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初學——計算機網路概論

2020-09-24 17:00:34

1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1.1計算機網路發展的4個階段

1.1.1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1940~1950) ,這個階段的特點和標誌性的成果。

  1. 資料通訊技術逐漸成熟,為計算機網路奠定了技術基礎
  2. 分組交換概念的提出為計算機網路得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3. ARPANET的成功執行證明了分組交換理論的正確性
  4. TCP/IP協定的廣泛應用為更大規模的網際網路網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ARPNET與Internet一樣,是計算機網路形成過程中標誌性網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NSFNET

ARPANET的研究人員初期將網路協定分為傳輸控制協定(TCP)和網際網路絡協定(IP)。
TCP:實現兩主機間分散式程序通訊的功能
IP:實現分組通過通訊子網的路由選擇功能

1.1.2 第二階段——網際網路形成與發展

第二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80~1990) ,這個階段的特點和標誌性的成果。

  1. E-mail、FTP、TELNET、DNS等應用展現出計算機網路廣闊的應用背景。
  2. NSFNET允許商業應用加快了Internet形成速度。
  3. Web技術的出現促進了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等應用的發展
  4. 全球資訊高速化和使用者大規模的加入使網際網路加速發展

1.1.3 第三階段——行動網際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80~1990) ,這個階段的特點和標誌性的成果。

  1. 移動IP技術與無線通訊技術
  2. 行動通訊網與網際網路業務的融合
  3. 可穿戴計算裝置促進了行動網路應用的快速發展
  4. 行動網際網路成為資訊工業新的增長點

1.1.4 第四階段——物聯網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階段開始於2010年前後 ,這個階段的特點和標誌性的成果。

  1. 物理世界與網路世界的融合促進了物聯網的發展
  2. 感知技術 智慧技術的發展為物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計算機網路沿著 網際網路——行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的軌跡發展

1.2 分組交換技術的基本設計思路

在否決了電話交換網之後(缺點一:通訊線路利用率低,缺點二:電話線路誤位元速率高。這兩點不適用於計算機之間的資料傳輸)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資料交換技術——分組交換

  1. 獨立性,聯網計算機獨立完成資料的接受和轉發
  2. 分組,將欲傳送的資料封裝成多個短的、有固定格式的分組
  3. 儲存轉發,若傳送主機與接受主機之間沒有直接道路,可通過中間節點(路由器)採用儲存轉發的方法來轉發分組
  4. 選擇演演算法,每個路由器可以根據鏈路狀態和分組的目的地,通過選擇演演算法尋找最優路線。
  5. 可組合,接受完所有的分組之後,將所有分組組合起來還原成原文。
    分組交換技術最重要的三個概念:分組,路由器選擇,儲存轉發。

1.3 ARPANET的設計思想

美國國防部為了滿足「可生存網路」的要求,創造了APRANET,採用了分組交換的思想
設計者將ARPANET分為兩個部分:通訊子網資源子網

通訊子網轉發節點使用一種叫做介面報文處理器(IMP)的小型計算機來實現,IMP之間速率為56kbps,每個IMP都與多個IMP關聯,保證了整個通訊子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有可能出現資料的重複,丟失,亂序。

1.4 TCP/IP的研究與發展

1972年,ARPANET的研究人員希望將不同型別的網路互連起來,從而提出了一種叫做閘道器的裝置來實現網路互聯,這時的閘道器從功能上來說就是一種路由器。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1977年,ARPANET研究人員提出了 傳輸控制協定(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TPC)與網際網路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
TCP實現源主機和目的主機作業系統之間分散式程序通訊的功能
IP協定主要用於標識節點地址與實現路由選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