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想在本地跑一下鴻蒙試試,但發現現在IDE只支援了Windows,就放棄了。不過還是可以紙上談兵的做下分析。看了眼官方檔案,現在還比較簡單。整體的感覺是和安卓的基本概念區別不大,比如和安卓元件的對應、元件的生命週期等,都讓人覺得很熟悉。當然這只是表現形式,比如對多語言的支援就和安卓拉開了區分度。另外讓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還有鴻蒙app的工程解構:
從上面我感覺模組化和元件化應該是鴻蒙從一開始就考慮的。我猜測一下它可能帶來的優缺點:
- 更好的隔離:工程隔離,從而更好的支援業務隔離。比如對於一個比較龐大的app(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 安卓app平臺的架構),可能每個子業務模組都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Feature,從而減少互相之間的依賴。比如本地開發時可以只編譯Entry和自己所在的Feature, 從而減少編譯時間。測試的時候所在的Feature能有更好的獨立性。
- 更靈活的部署:鴻蒙官網將Feature描述為"應用的動態特性模組",感覺應該可以支援動態部署和區域性熱更新,對於提高更新速度、減少更新代價(比如頻寬)以及增加新版本在使用者中的佔比都有優勢。同時也可以支援更靈活的組裝,比如針對某個市場或者某種硬體,在同一個app設定不同的Feature。
- 當然靈活性也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各種版本相關的維護應該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不止有app的版本,還有module的版本,還有module版本之間顯式(IDL)和隱式(業務)的互相依賴;再加上可能app還有不同flavor(上文提到的靈活組裝),處理起來應該會麻煩。
- 動態部署和熱更新也容易帶來監管的問題,比較難稽核釋出出去的內容。不過現在手遊裡熱更也很普遍,所以還是有很多先例可以研究。
- 還有一個比較細節的是系統如何對不同Feature之間的相同資源去重,又不影響它們的獨立性,也不影響app的效能(比如載入時長)。比如FeatureA和FeatureB同時都依賴於一個library,是不是需要防止最後工程裡存多份library,影響app size.