族觀念和封建思想的影響更深一些,鄉土觀念也更濃厚一些;並且延續香火、傳宗接代這樣的觀念在農村根深蒂固。所以,在單身人口增長的這個程序中,一定是城市影響農村,帶動農村。

一個比較顯而易見的例子是,以前在鄉下,在偏遠農村,如果有人離婚了會被認為是破天荒的事情,會遭來全村人的恥笑或者鄰里八鄉的議論。可是你看現在,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新世界被開啟,以快手和拼多多為代表的品牌下沉,滿足農村人口物質需求的同時,也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開闊了眼界。

所以現在即使在農村,離個婚也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偶爾出現一兩例到了適婚年齡還不結婚的單身青年,鄉親們一般也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不是盯著不放,背後議論。說白了,人們沒以前那麼無聊了,是手機不好玩還是網購不過癮,才回去嚼別人的舌根?況且,還有自己的日子要過呢…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單身人口增加,在城市裡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並且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可。相信在農村,這一現象被接受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到最後,我們可能真的就要走日韓等國家的老路。至於好壞,不做評判,不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已。況且立場不同,觀點則不同,立場決定觀點。

最後,想說我和我的老闆其實談到了挺多,比如還有不婚族、凍卵、丁克等相關話題,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如果你對這些話題也感興趣,或者對本文的觀點有不同看法,也歡迎積極留言探討,理性的探討是有益的,是提高認識的基礎。

宣告一點:本文所涉及的全部認識和觀點,均來自與我和我老闆的交流討論,其中絕大多數得益於老闆對我的啟發,並非我個人所想。因此,敲了這麼多字,在最後真誠地感謝我老闆,和我聊了這麼多。這也是促使我想把它形成文分享給大家的原因。

以上內容是阿里雲建站技術研發人【北柯】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配圖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